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编 卫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653
颗粒名称: 第二十编 卫生、体育
分类号: R199;G812
页数: 13
页码: 606-6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卫生和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国的卫生和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海南省 卫生 体育

内容

解放前,海南岛是各种传染病特别是热带病的多发区,人民病穷交困。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海南岛的卫生、医疗、保健、防疫等事业有了根本上的改观。
  国运兴,体育兴。海南的体育事业随着特区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体育明星。
  卫生
  【概述】
  1840年前,海南的地方行政机构中没有卫生行政管理设置。民国初期,卫生事业由警察局兼办。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国民党省政府通令各县设卫生局,其时,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定安、澄迈、临高、儋县、崖县、陵水、感恩、保亭等13个县有卫生行政机关,掌管卫生事务。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海口市政厅成立,设卫生科专管该市卫生行政事务。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南区善后公署成立,通令各县组织卫生委员会,以县市卫生人员及团董、保甲长为卫生委员。
  海南最早的医疗机构为琼山县府城的药皇庙,停办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创办琼台惠爱医院。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琼山县创办爱生医院。1885年到1907年,美国基督教会和法国天主教堂分别在海口市、儋县那大市、琼东县加积镇创办福音医院和海口中法医院。1927年到1935年海南华侨和社会人士集资兴建海南医院、琼崖麻风医院。1946年,海口市卫生检疫所成立。1949年,广东省妇婴保健院南迁来琼。在1949年前,全岛仅在海口市、琼山县府城镇、琼海县加积镇、儋县那大镇等处设有医院,在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定安、崖县、昌感等县设有卫生院,在乐东、澄迈两县设有卫生所。据统计,当时全岛有卫生机构14间,床位432张,工作人员271人;还有87间中药店,大多集中在海口市和加积镇。
  在旧社会,海南瘴疠瘟疫横行,人民病穷交困。《正德琼台志》记载:“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琼之俗无医,民疾病,但求巫祝……,东坡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人牛皆死而尽已。”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的55年间,海南岛间断发生鼠疫流行88次,遍及儋县、屯昌、琼山、定安、临高、澄迈、文昌和海口等8个市、县55个城镇、街坊和乡村,死于鼠疫的患者竟达3.94万人。1937年夏,海口、澄迈、临高等县(市)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100多人。乐东县三平区头塘村在一次疟疾流行中,就病倒420多人,死亡105人,其中30多户人家全部死绝。天花病散发于全岛各地,1950年仅崖县一地发生天花流行就死亡200多人。据解放初期疫情报告,全岛年发病率在30%以上(山区80%以上)。各种病魔肆疟着海南人民。
  【建国后的海南卫生事业】
  机构人员解放后,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和各市、县均成立卫生领导机构,积极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南的卫生工作在医疗、保健、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坚持改革,开创了海南卫生工作的新局面。1988年,全省卫生机构有3764间,比解放初期增加268.8倍,其中医院426所,卫生院273所,卫生防疫站25所,专科防治所27所,余下为乡村卫生所,床位2.06万张,比解放初期增长48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2万人,比解放初期增长104倍,其中,中西医师831人,中西医士4265人,护师、护士6806人。1989年整顿后,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89年全省有床位2.05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6万人。近年来,全省增设医疗服务网点256个,开展新的诊所技术服务项目206项,开设家庭病床916张,平均每千人口占有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高于同年我国每千人口占有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的水平。
  全省设防疫站25间,妇幼保健院20间,药检所14间,寄生虫防治所1间,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1985年全岛批准789人为个体开业医生,另有经考核发乡村医生证的有569人。与此同时,各市县相继成立卫生工作协会,加强了对个体医生和乡村医生的管理及其业务指导,城乡医疗预防网络基本形成。
