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602
颗粒名称: 沿革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3
页码: 549-550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海南省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文章涵盖了学前教育制度的变迁、小学和国民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变化,以及教育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和政府的教育政策等信息。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解放后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的普及情况。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教育事业 海南省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模仿近代西方各国的教育方式,书院改为小学堂。民国初期,小学堂又改为国民学校。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以前,全岛小学有2917所,学生有11.34万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社会动乱,全岛小学减少为1422所,在校学生5.91万人;少数民族教育,仅有陵水县第七区第九、十初级国民学校2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国民党在保亭、白沙、琼中等地民族地区开办了10所小学,但就学者廖廖无几。当时各县县立、区立小学,多采用新学制。私立小学,则多用旧学制,其课程及教授,殊不一致。各地小学经费,大都拨用宾兴祖尝公会鸭埠等款,或征收苛捐杂税以资维持。其直接由县署补助经费者为数极少。日军侵琼后,小学皆停办。
  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下,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全岛小学共1483所,3622个班,在校学生13.41万人,教职员5129人。当时全岛学龄儿童共60.46万人,在校学生仅占22.2%。至解放前夕,海南岛民族地区仅有小学79所,在校学生不足5000人。到1950年海南解放后的下半年,全岛有小学2960所,其中私立小学847所,私塾322所;在校学生16.34万人,其中私立小学学生4.92万人,私塾学生8024人。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的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贯彻中央“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私中、小学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接管了一批公、私立学校,并执行省关于鼓励和实行群众办学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从社会上吸收一批待业人员,经过培训,担任教师,小学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1952年,全岛小学3797所,其中少数民族小学303所;学生共25.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3万人。1953年后,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总方针,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汉族地区的小学进行整顿。到1957年小学减少为3010所,学生则增加到34.89万人,比1952年增加9308人,增长43%。1958年“大跃进”,全岛掀起了全民办学高潮,小学又增到3567所,学生增到40.82万人,占学龄儿童96.5%,教职工1.2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万人。1960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办小学,全区公办小学教师有668人转为民办教师。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大办耕读小学,全区小学发展到5214所,其中简易小学1579所(即巡回小学、早晚班、隔日制、半日制、带弟妹班等学校);在校学生54.38万人,其中简易小学学生5.55万人;教职工2.26万人,其中简易小学教师1.87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停课“闹革命”,不少教师被下放,过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被批判否定。实行“开门办学”,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文化大革命”后,全区小学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暂行规定》,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双基”教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5年,全区小学4905所,在校学生87.25万人。经过广东省教育厅检查验收,各市县已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6年以来,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小学教育又有所发展。1989年,全省有小学4759所,在校学生91.89万人。此外,另有私立小学2所,在校学生111人。全省7至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学生入学率在95%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96.5%,毕业率96.3%。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