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258
颗粒名称: 六、经济建设
分类号: F127.66
页数: 5
页码: 203-207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自解放以来昌江县经济、农业、水产、水利、畜牧、热带作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农垦、财政、金融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关键词: 海南省 昌江县 经济

内容

昌江县虽然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在解放前,各种灾害连年不断,生产非常落后,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55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7.67%;比1952年增长25.6倍,比1988年增长0.52%。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6799万元,比1986年增长81.15%;比1988年增长20.42%。1989年全县国民收入29717万元,比1988年增长19.97%。平均每人国民收入1483元,比1988年增长9.28%。
  【农业】
  解放前,这个县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简单,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人民生活比较贫困。沿海汉族人民,由于灾害严重,
  农作物产量不高,生活也很困难。解放后,随着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渐好转,农、林、热作、牧、副、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农业生产值达468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57.39%;比1988年增长9.06%。
  这个县现在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玉米和木薯。198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4.41万亩,亩产178公斤,总产4.35万吨,比1988年增长32.22%,比1986年增长9.8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5.99万亩,亩产232公斤,总产3.71万吨,比1988年增长22.44%。保平乡和海尾镇是这个县的主要粮食产区。
  【水产】
  昌江县水域广阔,水生生物繁多,水产资源丰富。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个县的渔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全县现有渔业镇一个,半渔半农乡镇3个。5个纯渔业居委会,5个半渔半农居委会。从事海洋捕捞专业人口9369人,专业劳力3433人,兼业劳力285人,机动汽船370艘,共4094吨,1.16万匹马力,非机动汽船49艘,40吨。1989年水产品产量共6462吨,比1988年增长29.09%;在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达465万元,比1988年增长29.86%,比1978年增长3.4倍。
  近几年来,这个县的滩涂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适于浅海滩涂养殖的昌化、海尾、南罗等镇放养的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等品种独具特色。七差、王下、石碌、叉河、十月田、大坡等山区乡镇,也积极利用山塘、水库、江河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全县淡水总水面4.57万亩,可养水面1.39万亩,现已放养水面1.27万亩。1989年淡水养殖产量达241吨。
  【水利】
  解放后,昌江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兴修水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1988年底,全县兴建蓄水工程38宗,其中大(二)型水库1宗、小(一)型水库9宗,小(二)型水库7宗,蓄水坝21宗。设计库容共1.8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6.63万亩。引水工程8宗,灌溉面积1.83万亩。电灌站20处,装机44台,容量1678马力,灌溉面积1.38万亩。
  该县于1957年在石碌河上游建起了全县最大水库——石碌水库,库容1.42亿立方米,正常库容988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万亩。水库灌溉总渠长46.5公里,分渠9条,共长145.5公里,支渠5条,共长23.5公里。水库坝后电站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年发电量120万度。此外,每年还给工业和生活供水1400万立方米,逐步改善了该县农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条件。
  【畜牧业】
  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和家禽等,到1989年末,全县牛存栏量3.86万头,比1978年增长65.67%;比1988年增长5.18%。生猪存栏量9.15万头,比1978年增长84.8%,与1988年持平。羊存栏量1.64万只,比1988年增长14.69%。1989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802万元,比1978年增长4倍多,比1988增长7.88%。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13%。
  这个县三架岭模拟飞播人工草场是1986年由中央农牧渔业部和广东省农业厅、自治州畜牧局、县政府共同投资联合兴办的引进新技术项目牧草场。牧场总面积1万亩,目前已建起人工草地6500亩,围栏9公里,播下草籽基地1500亩,放畜牧地500亩,实行收种放牧一条龙。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草种有:勾柱花草、格拉姆柱花草、西卡柱花草、虎克柱花
  草、狗尾草、巴夫草等10个品种。整个牧场牧草覆盖度达98%,现已放养草地红公牛和本地水牛400多头。该场计划办地草粉加工厂,为牧草的开发利用广开门路,为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热带作物】这个县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咖啡、剑麻、香茅等。到1989年底止,全县共有热带作物面积6.21万亩,比1988年减少2.21%。其中:橡胶面积1.67万亩,比1978年增长5倍多,比1988年减少1.18%。椰子2500亩,比1988年增长8%。槟榔280亩,比1988年增长92.14%。咖啡132亩;剑麻1930亩;香茅5491亩;腰果3.34万亩。
  热带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萝、菠萝蜜、芒果、柑桔等。1989年全县共有水果面积2.22万亩,比1978年增长9倍多,比1988年减少10.12%。
  这个县近年来大办良种芒果基地,先后种下特优良种芒果1.57万亩,这些芒果果型圆大、色泽鲜明、味道甜美、蜜糖度高、无纤维杂质,很受消费者欢迎,产品远销广州、北京、香港和澳门等地。
  这个县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西瓜籽(小西瓜)、菠萝等。1989年全县种植甘蔗面积7.63万亩,亩产1997公斤,总产15.24万吨,比1988年增长24.21%。1989年种植花生1.54万亩,亩产94.94公斤,总产1462吨,比1988减少21.27%。西瓜籽总产130吨。
  昌城乡和保平乡是昌江县的产蔗区。西瓜籽是这个县的一大特产,可供出口。
  【工业】