  疾病防治 解放前,海南岛是各种传染病特别是热带病的多发区,疟疾、痢疟、鼠疫、天花和霍乱等18种传染病终年流行,十分猖獗,严重地危害人民的健康。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对卫生工作甚为重视,于1951年1月成立海南防疫委员会,建立群众卫生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海南区公署和各市、县都成立卫生委员会,县以下成立卫生所71个,乡成立卫生小组652个,村有卫生员9122人。此外,全区组织71个防治队,42个灭虫队,129个消毒队,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开展预防接种工作。1951年至1952年春,全区接种牛痘250多万人,接受霍乱疫苗注射50多万人,接受霍乱、伤寒疫苗注射36万多人,接受赤痢四联疫苗注射9万多人,有效地消灭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40年来,各级防疫组织不间断地加强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的管理,有力地执行免疫工作。到1988年,全省各级卫生医疗,部门的计划免疫组织有专(兼)职人员1024人,医师248人,医护技术人员370人,防疫人员406人。先后有90多人参加各级计划免疫工作学习班,加强了计划免疫工作的技术领导骨干。1988年底,全省抽查15个市、县,平均入册(卡)率97.41%,经考核验收已达标85%以上的有8个市县。1989年本省积极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琼海、定安两县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5.71%,实现了以省级为单位第一个94%的目标。传染病大幅度下降,小儿麻痹症1988年比1984年下降到0.096/10万,麻疹下降到13.12/10万,白喉下降至零,百日咳下降到3.14/10万。疟疾年发病率由解放初期30%(山区各县80%)以上下降至1987年的0.2%。流行较为严重的丝虫病基本消灭,天花、鼠疫绝迹。1989年,传染病发病率下降43.55%,为0.23%。
  为了不断地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严格控制工作环境尘毒危害,海南区建立了专门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使职业病发病率大大下降。70年代,全岛工厂、企业1024间,生产工作10.31万人,接触尘毒工作4.30万人,职业病防治部门普查了511间厂次,对656人进行职业病检测,检出率就达1.6%;测定了尘毒作业点1578个,超标率68%。1969~1976年,全岛先后进行了二次矽肺普查接触粉尘作业工人1.47万人次,发现各期矽肺患者142人。可疑矽肺226人,检出率为2.5%;1983年至1985年,每年都对部分接触尘毒工人进行职业性体检,对其作业环境进行抽测,建立起工业卫生档案和工人健康卡片,对尘毒浓度超标准严重的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1988年8月至1989年12月,省卫生厅、省防疫站、省人事劳动厅、省贸易工业行、省总工会等单位组成省尘肺防治调查组,对全省19个市县有接触尘毒的212个工矿企业2.48万人进行调查,建立尘肺登记、填卡,并对患者进行治疗。经有关专家考核验收的结果表明,合格率达91.3%,基本达到标准,保护了广大工人的身体健康。
  妇幼保健 解放初期,海南始建妇幼保健院,1953年改为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各县也相继成立妇幼保健所(站)。6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了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农村建立起接生站、托儿所、幼儿园。当时全区有助产士365人,接生员1076人。“文革”期间,县以下托幼组织被撤销。粉碎“四人帮”后,妇幼保健机构逐步恢复,开展了各项保健工作。1985年,海南妇幼保健机构有20所。
  解放初期的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是改造旧产婆和培训接生员工作,1954年,培训接生员2590人,建立接生站343间,推行新法接生。60年代重点抓了妇女子宫脱垂和闭经病的治疗及对妇女实行“四期”的劳动保护制度,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免费治疗子宫脱垂和尿瘘两病,治疗面分别为93.93%和96.5%,取得显著的成果,使一大批妇女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生产工作岗位。1989年着重加强贫困地区妇幼保健工作,部分市、县妇科病普查发现患病9722人,占受检人数25.42%,已治疗5483人。
  50年代末,全岛城乡普遍建立托幼组织,其时有幼儿园4000多间,托儿所(组)720多个,入园入托儿童计36.7万人,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为了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在妇联、教育、民政和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全岛1974年至1976年出生的儿童死亡原因进行了回顾调查,基本上摸清了三年间儿童死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依据。1989年,部分市、县儿童体检7.22万人,发现患病2577人,占受检人数的3.57%,已治疗2299人。在琼海、昌江、琼山、儋县等县还开展了母子保健试点工作。
  中医 海南中医源远流长。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导下,利用本岛的丰富药物资源,开展医疗、科研活动,海南中医事业逐步发展。1950年,海南人民药行在海口建立,1954年改为海南中医门诊所,1959年创办海南中医院,1979年将原属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海口市中医院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编制病床50张,工作人员100多人;海南中草药研究所于1961年成立,附设中草药医药门诊部。文昌县中医院、琼海县中医院、原黎族苗族自治州中医院也在1983年至1985年间相继成立。近年来,海口市政府拨给市中医院60多万元,海南行政区政府给海南中医院100多万元用于医院建设。1988年,全省有中医院11间,比1978年增加9间,中医床位增加了6倍,中医师、中医士增加到1184人,比1978年增长41.6%。许多中医院在加强内、外、针炙等传统科室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如骨伤、按摩、痔瘘等科。1989年,海南省编委批准成立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1989年国家中药管理局拨款95万元,省地方财政拨款100万元,市、县拨款130万元,已兴建中医院5所,1990年拟新建5所,并充实扩建原有中医院9所。
