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7年)的通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5》 图书
唯一号: 250620020230000611
颗粒名称: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7年)的通知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444-448
摘要: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六盘水市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关键词: 政府工作 经济比重 行动计划

内容

六盘水府办发〔2014〕13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六盘水市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六盘水市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 (2013年至201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黔党发〔2012〕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府发〔2013〕24号)精神,推进六盘水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六盘水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 “四化同步”主战略,着力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的产业平台,全力打好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五年攻坚战,以产业项目投资为抓手、以循环发展为主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7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1152亿元,力争1200亿元,按
  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左右。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达2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53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1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2亿元以上;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左右式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商务粮食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资社保局、市农委、市扶贫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二)产业结构优化。到2017年,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提高到55%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市经信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科技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三)创新能力提高,到2017年,县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牵头,各县 〔特区、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配合落实)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县 (特区、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侧重,充分挖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县(特区、区)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强势推动、主导改
  革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项目实施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坚持简政放权、先行先试。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前提下,将能够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注重示范引领带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动力。
  (四)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依托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五)坚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拓展产业链群,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四、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走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路子。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强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产业的丰厚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重点建成一批产业集群,产值超过1900亿元。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高端化、轻型化发展:要着力加快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市经信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打造现代特色都市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突岀产业支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生态环保、宜居宜业、宜游宜购”为总体设计,以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发挥“中国凉都”品牌效应,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市中心城区大城市和红果、平寨大中城市为重点、若干小城镇相配套的城镇体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水城县、钟山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同城化,将市中心城区建成100万人以上的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围绕盘县城区近期50—80万、远期100万人口,六枝城区30—50万人口的目标,努力把盘县建设成为贵州最靓丽的西大门城市,把六枝打造成为现代化精品城市,形成县域增长极。加强六枝郎岱、盘县城关等古镇保护。大力推进盘县柏果、老厂、响水、英武、鸡场坪、石桥、淤泥、羊场、四格,六枝特区岩脚、毛口,水城县南开、玉舍、蟠龙、发耳、米箩、都格、木果、化乐、龙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统筹抓好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载体,把加快产业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实力和就业能力,消除户籍、就业和社保等方面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使农民“愿意进、留得住、能致富”,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人资社保局、市文明办等部门配合落实)
  (三)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科技示范农业,强化以工哺农政策措施,启动实施“3155”工程,重点打造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种植商品蔬菜50万亩、草食畜牧业50万亩、中药材(含红豆杉)50万亩、刺梨(含特色经果)50万亩、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50万亩,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有机统一。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标准农业、观光农业。各县(特区、区)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财力物力抓好2—3个重点产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建成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生产基
  地。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打造1—2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确保新增1个市级园区进入省级重点园区,力争2个市级园区进入省级园区。大力推进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冷链、物流、金融、信息等市场服务配套,农业机械、科技培训、疫病防治、质量检测等技术服务配套,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市农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委、市扶贫局、市商务粮食局、市人资社保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四)优化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高端产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业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会展基地启动社区超市和农村超市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现代金融业,努力打造现代金融生态城市,增强现代金融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六盘水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再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开展服务科技应用推广,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按照六盘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序推进物流及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陆地口岸建设。加快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农业等融合,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推进避暑度假旅游基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建设,着力打造“乌蒙之巅”“夜郎故地”“大三线探秘”“亚高原运动”等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六盘水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六盘水打造成贵州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和亚高原避暑休闲度假、户外康体运动目的地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商务粮食局、市旅游局、市住建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配合落实)
  (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11〕10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2〕7号),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投融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股票上市等各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政策待遇。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县域经济建设领域全面向民营经济开放。重点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六大工程”,力争在市场主体培育、产业优化升级、完善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大的领域集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到2017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提供的财政收入都达到当地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55%以上,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经信委牵头,各县〔特区、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六盘水银监分局、驻市各金融机构配合落实)
