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崖海角天然良港——三亚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521
颗粒名称: 天崖海角天然良港——三亚港
分类号: U658
页数: 3
页码: 456-458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三亚港的地理位置、港口特点、历史沿革和港口发展计划。三亚港位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市东南侧,是海南岛客货运的枢纽,也是通往南海诸岛和西沙永兴岛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 港口 三亚港 海南省

内容

三亚港屹立于海南岛南部三亚市东南侧,它既是海南岛客货运的枢纽,又是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也是我国通往西沙永兴岛与东南亚、南太平洋以及欧非诸国航程最短的港口。1984年7月,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口岸。
  三亚港堪称天然良港,它东部有鹿回头半岛,南有马岭,北有高山,西南部有东、西瑁洲岛作天然屏障,近海处有小洲岛、白排礁作防浪堤,港内水域宽阔,港池和航道少淤,5000吨级海轮可直接靠泊码头。
  三亚港是海南岛最早的渔盐港埠,隋代因临川一带盛产石蟹与临川盐,商贾来此经商,墟市形成,当时临川港成为渔盐自然港口。宋元时期跟交趾(今越南)通航贸易。据清光绪《崖州志》载,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崖州在今三亚港附近的三亚村设三亚分营,驻军防海盗。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临川港易名为三亚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3年),升崖州为直隶州,三亚港附近出现三亚港市。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亚港已有“广州~海口~北黎~莺歌角~三亚~陵水”的轮船航线,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又开辟广州~海口~北黎~莺歌角~三亚~陵水~广州~清澜的轮船线。海南岛沦陷后,日军于1942年在三亚港修筑1座长113米的浅水码头,又在港内水域建水上飞机场以及隐蔽快艇停泊地,建筑榆林~三亚铁路,港口四周设哨碉、军营和军用仓库。日军曾计划将鹿回头凿通,使榆林与三亚港连接,筑巨型防波堤,形成大军港,但战败不能实施。三亚港在1944年~1945年间,码头被飞机轰炸受到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将港口设备盗卖而废置。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设榆林港办事处,进行修复榆亚两个港口工作。1953年三亚港改为商港。1966年三亚港新建1座91.5米长、能靠泊1500吨级船的高桩水泥码头,挖了1条试验性航道,总投资500万元。1975年又新建1座5000吨级泊位码头,前沿水深—7.5米,挖了1条新航道长1250米,港池直径为220米,总投资2800万元。截至1989年底,三亚港有7个中小泊位,2个5000吨级泊位,码头总长714.5米。5000吨级码头上安置2座门机,前沿水深—7.5米,1500~3000吨级泊位水深—4.2~—4.5米。进港航道设灯浮、灯标,白排礁上建灯桩。港口有各种装卸机械63台,最大起动能力36.5吨,实行机械化装卸。港区有铁路直通码头,港口设客运站、候船室、联检厅、招待所、信号台等设备,港内还有10多艘各种类型的船舶。
  三亚港的吞吐量在1952年为3.35万吨,1957年吞吐量上升至75.70万吨,初创港口吞吐量最高记录。1961~1965年间吞吐量下降至12~20万吨之间。十年“文革”期间,吞吐量虽然上升,但仅在30~40万吨之间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企业内部的调整,1980年吞吐量为38.20万吨,1984年上升至52.9万吨,1985年再上升至77.41万吨,创港口吞吐量最高记录。海南建省后,因地方行政区域的改变,货源流向发生了变化,1988年完成吞吐量59.26万吨,比1950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0.53倍与33%。1975年前,三亚港仅有4个码头泊位,现已发展到7个泊位,仓库由7个增加到12个;船舶总吨位由原来的1050吨,增到2800吨,职工的年均工资从1978年的714元/人增至1988年的2976元/人。60至70年代,港口日装卸量为1000吨左右,现在最高日装卸量2270吨。三亚港从1978年后,深化改革,1983年已摘除了长期亏损的帽子。1989年全港干部、工人同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吞吐量63.51万吨。
  三亚港是海南岛南部地区水陆交通枢纽,陆上是岛东、中、西三条公路主干线的汇集点。铁路通莺歌海、八所、石碌。海上已开辟国内航线46条,国外航线24条,与国内大陆沿海27个港口和世界上24个国家、地区的港口通商贸易。三亚港1978年突破华南航线范围,开拓北向航线,还越过台湾海峡达日本和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地区。客运方面,开通三亚~广州、三亚~汕头、三亚~香港定班航线,1975年输送旅客290人次,1978年为2.39万人次,1988年增至3.96万人次,是1975年的136.6倍。近年来又开辟了三亚~广州的集装箱运输。
  三亚港经济腹地有三亚市、通什市、陵水、保亭、乐东、万宁等县,其资源有原盐、糖、干胶、钛矿与农副产品、海产品等。海南建省后,三亚市是重点开发建设区,加上三亚是海南名胜古迹、旅游胜地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有很大的发展优势。目前虽然因货源缺少而影响港口吞吐量,但从长远发展观点看,前途壮观。《三亚港总体布局规划》已在1988年10月通过鉴定,以改造老港、建设新港、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为原则。三亚港今后发展方向是:西起崖州湾4号码头,东至后海湾蜈蚑洲附近,为三亚港、后海、南山三大港区。三亚港区主要发展客运、通用杂货与集装箱为主,逐渐发展到15个码头泊位,其中4个是万吨级以上泊位;后海区以发展煤碳、水泥、化肥等物资为主的货运码头,规划建3个泊位,其中2个是万吨级散货泊位;南山区主要发展以石油、成品油为主,规划建2个泊位,其中1.5万吨泊位1个。至1995年三亚港口年总吞吐量将达125万吨;至2005年,使三亚港发展成为综合性国际海港。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