  加强中医药业务技术队伍的建设。1978年以来,我省利用本地办学条件,先后培养了中医药士200多名,举办中医药各种进修班近10期,培训提高了近300名中医药人员。目前,在校生尚有百余人。1980年,全岛从社会上招考吸收中医药技术人员96人。在鼓励函授、刊授及中医带徒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培养了一批新秀,同时出现一批高级职称中医人员。
  中医科研、学术活动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果。1978年以来,海南成立了中医学会、中药学会及按摩、气功学会等学术组织,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推动了海南中医学术的进步,不少论文获奖。在应用中医药防治登革热等热带病的临床科研工作中,也有较大成效。各市、县还加强了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整理工作,编印了老中医论著、医案、验方选编等。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和科研方面,如治疗破伤风、急腹症等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爱国卫生运动 1951年,全岛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海南区公署和各市、县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至“文革”期间被撤销,1979年恢复,1988年10月10日,海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全省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组织对口竞赛和定期检查评比,开展“卫生日”、“门前三包”等保洁制度,提高城乡卫生保洁水平。还制订了各种地方性卫生章法和各行业的卫生标准,加强自来水、水井、粪池、道路下水道等卫生设施的建设,分别建立起专业和群众性的保洁、卫生检查监督队伍,做到经常和突出相结合、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相结合、宣传教育和法制管理相结合,使爱国卫生运动逐步趋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1989年,在“爱国卫生月”期间,各市、县共发动150万多人次参加美化、净化活动。我省农村改水成绩也很显著,从1978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各级政府共投资达7000万元,有200多万人口受益。由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1年,全岛人民平均期望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2.86岁,高于全国平均期望寿命67.88岁,超过了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期望寿命72岁的水平。
  药政管理 海南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建立药政管理机构。据1989年统计,全省药政管理机构14个,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海南省贯彻执行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海南省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细则》、《海南省医疗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常年结合医政、药政、药检组织检查组对全岛生产、经销和用药单位的药品质量进行检查。1982年,淘汰了127种疗效不明、毒副反应大的药品。1989年,本省在贯彻《药品管理法》中,会同有关部门组成48个检查团,检查了1910个单位,复盖面达80%,查出假药品29种,查处劣药670种次,违法案例10宗。取缔无证经营店(摊)92间、药贩25人。对各药厂的产品和医疗单位、制剂进行重点抽查,合格率达86.8%,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用药安全。
  医药事业取得明显成就。本岛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素称“天然药库”,现已初步查出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20%,其中,本岛特有名贵药材,如抗癌植物有红壳松(海南粗榧)、金不换等数10种。丰富的药物资源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全省各地先后办起一批药厂,其中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效益好的制药厂有海南制药厂、五指山制药厂、海口市制药厂。五指山制药厂生产的青蒿素,对治疗东南亚恶性疟具有速效低毒之功效,优于氯喹和现有其他抗疟药物,曾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
  卫生改革工作 海南省各级医疗组织在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实行全面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活力,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医疗方面,1988年全省有近40%的医疗卫生单位推行了院、所、站长负责制,医护人员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人合同制,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定额包干,科室核算,超额提奖,后勤供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节假日全天门诊,增设医疗服务点,开展横向联合办医,引进人才和新的诊疗技术,扩大服务项目,开设家庭病床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通过调整、改革不合理的过低的收费标准,开展优质服务,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医疗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各项经济管理和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实行工资和奖金全浮动、半浮动以及承包,租赁、任务带经营等作法。