《决议》阐述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215
颗粒名称: 《决议》阐述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
分类号: D091.6
摘要: 编者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召开中央全会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作出决议,这还是第一次。《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领性文献。各单位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决议》的深入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决议》的精神上来,增强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自觉性。为此,本报编辑部就《决议》中阐述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陆续刊登文章,供同志们参考。
关键词: 决议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

编者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召开中央全会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作出决议,这还是第一次。《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领性文献。各单位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决议》的深入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决议》的精神上来,增强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自觉性。为此,本报编辑部就《决议》中阐述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陆续刊登文章,供同志们参考。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去在党中央的文件上有过一些论述,中央领导同志也有不少谈话。最早的一次明确提出是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十二大又提出了要建设两个高度文明,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但是,作为中央全会集体制定通过的,专门论述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文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对精神文明一系列重大原则和基本指导方针,作出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是第一次。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十亿人口的大国中,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先例和现成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极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为了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和振奋各族人民的创造精神,为了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决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和产生的。现在公布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参考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吸取了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经验,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极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很多同志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关系问题。
   一、深刻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决议》重申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并且指明了“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出发,《决议》重申了“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全党面临的新课题”,而且再次总结了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重大失误,再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彻底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那种“左”的错误,提出“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方针。号召全党实行注意力的“三个集中”,即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这样,就为全党执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二、正确地分祈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互相促进的关系 《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这就表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离开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是精神文明建设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决议》又明确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的要求,适应人们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决议》就全面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全面改革、对外开放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国际有重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功。当前,改革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向后看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向前看道路崎岖,前途光明。是继续朝前走,还是退回去,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严峻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坚持改革、开放,向前迈进。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党的态度,一是正视它,二是积极地去解决它。《决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关系,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改革、开放,因而也是正确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的重大步骤,是推进改革和开放的巨大力量。
   《决议》还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为全党进一步认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澄清目前还存在的各种模糊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精辟地阐述了共同理想以及共同理想同党的最高理想的关系 《决议》提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这样的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共同奋斗。
   《决议》又指明了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从正确分析共同理想同最高理想的关系出发,《决议》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都要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道,把共同理想同各行各业、各个地方、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结合起来,同各自的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立志建设,立志改革,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脚踏实地干事业。这就既指明了远大目标,又明确了当前任务,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首先把当前的工作做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党的最终目标。
   (下期续完)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程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