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30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P425
页数: 2
页码: 249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海南岛风力情况。包括季风的规律、台风的影响和龙卷风的特点。
关键词: 气候 海南岛

内容

本岛的风可分为季风、台风和龙卷风3种。
  季风春去夏至,夏去秋来,这种年中季节变化,均受大气环流所主宰。在海南岛5000米左右的高空,夏半年有自东向西的气流带,叫做东风带。冬半年高空上的大气,却转而由西向东流,叫做西风带。东风带和西风带,都是在地球上空成带状地环流着,它对近地面的天气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大陆北部,夏半年并没有东风带。东风带的出现,是海南岛的热带特点。每年10月以后,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吹来的冷空气不断出现,到海南岛是以偏北风形式,其中又以东北风为多数,所以东北风是海南岛冬半年的主要风向。不过,较强的冷空气往往以北西西风向沿雷州半岛西侧、北部湾沿岸南下,造成海南岛西北部冬季气温比东北部稍低。
  每年4月开始,海南岛转而以热带太平洋上来的东南风为主,其次是从印度洋来的西南风。由于它们都是来自热带海洋,所以水分和热量都比冬半年偏北风充足,具有高温重湿的特点,对海南岛降雨量提供了水汽来源。
  不过,单一的偏南风并不能引起降水,还得有把这种高温重湿的大气抬升的条件,而抬升的条件有地形、冷空气、对流、台风等等。一般来说,海南岛4月下旬以前的降水主要靠冷空气南下形成的锋面雨为主。4月下旬以后,夏季环流建立,开始雷阵雨(对流雨)季节,热带低压及台风逐日活跃,到8~10月份达到高潮。在夏半年里,也不时有微弱冷空气南下,常配合台风扩大雨势。10月以后,冬季环流建立,冷空气5~7天一次有规律南下,常形成锋面。但是,由于冬季风干燥,隆冬季节所形成的锋面,雨势不强,甚至无雨,唯有过渡季节的锋面雨才有一定的数量。因此,海南岛降水量有集中于夏半年的特点。
  季风环流规律正常,则风调雨顺。如果季风环流反常,则不涝即旱。据明、清地方志记载,海南岛17世纪以来平均每4年有一次旱灾、一次水灾,连年大旱出现在各世纪的初叶和中叶,最大的连续大旱可达6年以上。这种连年大旱出现的规律,可看成是与海南岛大气环流的周期变化相关的反映。
  台风影响海南岛的台风,多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即北纬5~20°的热带海面上,也就是加罗林群岛、菲律宾东部海面、南海等3个地区。
  海南岛台风次数多,出现季节长。1951~1978年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2.7个,最多年份达6个(1956、1971年)。另外,在附近登陆或活动而对海南岛的气候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有5.8个,共计登陆和影响海南岛气候的台风,年平均有8.5个,可见海南岛是我国台风影响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风季节长,从5至11月份,都有台风登陆的记录,其中以8至9月份登陆次数最多,风力最大。
  台风在海南岛登陆,几乎集中于东部沿海各县,特别是文昌、琼海、万宁3县。1960年以来登陆的台风占全岛总数的78%,有“台风走廊”之称;西部沿海地区,没有台风直接登陆的记录。台风风害的影响,各地有很大差异,按历年台风风力≥8级大风出现的次数看,东部、东北部和南部沿海多,年平均1次以上,中部山地少,年平均在0.5次以下;从历年台风平均最大风速看,同样以东北部和南部沿岸最大,平均>30m/s,中部<20m/s。显见海南岛台风风害以东北部沿岸较重,东南部次之,西南部沿岸和西北部的临高、儋县沿岸较轻,中部山区最轻。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大的灾害性天气。但它也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可以掌握它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海南人民在长期与台风作斗争中,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做好预报和预防工作,化害为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修筑水库,积蓄台风带来的丰富雨量,保障冬春作物用水,渔民在台风尾追随捕捞鱼群夺取渔业丰收,农垦战线栽培防风林及选择避风区来发展热带作物,在台风区中战胜台风并夺取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解放后,我国的台风预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海南气象台和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地、及时地发布台风预报,在历次抗风斗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龙卷风除了台风以外,海南岛还有一种不常见的、规模不大的强烈大气涡旋,称为龙卷风。
  海南岛的龙卷风出现次数并不多,据不完全的记载,100年中约有2~3次,破坏范围狭小,灾害性不大。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