还利用我省的自然条件,发展种养业,以工助医,以副养主,自我发展,为补偿和发展基层卫生事业提供了有益经验,使一些濒临困境的医院恢复活力。在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有些卫生院从县卫生局直接管理改为乡镇政府管理或双重管理,调动了各乡、镇政府办医的积极性。预防保健方面,实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部分市、县推行预防保健有偿服务和各种形式的保偿保险制度,如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登革热、疟疾防治保偿制,母婴保偿责任制等,促进了卫生、妇幼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1988年全省传染病发病率比1987年明显下降,保护了群众的健康。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各中等专业卫校和职工卫校努力挖掘潜力,扩大招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制,拓宽了为农村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渠道。各医疗卫生防疫部门和科研单位,还结合医疗防疫实践和本身设备条件选定登革热、疟疾、副霍乱、肝炎、冠心病等23项科研项目,开展防治研究,并创造条件承担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
  【发展中的农垦卫生事业】
  海南农垦系统有95个医院,3234个基层卫生所,1万多名卫生技术人员,为保障农垦职工、家属和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
  海南农垦系统重视卫生事业建设。近10年平均每年卫生事业投资4000万元左右,新建、改建了79个医院,面积达25万多平方米,配置了B超、纤维镜等医疗器械,中心医院都换上80年代出产的新设备。同时,通过送出进修、代培及自办卫生学校等多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卫生技术骨干,使垦区卫技队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垦区医疗防保机构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166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广东省和海南的成果奖,其中疟疾防治研究获国家科委和卫生部表彰。垦区最大的第一医院在心血管外科、泌尿内外科、整容矫形外科,以及医学遗传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已达全岛领先水平。垦区的16个防疫站,77个基层防疫组,根据垦区实际,层层负责,以疟防、食品卫生、计划免疫、综合灭蚊等为重点,辛勤工作,使198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比1977年下降70%,肠道传染病下降86%,计划免疫的6种传染病下降93%。垦区卫生系统还利用卫生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地方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卫生及防疫服务,年门诊、住院人次的40%为城乡群众,农垦系统防保机构在所在地扑灭和监测疫情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多次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
  农垦卫生系统积极引进改革机制,在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全面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完成垦区医疗防疫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积极为地方群众服务。
  预防医学科学研究也取得成绩。防疫机构先后完成中医药防治疟疾,抗氯喹恶性疟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等几十项大范围科研课题,分别受到国家科委、卫生部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在有关单位协作下,还从白纹伊蚊和致倦蚊体内分离出Ⅲ型登革热病毒,为我国首创,从而为研究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以及方法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部分医院简介】
  海南医学院(筹)附属医院 海南医学院(筹)创办于1951年,始称海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为了适应海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教学和实践的需要,建立附属医院时,只下设临床科。1974年增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手术室、供应室、营养室和行政管理机构,定编病床100张。1983年,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合并入海南大学成为海大医学部,附属医院也随称海南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1988年,海南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改称为海南医学院(筹)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经过16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具有临床教学与实习条件的基地。拥有较为雄厚的教学、科研、医疗技术队伍,其中正、副教授5人,正、副主任医师33人,讲师2人,主治、主管(医、护、药、检)72人,护师、护士13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7人。定编病床453张,实际开放病床253张。科室设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急诊观察室、放射、检验、病理科、手术室、供应室、药剂科、心电图、B超诊断、营养室、病案室等。主要设备有:500毫米X光机2台、血气分析仪1台、尿液分析仪1台、心电图机3台、脑电图机1台、B超诊断仪2台等先进设备。
