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666
颗粒名称: 古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620-6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海南省,有一些古墓葬被广泛认可和保护,其中包括吴贤秀墓、韦执谊墓、赵鼎衣冠冢、丘浚墓、王佐墓、海瑞墓、王弘诲墓和张岳崧墓。这些墓葬属于历史名人,他们在不同时期对海南的发展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墓葬多次遭到破坏,但在后来得到修复和保护。
关键词: 海南省 古墓葬 吴贤秀墓

内容

【吴贤秀墓】
  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原籍福建莆田县。生于唐天宝壬午年(公元742年)。十八岁登唐乾元己亥进士。历任衡州卒、建宁令、侍御史、司农卿、大理卿、户部侍郎、尚书等职,躬历中外四十七年。唐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致仕,顺宗皇帝特赐“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之铜牌避世迁琼,居琼山县张吴图都化村。为中原名宦入籍琼州较早的历史人物,对海南文运之开具有一定影响,据苏文忠公之言,惟公称首。唐元和丁亥年(公元807年)卒,享年六十有六。
  贤秀公墓座落于琼山县美男墟东五公里的牛栏坡(限龙窝)。坐坤向艮,建于唐元和已丑年(公元809年),历久毁坏。明嘉靖癸未进士会期公重筑石坟并立碑,上书“大唐户部尚书吴壶邱公偕元配肃易王夫人之墓”。墓前列石牛、石马、石人。后复毁坏。清嘉庆己已年(公元1809年)重修。墓四周砌石,左右置二石狮。前石栏杆横列,外石旗杆对竖。后又被毁。1980年复修。1990年由泰国、新加坡吴氏昆季捐资增建“壶邱公拜亭”壹座,“三在亭”、“尚书亭”各壹座。
  【韦执谊墓】
  韦执谊,字仲仁,号文静,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后到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为官。幼年有才,登进士及第时,参加殿试对策得“异等”,授右拾遗。他与唐德宗李适诗文唱和,深受倚重。王安石曾评价他为“天下奇才”。贞元十年,他被任为翰林学士,曾出任禁中备顾问。永贞年间,出使吐蕃,布诚纳款,擢为礼部侍郎。后参与王淑文等人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执谊以聪明气势,急于褒拔,网罗贤隽,如柳宗元、刘禹锡等皆在门下。顺宗在位八个月便病死,唐宪宗即位,保守派得势,韦执谊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九月被贬到崖州(今琼山县)为司户参军,摄理琼郡事。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唐宪宗思其执谊对皇帝忠贞,功高德大,便旨召回京,但旨还未达,执谊已死于贬所,葬于贬所西侧。该墓地是韦执谊生前所选定的。韦执谊的墓地位于琼山县十字路区新联乡雅咏村西侧二公里处,墓场占地面积约0.8市亩,墓前立着一块高2.6米,宽0.8米的石碑,碑文为:“唐始祖赐进士翰林院礼部尚书延英殿丞相考韦执谊号文静公,杜夫人、范夫人墓”,碑右边刻有:“光绪丙午仲冬中旬重修”,左边刻有:“韦氏合族裔孙仝立”。碑后面刻着重修碑文,因风化及刻制技术问题,致使文字模糊不清。据《韦氏族谱》记载:明礼部尚书丘浚曾到此地祭过韦公。
  【赵鼎衣冠冢】
  赵忠简公冢,座落于今昌江县昌城乡旧县村北面300米处,属宋代墓葬。赵鼎,南宋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高宗时宰相。他主张抗金,被当时奸臣、投降派秦桧陷害,于公元1143年贬至吉阳军(今三亚市)。流寓三年,“深居简出,杜门谢访”,以抗议秦桧迫害。当他重病时,便托人告诉子赵汾:“桧必杀我,我死,尔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临终前,自书墓石,其中有两句:“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第二年得旨归葬于浙江石门。当时群众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的衣冠埋在原墓地,建起衣冠冢。
  【丘浚墓】
  丘浚,字仲深,号深庵,今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金花村人。1454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弘治八年二月死于北京,遗体运回海南,葬于水头村(今属于海口市郊)。丘浚墓建于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陵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周有围墙,坐南向北,地势逐渐增高。墓地高处正中是一个呈十二角形的用花岗石砌成的坟墓,左、右、后三面围栏杆。原墓基4层,计有12级台阶,墓前立石碑一座,高约4米,宽1米,有底座,碑面上方刻有“皇明敕葬”,正中刻有“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特左柱国太傅谥文庄邱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墓碑前有古式祭台一座,祭台前置石香炉一只,石烛台二对。石香炉、石烛台前有石碑坊一座,高约2米,宽1米,北面刻有“奉天诰命”四字,南面刻有大明皇帝谕祭文。墓园里还有石马、石羊、石龟、石麒麟和石华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陵园中,还有松、柏树和椰树,绿荫底下有凉亭。1962年广东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丘浚墓遭了厄运,墓全被挖毁。1979年清明节,丘公后裔和当地群众修整了泥土坟墓和残留在墓地的石龟、石马、石狮等。
