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357
颗粒名称: 市政建设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2
页码: 301-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海南岛市、镇的各项市政建设相对落后,主要存在道路狭窄、排水设施差、桥梁简陋和缺乏防洪设施等问题。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海南各市加快了市政建设的步伐,新建、改造了大量道路、桥梁、下水道和防洪工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海口市、三亚市和通什市等城市在道路、桥梁、排水和防洪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海口市的排水困难和防洪设施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善。
关键词: 海南省 道路 桥梁

内容

【概述】
  解放前,海南岛市、镇的各项建设十分落后。海口市内1.5平方公里的市区只有主要马路5条,其他小巷路面坎坷不平;排水设施差,仅有6.9公里长的下水道,7个死水塘,1条河沟,排水流向不明,沟道多年淤塞不畅,雨水污水泛滥;桥涵简陋,多为木桥,且长年失修,摇摇欲坠;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没有防洪设施,海口市区十年九有洪患。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各市大力措筹资金,加速市政建设,新建、拓宽道路、桥架、下水道、防洪工程等,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据统计1979~1989年的10年间,海口市市政建设总投资达1.4亿多元,超过1983年的前33年城市建设投入的总和。三亚市也先后集资、贷款1600多万元,建桥修路,大大改善投资环境。
  【城市道路】
  解放前,海口市建成区只有5条主要街道,加上土路总长约20公里,面积为15.7万平方米。三亚市仅有1条街道。解放后,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改造旧城市。海口市从1950至1965年改建、新建19条道路,总长度为26.58公里,路面为9万平方米。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决定以来,新建、扩建、改造了54条主要道路,开通环市路和建设外环市路92条,长128公里;三亚市政府努力改变基础设施差的状况,扩建了解放大道、红旗街等市区主干道7条;通什市在1953年至1989年共修建街道21条。城市交通大为改观,据1989年统计,全省城市道路总长188.5公里,其中,海口市128公里,三亚市41公里,通什市19.5公里;全省城市道路总面积为288.5万平方米,其中,海口市201万平方米,三亚市12.5万平方米,通什市25万平方米;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5.1平方米,其中,海口市人均5.69平方米,三亚市人均3.57平方米,通什市人均6.58平方米。
  【城市桥梁】
  据海南省城市桥梁建设史的记载,1950年前城市桥梁多为短小木桥,负荷小。1950年至1965年,海口市拆建桥涵共18座,三亚市、通什市也新建了一批钢筋水泥大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近几年,海口市新建和扩建桥涵15座,除人民大桥和新埠大桥外,1988年又建了和平北路大桥(长604米,桥面宽24.5米),极大地促进海甸岛和新埠岛的开发建设。据1989年统计,全省城市桥梁31座,其中,海口市24座,三亚市5座,通什市2座,极大地改善了特区的投资环境。
  【城市排水工程】
  根据档案史料记载:“1950年前,海口市的排水沟渠一向无周密计划,皆为市民因势乘便,自由构筑,排水不畅,终年不清,污水雨水泛滥,蚊虫滋生,恶臭熏天,影响市民健康至钜。”解放后,海口市建设局遵照人民政府的指示,成立清沟小组,分区实地调查研究,领导清理大小沟渠44条,总长3534米,开挖新沟5条,疏通积水。随后成立专门队伍,定期清理,较好地保障下水道畅通。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城市建设带来活力;1987年后,海口市相继修建地下水道30多条,长658公里,服务面积12.4平方公里;三亚市新建下水道14.6公里;通什市新建下水道9公里。据1989年统计,全省城市建设下水道123.6公里,下水道服务面积15.66平方公里,其中,海口市12.4平方公里,三亚市0.06平方公里,通什市3.2平方公里。
  海口市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海拔水平面低,海潮上涨顶住排水之路,使市区积水难消;二是城市人口猛增,下水道设施建设跟不上;三是填海造地堵塞了排水口,造成排水困难;四是市区排水管道老化,施工单位人为堵塞排水。针对存在问题,海口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做好规划、设计和预算工作,拨出3000万元整治东、西湖排水排污工程和设置水闸、泵站等设施,1990年上半年可解决7平方公里的排污问题。
  【城市防洪工程】
  60年代前,海南省城市没有防洪设施。海口市东部建成区海拔水平低,常受洪水和海潮为害。1963年,海口市始建防洪石堤。1989年,全省城市防洪堤长度21.9公里,其中,海口市17公里,三亚市2.2公里,通什市2.7公里。
  城市防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城建部门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和城市建设远景规划了城市防洪标准:海口市濒海临江,市区东部地势低洼,南渡江洪水及沿海地带的风暴潮是构成海口市洪灾的主要成因。解放以来,曾有4次较大的洪水灾害。现有防洪工程质量不高,防洪标准低,近期规划要求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远期规划要求达到5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三亚市洪水与暴潮对城市影响不大,但在建设较重要的城市道桥时,应按100年一遇要求标准考虑。规划要求整治三亚河,按防洪和城市的景观的要求,三亚河上游主要适当加宽河床断面;中游地势低洼地段需搞好护岸设施,加固堤防;下游市区中心地段,结合建设完善河堤并疏浚河道,可利用现有淤泥回填洼地,提高地面标高,将整治河道、开发用地与美化城市结合起来,为保证三亚河发挥其泄洪纳潮的作用,沿山季节性干沟在建设时亦应加以整治和保留,以备排泄山洪;据资料记载:通什河异常洪水每年5~10月均有发生,洪水流量为21.60立方米/秒。1989年10月13日,通什市发生100年一遇的山洪,洪潮溢上桥面95厘米以上,大桥南端的桥面被掀翻,凉亭被冲走,两岸水深达2.5~3.5米,洪水持续17个小时,整个市区受淹面积40多万平方米,损失严重。大自然的肆虐启示人们:山城的防洪要逐步达到50~100年一遇的标准。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