  近年来,附属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8年门诊量13.44万人次,住院病人3747人。治愈率77.27%,好转率21.33%,死亡率1.35%。近5年来,该院医生、教师共撰写论文201篇,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2篇,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10篇,广东省级学术会议交流或发表30篇,获奖论文7篇,在同行中得到好评。
  海南省人民医院 海南省人民医院于1951年7月由原海口福音医院和海南医院合并成立,当时病床100张,工作人员113人。1966年,病床360张,工作人员390多人。1972年,开始在秀英区征地建新院,至1987年,新院基本建成,占地206亩,院内园林式建筑,环境优美。市内旧院址仍留有门诊部和部分职工住宅,占地60亩,正在新建门诊楼。总共开放病床1009张。是海南省规模最大、科室齐全、技术力量强、医疗设备较先进的综合性医院。
  海南省人民医院设临床、医技科室36个,医、护、员工1418人(编制内工作人员1170人),医药卫生人员有高级技术职务82人(其中正高17人、副高65人);中级技术职务216人,初级技术职务761人;医疗人员396人(其中主任17人、副主任57人、主治医师120人、医师190人,医士9人),护理人员47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64人,护师146人,护士259人)。医院主要设备有:进口CT扫描机一部,1000毫安造影、断层摄影X光机各一台,800毫安遥控胃肠造影X光机一台,体外震波碎石机一部,B超机4台,以及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肺功能测定仪,纤维支气管镜,人工呼吸机,麻醉机,子母手术灯,人工心肺机,手术显微镜,关节镜,眼底照相机,测听仪,心功能测定仪,除颤起搏器,摇控心电监护仪,后位心电仪,冰冻切片机,胃、肠、十二指肠、腹腔、宫腔纤维内窥镜等。
  由于医院规模扩大,设备增加,医技人员水平不断提高,医院信誉和社会效益较好。1988年门诊工作量67.84万人次,比1978年增加25.95万人次,比1987年增加6.63万人次。1988年出院病人1.6万人次,比1978年增加8332人次。1988年病床利用率96.60%,病床周转19.96次,治愈率63.05%,好转率27.28%。全年手术量1.01万例。
  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79年至1988年负责临床带教海大医学部学生及各卫校学生,带教临床及医技科室进修生、实习生1914人。同时,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工作。如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显微外科、急性心肌梗塞抢救、莨菪碱类药物与微循环、血液病,老年病,早期胃癌内窥镜诊断、麻疯病人闭脸不全的研究、登革热的临床研究等,都取得较好成绩。1979年至1988年,国际性(地区)学术会议交流论文6篇,全国性杂志发表论文107篇,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99篇。在广东省级杂志刊登论文107篇,学术会宣读论文187篇,极大地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海南省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是海南行政区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于1988年4月建立的。它的前身是1950年创办的海口市国营海南人民药行。1954年,该药行改为海南中医诊疗所,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妇科、药材供应科、行政管理办公室。1960年,该所改为海南中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医护人员57人,病床40张。1961年开办一个老中医师带徒班(定为大专班),学生38人,1966年全部毕业,分配岛内各医院工作。1969年,海南中医院并入海南人民医院,仍开设中山路门诊部。1973年,海南中医院恢复原建制,补充了医疗设备,此期间受海南区卫生局委托,开办中医士、中药士两个班,为海南中医事业培训了一批中专人才。1979年,病床增加到120张,并注重药材的保管加工炮制,加强药材管理,保证药材质量,满足病人需要。1980年,贯彻全国中医会议精神,加强中医院管理,开展多医科业务,扩大门诊服务,增建海府路门诊部。1982年,经广东省卫生厅批准,定编病床200张,中医、中药人员也相应增加,开展了中医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肝炎、肾炎等临床观察,增设中医骨伤科、按摩理疗、针炙、牙科等。至此,完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陋到完备发展的较长的过程。
  1988年海南建省后,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海南中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海南省中医院成为我省医疗、预防和保健的中心。目前,该院医疗用房9092平方米,定编病床320张,有工作人员31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6人,主治、主管医师66人,师级职称116人,其它技术人员84人。医院设置:中医内科(内1、内2、内3)、中医骨外科、综合科、针炙科、理疗科、按摩室、口腔科、整容室、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室、B超诊断室、微量元素测定室、药材科、手术室、供应室、病案室、营养室、图书资料室、3个门诊部(海府路门诊部、中山路门诊部、和平路门诊部)。近年来,该院加强中医专科治疗工作,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都有新的进展。1988年门诊量7.70万人次,住院病人1366人,出院病人1365人,治愈率70.42%;好转率24.28%。
  体育
  【概述】
  近代体育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传入海南。此前,民间习武风气流行全岛,其内容较为丰富,有击剑、粉枪射击、射箭、射弩、舞弄枪棒、划船、游泳、爬山、放风筝、舞狮等。1905年后,海南岛学校先后开设体育课(或称“体操科”)。1936年后,在学校高中部设有军训,有些初中开始有童子军。初期体育课主要以球类为主,抗日战争后,体育课的内容有球类和田径类。
