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446
颗粒名称: 土地开发
分类号: F327.66
页数: 2
页码: 386-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截至1989年,全岛国营农场已开发土地总面积达1030万亩,其中橡胶园占630万亩,造林(防护林为主)占150万亩,其他作物占242万亩。净耕地面积为590万亩,其他林地和水面面积为120万亩。通过多种作物多层次的合理间种,有些农场的耕地亩产值甚至超过1000元。农场也注重环境保护,通过梯田化、覆盖化和林网化等措施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此外,农场还开发了水力发电、矿石建材资源以及养殖和旅游等资源。
关键词: 海南省 土地开发 橡胶园

内容

资源特点 至1989年,全岛经过勘测规划和政府批准,陆续划拨交国营农场经营的土地总面积为1290万亩。这些土地大多是尚待垦殖开发的国有荒地。资源特点是“二分山地半分田,七分荒地可垦开,气候湿热多起伏,适宜热作(多年生林本热带作物)不宜耕(短期农作物)”。只要合理分配,充分而科学地予以利用,垦殖指数(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各种耕地净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防护林等林业用地不计算为耕地)应有0.45~0.5,即600万亩或更多一些,耕地平均亩产值或按土地总面积亩产值可达500~600元。
  开发利用 国营农场从创建至1989年,一直处在不断的土地开发之中。至1989年底,累计开垦的土地面积已达1030万亩,其中橡胶630万万亩,造林(防护林为主)150万亩,造田8万亩,其他(耕地、油棕、香茅、茶叶以及各种热带作物)242万亩,扣除相当大面积的重复开垦,辅助用地和“水分”,实际形成的耕地净面积为590万亩,其中橡胶园367万亩,水田31万亩,旱地32万亩,其他热作、茶、果园40万亩,垦殖指数还只0.34,另有人造防护林等林地115万亩,鱼塘水库等水面5万亩。按已投产收获计平均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由建场前不足30元增加到330元,按土地总面积计算平均每亩土地的工农业总产值为80元。
  近10年来,通过开发和更新改造,实行多种作物多层次的合理间种,包括橡胶与茶叶,橡胶与胡椒或咖啡等间种,已有一些耕地亩产值达到1000元以上。
  环境保护 50年代建场初期,农场开荒种胶大多方格设林和采用“十字定标”等方法,容易导致严重的表土流失,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吸取这个教训以后,从1958年开始普遍推行胶园开荒建设的梯田化、覆盖化和因地制宜的林网化。对无林草原地则实行先造林网改造环境后种橡胶,以利于土壤肥力的改良和环境的保护。高山陡坡则全部保留原有森林或封山育林。
  热带作物大多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至1989年,农场通过大量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和留林造林,全部土地包括热带作物和果树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为48%。
  其他自然资源开发据勘测调查,农场土地范围,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有5.5万千瓦。对于这些资源,农垦系统在60年代初,只有少量开发利用。至1970年建起小型水力发电站82座,装机容量1771千瓦;1989年达到133座,3.5万千瓦,资源开发程度达60%,当年水力站发电量4673万度(占农场发电总量68.7%)。其中:畅好、大丰、南方、加钗、保国、长征、西庆、立才、中建等农场,已依靠水力实现了电力自给。
  农场范围内的矿石建材资源,如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等储量相当丰富,1989年生产水泥近11.6万吨,石灰2万吨,砖瓦11200万块,胶杯350余万只,大理石5万余平方米,这些产品的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场办工业总产值的11%。
  此外,近海农场的养殖资源,少数农场的旅游资源(兰洋农场的氡泉和新星,南平的地热泉等)也正在积极开发之中。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