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上交通门户——海口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519
颗粒名称: 琼州海上交通门户——海口港
分类号: U658
页数: 4
页码: 452-455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海口港的地理位置、港口特点、历史沿革和航道建设情况。海口港位于海南岛北部的海口湾,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海陆空运输的汇集点。
关键词: 港口 海口港 海南省

内容

海口港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口湾之南,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海安港相望。地处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岛上海、陆、空运输的汇集点,海上扼我国大陆沿海港口通往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要冲,交通十分方便。
  海口港是一个海湾河口会潮港,岸线长8.4公里,水域面积2646万平方米,常年可进出5000吨级轮船,万吨轮稍减载乘潮可进入码头靠泊,港内掩护力较好,也是船舶的避风港。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对外开放口岸。
  素称为“琼州门户”的海口港,航运史悠久。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岛北部南渡江入海口的白沙津【注1】作为琼雷渡海埠头,南宋淳熙戊申年(公元1248年)在白沙津处由飓风大水自冲成一港,时称神应港【注2】神应港为宋代海南岛重要郡津和航运中枢。南宋末,白沙津处又产生一片浦滩地。元初称海口浦(亦称环海浦)。据传海口市名源出于此。当时,进入海口浦的船舶泊于海田后,改用小船运客和货沿着美舍溪南至府城的米铺和渡头村才登岸。元代中叶,浦地扩大,通津村辟为渡海埠头,水巷口设官渡。南宋和元政府均将白沙津的白沙口作水军棚寨与水军镇,据陈元柱《海口沿革史》记载:“元水军战船云集白沙口和海口浦,攻交趾”。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政府在琼州海口设海北海南覆实司,管理琼州与外地通商贸易,于是,海口浦成为琼州客商往来的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海口筑城,埠头从通津迁往所城北门外的水巷口,海口浦称为海口港。明代琼州海口虽不列入接纳贡船之地,但海运很繁忙,正如丘浚所曰:“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当时海口港与明州(今宁波)、福州、广州、泉州、交州、高州、徐闻、合浦通航贸易频繁,明政府设琼州课税司,负责收取船舶税。清初,海口港虽受海禁影响,但已跟东南亚各国有通航贸易。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次年琼州海口设“常关总局”办理进出口关税与出入境手续,海外贸易有较大的发展。当时外沙湾(今海口市富兴街)是海口港船只停泊的内港,谷街(今海口市义兴街)是繁荣的集市场所,船舶从白沙口进入港口。清乾隆年间,水巷口水浅,白沙门成为港口渡海运输的埠头。这一时期,海口港已有大号木帆船跟新加坡、暹罗国通航贸易。清政府在海口设水师营,保护商船往来。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天津条约》辟琼州海口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常关总局”被改为“琼海关”(亦称“新关”),“琼海关”是洋人海关,海口港沦为帝国主义国家倾销商品的场地以及掠夺琼州农副产品的中转站,海运和对外贸易均受到外国人控制和垄断。民国成立后,海口海关仍受洋人控制,但是海外贸易仍繁忙。1912~1938年间,海口港开辟了木船航线8条,外轮客货航线6条。由于海口港埠头日益受泥沙淤塞,造成水浅,社会要求建深水港口的呼声日增,民国政府曾几次派员勘探、选港址、拟计划,但均不实施。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商人集资在秀英湾西海滨兴建长43米,水深—2米的钢筋混泥土式“丁”字形浅水码头1座,称为书场码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投入使用。1年后,因港口离市区远,陆上交通不方便,改作驳船停泊码头,后因被台风海浪袭击毁坏而作废。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海南岛沦陷,日军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在原书场码头东侧建1座长74.9米,宽16~20米的秀英栈桥码头,码头前沿可泊千吨级战船,码头上设置1架铁制转盘式起重机和木架起重机1架。还筑北防波堤,设灯标、灯浮和一些简易仓库,秀英码头主要用于军事。1944~1945年,码头被战火破坏,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有对码头进行修复。至1950年5月,解放军接管时,秀英码头已破烂不堪。