  解放前,因社会动荡不安,体育事业无人关心,设备简陋,场地少,海南体育事业处于停滞状况。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体育事业,海南的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兴起;体育运动队伍日益壮大,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设施日趋完备。
  解放初期,群众体育活动项目仅有少数几项,以后逐渐发展。目前,在机关、厂矿、企业中经常开展的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拔河、体操、射击、空模、棋类、游泳、潜水、武术、跑步、举重、技巧、帆板、太极拳、气功、门球、桌球等20多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984年统计,举办各种体育培训班814期,人数达2015人,还建立21个体育辅导站,体育辅导员319人。海口、琼山、琼海、万宁等市县利用节假日举办直属单位环城跑或单项体育项目比赛活动已形成传统;农村体育活动活跃,据1984年的不完全统计,琼山、儋县、文昌等县的乡、镇、村就举行773次比赛(其中173次由群众筹款举办),项目有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拔河等,有4577个队次参加。1988年,全省举办各类运动会582次,参加比赛人数9.4万人。1989年,全省举办各类运动会589次,参加人数13.8万人。海南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许多项目相因至今,常年开展活动的有游泳、排球、放风筝、武术、舞狮、摔跤、赛龙舟等项目,这些传统项目常常是由华侨和热心体育者捐款举办;在中小学中积极推行“劳卫制”,坚持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1986年统计,中小学有27.53万人经测验达到修订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及格标准。1988年,全省有36.6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9年有36.9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小学中普遍开展球类、田径、体操和校际运动比赛,锻炼了学生体质,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1983年,海南中学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国家体委的表彰;近几年来,各级领导重视开展知识分子和机关老人体育活动,1984年7月30日,成立海南区老人体育协会,举办了多期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学习班,举行老年人运动会,促进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1988年8月,在全国老人门球赛中,海南队初登沙场,名居第七,令各省队刮目相看。
  【体育队伍】
  50年代中期,海南建立小型的体育专业队和业余体育队。1984年,海南区成立男、女篮球、排球4支专业队。1988年统计,全省有20所业余体校,在训人员1295人。1986年统计,全岛有运动健将19人,教练员63人,国家级裁判2人,一级裁判67人,二级裁判163人。全岛70年代后先后向广东省体工队、广东体校和国家队等单位输送259名运动员(其中,黎族运动员14名)。
  近几年来,王崇升、马少荣、邢芬、黄晓瑜、吉泽标、胡富芬、吴亚南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得44枚金牌,在国内赛场上获86枚金牌,在广东省赛场上获得158枚金牌。解放以来,全岛举办了7届运动会,有1万名运动员参加。在参加广东省举办的7届省运动会中,参加比赛的运动员1431人,有30人次打破全省(广东省)运动纪录。1989年,我省体工队田径运动员在6月4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中,以59米22的成绩,获得女子铁饼第三名,这是海南建省以后我省运动员首次在全国重要比赛中获得奖牌。1989年,我省共组织了5个项目的比赛,组队参加9个项目的全国性比赛,并夺得1项第一名,5项第二名,8项第三名,6项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全国中学生排球“振兴杯”比赛中,文昌中学和琼山中学分获男子冠亚军;中学生体育运动技术也大有提高,在广东省第四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上,全岛参赛的7间中学的80多名运动员共获金牌30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有26人和2个队打破19项历届最高纪录。在全国中学生第二至第五届“振兴中华杯”排球赛中,我省文昌中学男队连续获得三届亚军和一届冠军,女队2次名列第五,琼山中学男队曾经取得第3名和亚军。
  【体育设施】
  解放前,海南的体育设施几乎空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体育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年增拨资金,改善和建设体育设施,尤其是近3年来,各级政府先后拨出专款近1000万元,建设体育场地,购置设备。海南、琼海、万宁、琼山分别建起有4000至5000个座位的灯光球场,海口市建起一个大型的田径场,其他各市、县的体育设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此外,全省农民集资40多万元,在乡村建起300多个简易灯光球场,目前全省有体育场3个、室外游泳池15个,有固定看台的篮球场22个,体操房1个,羽毛球房2个,乒乓球房5个、武术房1个、举重房2个、棋类房1个,运动场26个,小运动场107个、足球场47个、篮球场935个(其中有灯光设备的140个),排球场613个,网球场(室外)1个、射击场3个、轮滑场(室外)8个、天然游泳场2个、保龄球房1个、射箭场1个。
  秀英湾训练基地是个得天独厚的冬季水上训练场所。它座落在海口市区内,冬季平均气温和水温在20摄氏度左右,水质纯净,风力适度而持久,潮差小,海底沙质好,无礁石,无鲨鱼。冬季风向朝陆地,安全系数高。基地拥有11公里长的海岸线,海面宽阔,可同时进行上千艘帆船和帆板的训练和比赛。1984年,国家体委确定在这里兴建我国南方冬季水上训练基地,并与广东省体委和海口市政府联合投资120多万元。修筑了基地通往市区的公路,并新建了一批基地设施,经过两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开始正式接待北方水上运动队集训和举办比赛。
