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人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443
颗粒名称: 巷口人家
分类号: I056
摘要: 我忙着去图书馆借一本新到的书《奇妙的航程》,走上了一条我平时总是避开的小巷。儿时,我常常穿过这条小巷去上学,因为这边路比较近,再说有一位名叫罗兴洪的同学住在巷口。我经常约了罗兴洪一块上学。罗兴洪家境很贫寒,靠他母亲挣的钱生活。罗兴洪有一次神秘地告诉我,说他常常偷偷地和初中没毕业的哥哥去赶乡场,做买卖。每次赶场回来,罗兴洪那身破旧的衣裳,便会配上一双旧球鞋或一顶旧军帽。这种“雄姿”,持续到四年级时就中断了。罗兴洪辍学后,我多次去他家见他,但除了褐色的门板和一堆被雨水淋湿的柴禾外,什么也没有见到。渐渐地,罗兴洪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就慢慢地淡漠了。
关键词: 文学 散文 黔西南州

内容

我忙着去图书馆借一本新到的书《奇妙的航程》,走上了一条我平时总是避开的小巷。
  这是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它蜿蜒在小城的东南隅。小巷的一边是高墙,墙角堆着垃圾;另一边有一条明澈的小溪,溪边有简陋的小石房和它们平凡的主人。小巷的一头接体育场,一头通大街。
  儿时,我常常穿过这条小巷去上学,因为这边路比较近,再说有一位名叫罗兴洪的同学住在巷口。我经常约了罗兴洪一块上学。我还到他家下象棋,打弹子。我俩还一起逃过学,去河里捉关羽蟹、青虾,还去地里摘别人的西红柿,搬别人的玉米。我们的“战利品”,罗兴洪常常拿去多半,我也不当一回事。因为我到他家时,他母亲经常抓一些玉米泡给我们。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老人,整天守着黑乎乎的爆玉米的机子,在门前给人爆玉米。
  罗兴洪家境很贫寒,靠他母亲挣的钱生活。他家用鹅卵石砌的房里很昏暗,木桌椅没上漆,很脏,上面积了很多灰。罗兴洪有一次神秘地告诉我,说他常常偷偷地和初中没毕业的哥哥去赶乡场,做买卖。每次赶场回来,罗兴洪那身破旧的衣裳,便会配上一双旧球鞋或一顶旧军帽。他九岁才蹒跚跨入校门,读书不用功,常常早退、缺旷。他放学后被我们的老师留下补功课时,我总要等他很久,直到他被“解放”出来。他每次出来,一点也不在乎,有时还摆出一付英雄凯旋归来的“雄姿”。这种“雄姿”,持续到四年级时就中断了。
  罗兴洪辍学后,我多次去他家见他,但除了褐色的门板和一堆被雨水淋湿的柴禾外,什么也没有见到。渐渐地,罗兴洪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就慢慢地淡漠了。
  四、五年过去,我进入中学,就不大走那条小巷了。有一天,我无意中又经过小巷。他家变成了一个山货店。窗子半开着,一根竹竿上挑着穿山甲皮,货架上放着些不知名的山货,我又见到了他。他可真是大变样了,记忆中的一张孩子脸,变得老练了,厚厚的嘴唇上着些茸毛;昔日破旧的对襟衣服,今天变成了一件皱皱巴巴的旧西装。他蹲在门前,贪婪地吸烟。见我来了,才慢慢站起来。在摆谈中,我知道现在他在他哥哥办的山货店里干事。
  “你去哪里?”他张着被烟薰得焦黄的牙问道。
  “买书。”我惶恐地回答。
  “嘿!乡下人真笨,四、五斤重的蛇,只要两块钱就可买下来,拿到城里,要卖七、八块钱……”他失去了少时的天真,露出狡黠的目光。
  “哦。”我打断了他的话,说:“书店最近来了一些新书,《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真是太有意思了,你看不看……”他没有听我说话,而是用发红的小眼,看着小小的山货店,这是一种掌柜的眼神,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
  我失望了。正要走,我看见了他的母亲,她还在爆玉米。她一边不停地往炉里加柴火,一边吃力地拉着风箱,晶亮的汗水从那白发挽成的发髻中,流向布满柴火和皱纹的脸上。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着瘦小而单薄的身躯。蓦地,她猛烈地咳起来,喉头也象她手中的风箱一样呼呼作响。
  我心里一凉,这位老人为什么还要爆玉米呢?她没有认出我来,我也很快地穿过了这充满玉米味的小巷。
  今天我又走进了这条小巷,又不想退回去走大街,只好低着头,飞快地走着,真不想再遇到他和他的母亲。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