  【王佐墓】
  王佐,字汝学,号桐乡,海南省临高县蚕村都透滩村(今博厚镇透滩村)人。历任广东高州府同知、福建邵武府同知、江西临江府同知等职,是海南名贤。明正德七年死,葬于临高城东十里博文都之瓦窑山(今博厚镇文书老村东边的多雀村)。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十一月,迁透滩村东土坡上。墓前竖立着一石碑,碑上镌刻“明乡进士讳佐王四公之墓”等字。
  【海瑞墓】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谥忠介,海南省琼山县朱桔里人。乡试中举人,历任福建省南平县学教谕、淳安知县、嘉州通判、兴国州判官、户部主事、尚宝丞、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和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十四日死于南京任上。遗体运回海南,葬于海口市西五公里的滨涯村。
  海瑞墓是明朝皇帝派官员许于伟专程回海南监督修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二月二十二日建成。至今已有400年了。
  海瑞墓于1959年经过重修,1962年广东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瑞墓的建筑,显得宏伟古雅,庄重肃穆。墓园南北长115米,东西宽41米,四周有围墙,正门有石碑坊一座,坊上横刻“旨粤东正气”,坊高约4.5米,宽约7米。海瑞墓用花岗岩砌成,墓底呈八角形,下大上小,有三层,高3米,墓顶是圆锥形,墓前竖立着一块厚10厘米、高.4米、宽87厘米的石碑。碑文是海瑞同乡、钦差督造海瑞墓的许于伟所撰。碑上镌刻着:“皇明敕葬”四字,碑的正文为:“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从正门到陵墓,有一条笔直的通道,中间有两座石碑坊和数块碑刻。通道两侧排列着形态不一的石羊、石马、石狮、石龟和高大的石人、石华表。墓园中有葱郁苍翠的椰树、松柏、绿竹等,四季长青。海瑞墓历代有重修。解放后1959年重修一次,“文革”中,海瑞墓被砸,墓全被挖毁。1982年以来,人民政府又拨款按原貌修葺一新,一百多米长的墓道,改用花岗岩石块铺设,墓庭用方块花岗岩砌成梅花形,中庭设花坛。新建海瑞文物陈列室一间,接待室一间,热带植物园一座,供人瞻仰。
  海瑞墓的建筑,布局严整,美观雅致,规模宏伟,气势非凡,也表达了后人对这位清官的敬重和崇拜。
  【王弘诲墓】
  王弘诲,字绍绩,号忠铭,嘉靖壬寅二十一年(公元1541年),生于今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嘉靖四十年20岁中辛酉科解元,四十四年中乙丑(公元1565年)科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北雍国子监司业,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后托病乞休,在故乡建尚友书院。万历丁巳四十五年(公元1616年)卒,享寿76岁。卒后赐太子少保,赐祭。还派遣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熺“谕葬”,“赐茔在定安古爽之原”,即今定安县富文乡九所墟附近。墓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主墓由雕石叠成,墓石雕刻图案精美,祭坛两侧排列着石牛、石羊、石翁仲、石华表。墓周围筑围墙,并设墓门进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弘诲墓地被破坏,原雕花墓石,墓碑及围墙被拆除搬走。石牛、石羊、石翁仲被砸碎运走。1979年群众集资修复主墓,重新竖立墓碑。
  【张岳崧墓】
  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又号指山。清乾隆癸巳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出生于今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卒于道光壬寅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其先世系福建莆田人,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始祖为琼山尹,因而在琼山落户,后再由琼山迁定安。张岳崧是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嘉庆己巳十四年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张岳崧死后,卜葬于今琼山县甲子镇毛头村附近。“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墓地之石柱、石牛、石羊、石翁仲、墓碑等俱已不存。近几年定安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墓地进行修缮维护。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