  【部分国际、全国比赛介绍】
  丸红海口国际马拉松赛 1989年丸红海口国际马拉松赛于2月19日在海口市人民广场隆重举行,参赛的182名运动员来自6个国家和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
  2月19日上午8时,比赛开始,以海口市体育广场为路线出发点,经大同路向北,入解放西路、新华南路、广场路,再经大同路向西南,转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长堤路、滨海大道、龙昆东路,经南大桥转龙昆西路,左转入滨海大道、港口路、海秀路,至凤凰新村折返,全程42.95公里。整个比赛历时4小时,山东青岛空调中长跑俱乐部的张国伟以2小时20分25秒的成绩获得本次大赛的第1名,获得第2名至第10名的运动员依次是山东的高朝爱、日本的上田谦吾、法国的玛得隆、吉林的刘欣、日本的前河洋一、北京燕化公司化工一厂的韩富强、日本的三桥一文、云南的高金海、火车头体协的张志武。
  比赛结束后,省委书记许士杰等领导同志为获得前10名的运动员颁发了奖杯、奖金和获奖证书,大赛组委会还向全体参赛的运动员赠送了纪念品,给到达终点者颁发了成绩证书。
  “牙龙杯”全国武术散手精英擂台赛该擂台赛于1988年11月6日在三亚市举行。这次比赛是海南建省后规模较大的武术比赛,由三亚市文体局、三亚市临高武术学校和四川省武术协会联合主办。参加比赛的有北京、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等省市的16个代表队共116名运动员,我省由海南师院队和三亚市队共13名男女运动员参加角逐。这次比赛男子分为48公斤级、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女子分为48公斤级和56公斤级,比赛采取双败淘汰制,决出各个级别的个人名次和团体名次。
  武术散手擂台赛是我国近期掀起的体育竞技项目。参赛者在规定的8米长8米宽0.8米高的擂台上进行散手搏击。这次比赛结果,武汉体院队、四川队、河南武警队获团体总分前3名;武汉体院的薛钦营、丁峰、贾伟涛、乔立夫,上海体院的李忠、赵光圣,四川队的李军,分别获得男子52公斤级、60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56公斤级、65公斤级和48公斤级冠军;山东队的徐本菊、四川队的林会并列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上海体院的郑海娟居女子56公斤级榜首。三亚队、上海体院队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运动队。
  【琼籍体育健将名录】
  体操骁将——王崇升 王崇升出生在琼山县府城镇,从小与体操结下不解之缘。他从1974年起,先后经过府城四小、海南中学、海南业余体校、江门中心业余体校、广东省体操队和国家体操队的各级教练的精心培养。1982年6月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届昂蒂布国际体操比赛,就获得男子单杠第1名、个人全能第2名和鞍马第3名。1987年5月,他在东京举行的中国、苏联、美国、日本4国体操对抗赛中,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跳马三枚金牌。1988年4月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中国杯国际体操比赛中,他又获得男子个人全能和跳马两项冠军。在第24届奥运会上名列个人全能第6名。1990年初,王崇升再度入选国家体操队,任国家体操队队长。从1980年底他选入国家体操队至今,已13次代表中国体操队参加国际体操比赛,荣膺20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宝岛增添光彩,被行家们称为最有希望向世界体操冠军挑战的新星。1988年10月3日,广东省政府为王崇升荣记二等功,广东省体育发展基金会给他颁发了奖金。
  箭坛神手——马少荣 在世界箭坛上颇有功绩的中国射手马少荣,在琼海县万泉河畔长大。在她的成长中有缘遇见慧眼识才的李顺福教练,才有今日显赫功绩。
  小马不足18岁,1984年前她还是琼海县业余体校女子排球班里的一名主攻手时,广东省射箭队教练李顺福来琼海县物色射箭苗子,他一眼就看中马少荣。小马来到广东省射箭队后,不到1年,就达到女子射箭一级运动员标准;两年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第3年达到国际级女子运动健将标准。如此“神速”地长进,在南粤箭坛上是少见的。小马被选入国家队后,从1986年至今,曾8次代表中国女子射箭队参加国际比赛,共夺得11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在国内比赛中,小马曾5次打破全国女子射箭纪录,不愧为神射手。
  碧池新星——黄国雄 在我国泳坛,黄国雄这个名字是人们所熟悉的,行家们赞扬他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游泳新秀。
  年仅18岁、身高1.82米的黄国雄是来自太阳河畔兴隆华侨农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佼佼者。他9岁开始在业余体校接受游泳训练,4年后,被输送到广东省游泳队。近年来,他曾3次代表中国少年游泳队参加亚太地区分龄游泳赛,共夺取8枚金牌,3枚铜牌。在1987第六届全运会游泳决赛中,他打破了男子100米仰泳的全国纪录,并获该项赛第2名和男子200米仰泳铜牌。1988年6月,他代表中国游泳队先后出访意大利、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友谊比赛,获得良好成绩。1988年,他赢得了全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称号。