  解放前,这个县的工业基本属于一无所有。解放后,这个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海南省发展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该县境内现建有中央、省、县和国营农垦系统的一大批企业。中央、省属企业主要有:海南铁矿区、海南钢铁厂、海南矿建公司、海南叉河水泥厂、海南叉河发电厂、海南农垦石碌机械厂、海南农垦石碌水泥厂、934地质队、海江花岗岩石料厂等。县属企业主要有:昌江糖厂、大风糖厂、农机厂、印刷厂、食品厂、水泥厂、砖瓦厂、粮食加工厂、发电厂、被服厂、五金厂、家俱厂、二轻油漆厂、二轻橡胶厂、石米厂、砖厂、松香厂、缝纫厂等等,到1989年底止,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2个(不包括农垦系统),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4个,其他类型1个。工业总产值1361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全民工业企业总产值13302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259万元,其他类型57万元。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67.93%,比1978年增长48.46%,比1988年减少4.93%。
  此外,全县还有一批专业户、个体户办的各种企业,1988总产值260万元。
  【交通】
  解放前,这个县的交通闭塞。解放后,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现在,已具有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线。海南岛三大公路干线之一的海榆西线从该县东北部通过。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全长479公里,全县12个乡、镇都通汽车,80%以上的村庄都通汽车。石碌镇每天都有班车(客车)开往海口和各县市。昌化等4个渔港,均有运输船通往沿海各地。还有铁路通往八所、三亚两大港口。现在,全县拥有民用汽车1222辆,其中,大货车711辆,3199个吨位;小货车70辆;大客车77辆,3519个客位;小客车242辆。1989年公路货物运输量334万吨,比1988年增长12.08%。货物周转量3238万吨公里,比1988年增长8.88%;客运量425万人次,比1988年减少10.53%;客运周转量8977万人公里。
  近年来民间运输也有很大的发展,1989年拥有运输用拖拉机475辆,其他机动车辆409辆,货运量291万吨,货物周转量2328万吨公里,客运量37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137万人公里。
  【邮电】
  解放初期,昌江县的邮电设备极为简陋,通讯联系十分困难。七十年代后,这个县的邮电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全县已形成通讯网路,县有邮电局,12个乡、镇均有邮电所,各乡、镇、农场、厂矿企业和部分村庄已通了电话。全县已有市内电话1813部,农村电话547部。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305公里。按人口平均,每万人有邮电服务人员266人。1989年,全县传递函件85万件,报纸227万份、电报6万份,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74万元,比1978年增长90.43%;比1988年增长12.14%。
  【商业】
  解放后,这个县的商业发展快,现在基本上已形成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个体并存的各成份、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型的流通体制。1989年,全县共有社会商业零售机构1364个,从业人员3855人。其中国营商业机构137个,职工1693人;集体所有制商业194个,职工835个,个体商业1033个,1327人。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932万元,比1980年增长2倍多,比1987年增长22.0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895万元,比1980年增加11倍多,比1987年增长70.26%。
  近年来,这个县的外贸也有所发展,先后与香港、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洽谈合资合作创办企业,投资金额达50多万美元,同外商合办的企业主要有海江花岗岩石料厂、昌化补偿贸易冷冻库等。1988年外贸出口产品有红白藤制品、菜牛、珍贵中药材等。
  【农垦】
  1958年4月,国家在昌江县建国营红林、红田农场,主要种植橡胶,1989年这两个农场共有45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37.25万亩,总人口1.03万人,其中职工5381人。中小学21所,在校学生2718名,教职员工249人,卫生院46所,卫生工作人员176名,拥有病床105张。到1989年末,共种植橡胶5.87万亩,年产干胶2364吨,种植水稻8039亩,总产量2202.5吨。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2062.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11.5%,上缴税金87.7万元。
  【财政】
  这个县的财政局于1961年开始建立,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达1270万元,比1980年增长3倍多,比1987年下降9.03%。财政支出3241万元,比1980年增长4倍多,比1987年增长37.04%。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税、农业税、企业上缴税和其他收入。
  由于这个县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基本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事业的发展,1980年至1986年仅县的财政补贴粮油收购差价和减免农业税两项资金就达1856万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起了极大的保障与推动作用。
  【金融】
  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县的金融机构逐步健全和完善。现在,县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保险公司,各乡镇也都建立了营业所和信用社及储蓄所。
  金融部门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989年银行系统存款
  余额达15299万元,比1980年增长383.2%,比1978年增长756.6%,比1988年增长9%,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9172万元,比1978年增长1704.8%,比1980年增长111.6%,比1988年增长8.71%。全县发放各项贷款年末余额25533万元,比1978年增长1245.8%,比1980年增长1466.2%,比1988年增长20.6%。
  【人民生活】
  解放前,昌江县人民的生活较为贫苦,饥寒交迫,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步改善,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528元,比1978年增长8倍多,比1988年增长53.97%。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储蓄存款额由1978年的8281元提高到1988年的9581.1元。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各种高档商品的人日益增多。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昌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