  1952年底,国家投资92万元,对秀英码头进行修复,并新建1座长120米,水深—4米,能靠泊两艘500吨级船的重力式码头,年通过能力15万吨,原长堤岸的海口港也进行了航道和港池疏浚,海口港当时分为长堤码头和秀英码头。1956年后,港址迁至秀英,秀英码头改称为海口港,原港址称内港。1959年国家又投资29万元,建长81.5米,水深—3米,能靠泊3艘200吨级船的西驳运码头。1964年国家又投资96万元扩建长120米,水深—4米,能靠泊2艘500吨级船的东驳运码头,年通过能力15万吨。1973年,自筹资金9万元,建长20米的西海轮渡码头。1975年,国家又投资260万元,在东防波堤建长300米,水深—6米,能靠泊3艘3000吨级轮船的深水码头。1978年又在这码头向北接长46米,向南接长34米,年通过能力50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口港加快了港口的基本建设,1983年,国家投资1185.1万元,改造东驳运码头,扩建客运码头并疏浚港池、航道等配套工程,使原来重力码头2个500吨级泊位扩建成为2个1000吨级泊位,又将原来西驳运码头3个200吨级泊位扩建成为1个1000吨级泊位和2个500吨级泊位,将原来东驳运码头2个500吨级泊位也改造成为1个3000吨级泊位和1个500吨级泊位,年通过能力达65万吨。1985年国家投资6900万元,在北防波堤内侧围海填土14万平方米,建堆场、道路、仓库。1986年12月,总长480米,水深—8米,钢板桩型水泥结构的2个5000吨级泊位码头竣工投产,年通过能力55万吨。截至1989年底,海口港已拥有13个泊位,其中:500吨级泊位4个;1000吨级泊位4个(即3个1000吨级货运泊位和1个1000吨级客运泊位);3000吨级泊位3个;5000吨级泊位2个。码头总长1270米,年总通过能力170万吨。港口现有港作机械116台,最大起重能力36.5吨,工作最大幅度33米,日装卸能力3000吨以上,实行机械化装卸作业。有各类船舶44艘,仓库面积2万平方米,堆场面积5.6万平方米。海口港过驳作业锚地分为5个,其中,3个为专用过驳作业锚地,引水检疫和危险品锚地各1个。
  海口港在解放初期仅有1条长396米的长堤岸码头,装卸靠人力,1952年吞吐量13.3万吨,旅客输送量2.6万人次。1953~1965年间,吞吐量达40~50吨。1966~1976年,因受十年“文革”干扰,吞吐量仅在50~70万吨之间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港口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努力推行内部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港口增添了机械设备,吞吐量从1978年的87万吨增至1988年241.4万吨,是1952年13.3万吨的17.5倍和1978年76.25万吨的3.2倍;十年间,新建仓库4座,为1978年前的153.3%;新建堆场3.87万平方米,为1978年前的214.8%;各种设备新增57台,是1978年前的96.6%;船舶增加20艘,8250马力,是1978年前总和的178.5%;总载重量6800吨,是1978年前总和的277.3%;新建候船室1座,面积为2697平方米,又建了联检厅,面积4400平方米;十年来,共装卸各种货物1337.58万吨,是1978年前26年吞吐量总和的88.12%;迎送旅客395.38万人次,向国家交纳利税3604.75万元,是1978年前的1013.54%。职工工资,1988年为2400元/人,是1978年840元/人的1.9倍。海南建省后,1989年吞吐量上升为256.2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19・7倍。
  海口港是海南省海上客货运输与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主要出口的大宗货物有橡胶、食糖、绵纶丝、农副产品等,进口货物有化肥、煤碳、粮食、油料、机械设备、建筑材料与百货等,通过的煤碳、钢铁、水泥、化肥、粮食、干胶占总吞吐量的60%。全岛进出的农副产品、原料等杂件货物占70%。现已跟世界上2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通航贸易往来。国内航线47条,1978年后开通广州、汕头、香港、湛江、北海、海安等6条客运航线,1988年进出口旅客52.67万人次,1989年为65.7万人次,是1952年2.6万人次的26.6倍。1984年3月开设集装箱运输业务,当年完成2943个标准箱,1986年开辟海口〜香港,海口〜日本国际集装箱运输「988年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3575个,1989年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6075个,是1984年的2.1倍。1989年经海口港轮渡过琼州海峡的汽车达11.3万余辆。
  海口港目前设备齐全,港口还设有客运站、宽敞的候船室、联检厅以及招待所、信号台、海岸无线电台、港内甚高频无线电话、供水、供电、供油等设施。
  1978年以来,交通部2次授予海口港“优质货运先进单位”称号,还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海口港客运站也连续二年被评为“水上文明客运站”。第一作业区被评为“全国交通优质运输先进集体”。
  为了适应海南建省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1990年3月,“七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的海口港2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水上工程动工兴建,总投资9980万元,全部工程将在1992年竣工,年通过能力可达80万吨;“八五”期间,计划兴建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年通过能力将达800万吨,年港口总吞吐能力可达1050万吨;“九五”期间,计划在白沙门港区,东水〜马村港区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在后海一带预留建火车轮渡岸线泊位,至2005年,海口港区年总通过能力将达3500万吨。使海口港成为海南岛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贸易港口。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