  举坛冠军——黄晓瑜 黄晓瑜出生于五指山区的国营乐中农场,1985年3月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业余体校女子举重班训练,1985年10月输送到广东省中心业余体校深造。1986年3月,她被选送到广东省女子举重队训练。1986年,她首次参加全国女子举重44公斤级比赛就获得冠军。1987年至1989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女子举重48公斤级的冠军。特别是这3年连续3次参加世界女子举重大赛,均获冠军,并多次打破该项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纪录。几年来,黄晓瑜在国内外大赛中成绩卓著,国家体委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举坛“皇后”——邢芬 邢芬是琼山县人,她经过海南业余体校举重班培养后,于1987年9月输送到广东省女子举重队训练。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44公斤级的亚军。1988年至1989年,她的成绩稳步提高,连续两年荣获44公斤级全国冠军,而且也连续两年荣获世界女子举重大赛该项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冠军,并年年打破该级别的3项世界纪录。被誉为女子举重坛上的“皇后”。国家体委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标枪女将——王金玲 王金玲是乐东县人(黎族女运动员),1980年10月被输送到广东省中心业余体校培训,同年底被选为广东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在教练的精心培育和她本人刻苦训练下,其运动技术水平得到稳步提高。1983年9月,她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七城市田径赛中获得女子标枪第一名。1984年10月在全国青年田径赛中又夺得女子标枪第1名。同年达到了运动健将标准。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邀请赛中,以60米86的优异成绩夺得第1名,并超过了国际运动健将标准16厘米。
  划船新星——韩冬梅 韩冬梅今年17岁,1987年6月由琼海县业余体校女子篮球班输送到广东省划船队。在刻苦磨砺的三年中,她得益于教练的精心培育,划船技术得到快速的长进。1988年8月她首次参加全国皮划艇比赛,与队友合作获得4人艇第4名。同年10月,她参加全国皮划艇锦标赛时,获得女子双人500米双人艇第2名。1989年的青运会上,她又与队友合作获得女子双人艇第2名。她在单人艇比赛中显示的潜力颇大,1989年4月,在全国皮划艇冠军赛中,她一举夺得1000米女子单人艇第1名、6000米第2名、5000米第3名和个人全能第1名,达到运动健将标准,被誉为“划船新星”。
  赛艇好手——蒙海龙 蒙海龙是琼海县人,今年22岁,1984年7月,他被输送到广东省划船队训练。1986年他参加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与队友合作,获得男子4人单桨无舵手第一名。此后,他继续刻苦训练,奋发向上,成绩提高较快。1988年在全国赛艇锦标赛中,他与队友合作,又荣获男子4人单桨无舵手第1名。1989年,他在全国赛艇锦标赛中,再次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4人单桨无舵手第1名。
  柔道冠军——陈英姑 陈英姑是海口市人,1985年9月由海口市业余体校田径班输送到广东省女子柔道队训练。虽然她从未学过柔道,但在教练精心培养下,训练柔道两年多就在六运会上获得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近几年来在全国女子柔道比赛中均能保持前3名成绩,去年在二青会上,她还取得该项的第3名,尤其在近年来,她参加了一连串国际女子柔道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国际赛上为祖国赢得了1块金牌。
  羽坛新秀——林英 林英是乐东县人,今年17岁。1982年,体育老师冯廷奕慧眼识才,把她推荐到原自治州业余体校开始羽毛球训练,半年后,她又被选送到广东省羽毛球队集训,1984年被吸收为正式队员。
  林英第一次到无锡参加全国比赛时失败了,此后,她决心从失败中崛起,不懈的奋斗,使她在艰难的登攀中拾级而上。1987年,她到宜昌再次参加全国比赛,踏上了女子单打第5名的台阶。1988年初,她在全国“银鹤杯”比赛中,连连击败各路强手,终于登上了女子单打冠军领奖台,并作为中国青年羽毛球队的一员,踏上了出征的道路。
  羽坛名将——陈羽 陈羽是海口市人,今年23岁,身高1.92米,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羽毛球运动员中身材最高的队员。1980年前他在海口市业余体校进行篮球训练。1980年选送广东省羽毛球队学习由于他肯学习,接受能力强,近几年来进步较快。1988年在全国羽毛球锦标赛中,他与队友合作取得男子双打第1名、混合双打第2名的好成绩。在1989年9月举行的香港羽毛球公开赛中,他荣获男子双打亚军。同年,他被入选国家队,成为一名国家羽毛球队的正式队员。
  羽坛新兵——潘腾 潘腾今年21岁,于1984年10月从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业余体校输送到广东省羽毛球队,在教练的精心培育下,技艺进步较快,1989年在全国比赛中,是广东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单打主力队员之一。他曾获得全国赛男子双打第2名。1989年年底他被选入国家队。
  羽坛女将——姚芬 姚芬是三亚市人,今年22岁,1978年8月由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业余体校羽毛球班输送到广东省羽毛球队。她以顽强的意志,勤学苦练,技艺进步很快。1989年她便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与队友合作,挫败了许多世界羽坛名将,分别获得马来西亚、泰国羽毛球公开赛的女子双打第3名和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5名,现在已成为国家羽毛球女子双打第2号主力运动员。
  跨栏新秀——庞洁雯 庞洁雯是海口市人,1982年她被选送到广东省中心业余体校深造,1984年她被输送到广东省田径队从事100米栏的专项训练,其间,她曾5次参加全国田径比赛,最好的成绩名列第2,1987年达到了运动健将标准,现离国际运动健将标准仅差0.1秒。
  男排新手——吴少桥 吴少桥是琼山县人,今年20岁。1984年从琼山县业余体校输送到广东省男子排球队。近几年,吴少桥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术和身体素质都有较快提高。1989年二青会上,他为广东男排争得第5名立下汗马功劳,被国家队选中,1989年底被选送到国家青年排球队。
  女国脚——韦海英 韦海英是屯昌县人,今年18岁。她在中学时代就参加县业余体校篮球班集训。由于她弹跳力好,作风泼辣,竞技意识好,后改学田径,进入海南体校田径班。在海南第七届运动会上,她获女子乙组100米冠军。1983年6月,韦海英又被选送到广东运动学校足球班,1985年进入广东足球队。勤学苦练使她脚上功夫日趋成熟,加之她快速锐利的进攻能力,1989年她被送入国家女子足球队,成为琼籍唯一的女国脚,司职前锋,多次参加国际比赛。
  【参考资料】
  1.《正德琼台志》
  2.海南省文体厅、档案馆的档案资料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