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堂”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719
颗粒名称: “祭堂”风情
分类号: K892.98
摘要: 那天黄昏,我和县民委老王到郊外散步,但见人来人往,如同赶场一般,经询问,才知道是城郊浪沙寨在“祭堂”。时已暮霭蒙蒙,浪沙寨却依稀可辨。寨老、长辈则立于寨前,迎送宾客,甚为热情。我俩由寨老带领,绕过几幢吊脚楼,便到了“祭堂”人家。经询问才知,他是来过门的女婿。“祭堂”共进行七天,这是最后一天了。这已成为布依村寨的规矩。死者的亲朋好友交替着绕棺木;孝子跪着走,不得站立。绕棺数十圈后即逆着原方向返回,意为只送死者到去阴间的半路,即回人间。深夜二时许,祭祀仪式已到高潮,女眷们抚棺痛哭,有女伴于旁劝慰;孝男们依旧跪着绕棺。灵柩前的方桌上,供猪业已砍碎,正在锅里烹煮,准备宴请宾朋。
关键词: 祭堂 哀调 唢呐

内容

有次,我出差到了册亨。那天黄昏,我和县民委老王到郊外散步,但见人来人往,如同赶场一般,经询问,才知道是城郊浪沙寨在“祭堂”。我俩匆忙回到住所,带上录音机和照相机,随了路人往城东方向走去。 走了一阵,便隐约听到唢呐鼓钹的吹打声。时已暮霭蒙蒙,浪沙寨却依稀可辨。寨子树木葱茏,明媚秀逸。依山、傍水、毗田是布依村寨的环境特征。山寨旁高大笔直的红棉、垂吊金丝的乌木、翠绿挺拔的凤尾竹,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与绚丽多姿的晚霞相映,景色十分迷人。 寨前,一群后生在树下草坪上玩耍,几支“勒浪”(民间乐器)吹奏着情歌,音调悠扬婉转,萦绕山谷。姑娘们聚坐在大枫树下谈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寨老、长辈则立于寨前,迎送宾客,甚为热情。 我俩由寨老带领,绕过几幢吊脚楼,便到了“祭堂”人家。其门前,立有数十幅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幡帐,精致的各式灯笼悬于屋内,还有五光十色的华盖及绘技高超的龙云图腾招魂幡。 一位左臂系红布带的青年后生,正忙碌着向客人敬茶递烟。我甚是疑惑:全寨三百多人皆头包白帕,腰缠白带,唯独他例外。经询问才知,他是来过门的女婿。 “祭堂”共进行七天,这是最后一天了。前来祭奠的四方亲朋,均由寨中同族亲友接去食宿。一家的红白喜事,就是全寨子的大事。这已成为布依村寨的规矩。 开始绕棺了。死者的亲朋好友交替着绕棺木;孝子跪着走,不得站立。绕棺数十圈后即逆着原方向返回,意为只送死者到去阴间的半路,即回人间。其间,唢呐鼓钹轮番奏着哀调。 深夜二时许,祭祀仪式已到高潮,女眷们抚棺痛哭,有女伴于旁劝慰;孝男们依旧跪着绕棺。灵柩前的方桌上,供猪业已砍碎,正在锅里烹煮,准备宴请宾朋。
  离开寨子时,夜已经很深了。一路上,满天星斗,流萤扑面。唢呐、鼓钹之声,仍在夜空中回荡着……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光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