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3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291
页数: 1
页码: 2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海南省的城市基本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建设机构和委员会,加大基建投资,城市建设资金大幅增加。城市工业建设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各市县增加了生产性建设投资,工业企业逐步增多。非生产性建设方面,海南的房地产、公用事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也得到了有力发展。城市住宅建设逐渐改善,施工面积增加,人均居住面积有所提高。
关键词: 海南省 基建投资 城市工业

内容

解放后,海南的城市基本建设初步走上轨道。1959年,海南行政区公署设立建筑工程局,管理城市的改造和建设。1969年以后先后改称基建服务站、基建指挥部,1973年改称为基本建设局,1979年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1983年机构改革时改称海南行政区建设委员会,各市、县也相应成立建设委员会。1988年,根据海南省机构设置方案,在原海南行政区建委和国土局的基础上组建海南省建设厅,其职能是负责全省建设和国土工作的综合管理,自此,海南的城市基本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资料表明,1952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额为1674万元,其中,城市建设系统17万元;“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额为30356万元,其中,城市建设系统160万元;1989年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8.8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系统5680万元。1989年比1952年的城市建设投资增长334倍多,1952年至1989年的37年间,城市建设资金总额为2.78亿元。
  解放前,海南岛的城市工业建设十分落后,1937年城市工业中,华侨资本投资办工业有4户,投资金额8万元。从1939年至1945年8月的6年多时间中,日本侵略者在海南的净经济投资达6亿日元,共办了稍具规模的工业企业124家,巧取豪夺海南的宝贵资源。解放前夕,原日寇兴办的工厂停顿、荒废,海口市只有零星几家工厂,三亚市也只有制盐业。解放初期,全省有35个小厂或作坊,在这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党领导海南人民经过39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海南省各市、县大力增加生产性建设投资,1989年,全省生产性建设投资额13.35亿元,比1961年生产性建设投资额的1.05亿元增长12.6倍多,新增固定资产11.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59.3%。
  海南的房地产、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国家机关建设等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在1952年仅有2.3万元,1989年非生产性建设投资9.91亿元,增长的幅度较大。1952年全岛大、中、小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7.9万个,1989年增加到121.43万个,比1952年增长4.35倍;1952年全岛医院病床1244张,1989年全省医院病床2.05万张,比1952年增长16.5倍。
  解放初期,海南城市住宅建设发展缓慢,建材还是沿用秦砖汉瓦,砖木结构,人均居住面积狭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住宅条件逐步改观,1959年统计,全省住宅施工面积31.54万平方米,当年施工面积29.82万平方米,1980年施工面积54.50万平方米,当年施工面积30.60万平方米,这个时期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9年竣工面积为59.9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7.13/平方米,住房条件有所改善。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