  (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力实施高速公路“三年大会战”工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加快“两横两纵一环线”及其他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和重点工业园区通髙等级公路,尽快开工建设鸡场坪至柏果高速公路并争取延伸至宣威、纳雍至兴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盘县至兴义高速公路。有计划地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景点公路,打造旅游大通道、建成木岗至丁旗、大用至木岗快速通道。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到2017年实现95%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建成六沾复线,抓好长昆快速铁路境内段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安顺至六盘水铁路前期工作,力争2014年6月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纳雍至六盘水铁路、六盘水至盘县铁路扩能,力争开工建设通往珠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六盘水至攀枝花铁路前期工作:围绕新兴工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改建或新建
  一批铁路专用线和货场。积极推进水运建设,完善北盘江等重点流域航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六盘水月照支线机场建成通航,积极推进盘县红果支线机场建设。加快“三位一体”规划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全面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小(2)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和防旱抗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家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保护工程建设。(各县〔特区、区〕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农委、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持续协调发展。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全面实施25度以上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和以林业、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到2017年使森林覆盖率达50%左右。大力实施“十二件环保实事”,扎实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运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工程建设,督促企业落实好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大力实施粤黔电力、发耳电厂脱硝项目及老鹰山煤电化项目配套建设的气化渣、粉煤灰等项目。全面开展“治水、治渣、治气、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与法治保障”四大行动,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杜绝一切淘汰的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落户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老鹰山、盘北、路喜、岩脚、发耳、大湾等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降低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强化城乡污染综合整治,美化居住环境。(各县〔特区、区〕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经信委、市城管局、市农委等部门配合落实)
  (八)突出安全生产,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增强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大力加强基础能力提升,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加大安全专业人才的引进.健全安监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操作、应急处置技能。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和“不留死角、不留肓区”的要求,扎实开展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防范。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谁主管、谁负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的监管责任,使安全生产的各项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范围内,(各县〔特区、区〕政府牵头,市直各部门配合落实)
  五、县区发展战略
  (一)支持六枝奋力攻坚。六枝要立足既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依托岩脚、木岗产业园区,高标准谋划,利用区位优势引入附加值高的项目。全力抓好路喜循环经济园、六枝电厂、60万吨煤制烯姪、岩脚华润循环经济煤焦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装备制造、建材、白酒、制药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以重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格局,迅速在工业上实现飞跃。立足良好的区位和物流条件,加快推进连接贵安新区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木岗一丁旗、六枝一木岗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市扩容,使六枝城区人口达30—50万人,打造成为现代化精品城市,打造连接黔中经济区的桥头堡。全力抓好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建设,发掘??文化,抓好文化、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立足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好生态畜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依托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高山原生态品牌,形成“种、养、力口”相配套,“猪、沼、菜(果)”循环发展,“产、供、销” 一体化,建成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加工的示范区。强化品牌培育,争取岩脚面、郎岱酱进入贵州名牌,培育1—2个特色农产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到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10亿元以上,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六枝特区政府牵头,市直各部门配合落实)
  (二)支持盘县加速发展,盘县要立足矿产等资源优势,在煤、电等传统基础产业做大的基础上,依托两河新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盘南产业园区等,着力推进盘北首黔项目、盘南煤电化、煤电铝建设,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建成优质煤炭基地。积极发展服装制造、农产品加工、日用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等接续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矿山装备和汽车制造业,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盘县撤县设市工作。积极推进刘官镇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同步优化。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烤烟生产,积极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大力扶持茶叶、肉羊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信友核桃乳、剑春茶叶、火腿油辣椒、火腿加工、芸豆特色餐饮等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2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全省第一经济强县。(盘县政府牵头,市直各部门配合落实)
  (三)支持水城实现跨越。水城县要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在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水城经济开发区、发耳产业园区,结合开展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大力培育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质资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水城开发区煤电焦气化、发耳煤制油基地建设,依靠工业做大全县经济总量,努力使水城县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强县。按照县城、中心乡镇两个层面,围绕“一轴两核”(一轴:以钟山大道为主轴,两核:市中心城区、双水新区)定位,加快推进百车河统筹城乡转型发展综合体项目建设。坚持以城育产,以产兴城,把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融合,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融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中心城镇聚集,不断加快城镇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乡改镇工作,以组团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建设新型城镇组团。充分发挥立体型气候优势,按照“五个产业带”规划,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中药材、烤烟、生姜、马铃薯及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养牛等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建设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南开风景名胜区、天生桥景区、北盘江大峡谷景区、百车河统筹城乡转型发展休闲旅游综合体;启动米箩、南开、龙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到2017年,全
  县生产总值达270亿元以上。(水城县政府牵头.市直各部门配合落实)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督促检査、指导服务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职能分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机构和专人负责抓好工作落实。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要根据本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出台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并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调度和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协调土地、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优先向县域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做好项目用地申报和审批衔接,保障县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县域环境容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规划环评工作。
  (三)强化政策支撑市各有关部门要在简政放权、产业发展、投资、财税激励、国土资源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金融支撑、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对重大产业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四)强化激励约束。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试行办法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59号)
  要求,把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委政研室、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统计局、市直目标办等部门和单位,定期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督查。
  2014年4月17日

知识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5

《六盘水年鉴 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六盘水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为富民兴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内容着重反映2014年六盘水市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三化同步”主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维护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新问题,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六盘水市提供地情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