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进三亚》
唯一号: 200134020230000622
专题名称: 椰子树
文件路径: 2001/01/object/PDF/200110020230000043/001
起始页: 0110.pdf
专题类型: 物产

专题描述

在三亚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遍地的椰树随海风摇曳,其优美的身姿令人沉醉。挺拔的树干、蓬勃的枝叶、饱满的果实,这个椰岛的精灵尽情地向游人展示昔它不可抗拒的迷人魅力。 椰树在海南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据《南越笔记》载:“琼州多椰,西汉成帝(公元前32-公元前7年在位)时,立赵飞燕为后,其妹(赵合德,成帝妃,后封昭仪)献珍物中有椰子,而重于世。”由此可见,远在两千多年前,海南已有椰子树。到了晋代,左思的《吴都斌》有“槟榔无柯(枝条),椰叶无阴”之句,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更对椰子的形状、习性和食用价值做了详细的记述,证明在晋代,海南已广泛食用椰子。据说李德裕谪居崖州时,曾将椰壳做成瓢、碗、杯等日用品。到了宋代,制作精美的椰杯、椰碗、椰壶已登上豪门的宴席。 椰果在古代价等黄金。17世纪中叶,欧洲人在航海中于马达加斯加附近海面发现了一种果实特别硕大的海椰,因其外表明显地分成两半,又名复椰。这种海椰去外壳后仍重达15公斤以上。因久久寻觅而不见其树,人们便传说这么大的果实不可能是树上结的,只能是海底长的或是外星人带来的。因为来得神秘而又得之不易,海椰便成了无价之宝,价格高得令人咋舌。西班牙国王竟将一艘满载货物的船,连船带货赏给海椰的发现者。国王明令规定,凡藏匿海椰不报者,一律处死。这些都是因为据传海椰有奇妙的解毒作用而引起的。当时海椰几乎成了万应灵药,被用来治疗一切疾病,无论腹痛、痢疾,还是中风、瘫痪,都用海椰来治疗。欧洲人还以为海椰制成的酒杯能令酒中的任何毒药失效。对于唯恐别人谋害他们的帝王将相、富商大贾来说,这一妙用无异于为他们筑起了一道自我保护的铜墙。因此,用椰壳制成的杯碗都镶以黄金,嵌以宝石。直到1742年在塞舌尔群岛发现了大片椰树,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椰子的用途有360多种。椰肉鲜甜,营养丰富,可生食,可制成椰蓉、椰奶、椰酱、椰丝、椰片、椰角、糖果、饼干、点心。椰子肉炖鸡是海南的佳肴之一。一般取用干老椰子,因为干老椰子的肉含油量高,炖制后椰奶味道香浓。椰子还可酿酒。明代著名作家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曾多处提到“椰子酒”。目前海南生产的椰子酒有两种,一种是用椰乳汁冲入米曲酒配制而成的“曲香酒”;另一种是以椰子水加入白糖经过发酵而成的“椰香液”。椰根可入药;椰树厚长的羽叶可编帘、织笠、盖草寮;柔韧的椰衣可制作绳索、扫把、床垫、地毯、风帆;坚硬的椰壳既可引火、烧炭,又可做勺、制碗;椰子油还可以治疗烧伤、顽癣,是一种良药。 海南人对椰树的钟情,可从众多的传说中得到验证。海南东部的文昌、琼海一带传说,椰树为掌管生命的太阳神和掌管美丽的月亮神之女所化,她飞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来到海南落地生根,长发变成了羽状的椰叶。南部三亚、陵水、乐东一带传说,南海龙王五太子不甘海底单调寂寞的生活,来到海南,化作椰树为民众遮风挡雨。中部五指山一带传说,古代五指山下的年轻猎手柯椰,与村中姑娘娲子相恋,在与垂涎娲子美貌的村霸搏斗时,柯椰不幸被暗箭射死,身躯化为椰树,娲子飞入大树怀抱,乳房化作椰果。 椰树在海南人民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往昔峥嵘岁月之时活跃在海南岛的红军“琼崖纵队”就曾用椰子水代替葡萄糖注入伤员的静脉以维持其生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紧张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因饥饿而死人的惨景,而许多海南人却依靠椰树及他们的聪明才智躲过了这一天灾。 椰树是一支充满激情的歌,椰树是一首充满希望的诗,椰树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它不怕旱,不怕涝,不怕盐碱,不惧台风。它在路边长,沙滩长,山上长,水里也长。有人管,它是那样,无人理,它也是那样。它总是坚守着“清静是金,无我是福,奉献是乐”的信条,因此而赢得了三亚市民的喜爱,被评为三亚的市树。

知识出处

走进三亚

《走进三亚》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自然资源、重要港口与海湾等基本情况,以及三亚的历史文化和辉煌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南方三郡到清朝时期的直隶州,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强调,三亚不仅拥有自然美景,也值得人们为其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