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240
颗粒名称: 六、经济建设
分类号: F127.66
页数: 5
页码: 185-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东方县发展经济发展概况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
关键词: 海南省 东方县 经济

内容

解放前,东方县的沿海地区树木无几,风沙滚滚,人烟稀少,十年九旱,人民只靠地瓜、南瓜、西瓜糊口度日,被称为“三瓜”县。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刀耕火种,杂粮充饥,自织粗布蔽体,草寮寓居,生活甚为贫困。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植树造林,绿化沙地滩涂,兴修水利,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89年社会总产值58948万元,比1988年增长41.16%,1989年国民总收入30215万元,比1988年增长20.43%,人均国民收入890元,比1988年增长1.83%。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083万元,比1988年增长8.32%。比1978年增长200%。
  【农业】
  解放前,这个县没有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粗耕干播,广播薄收,人民生活很困苦。
  解放后,随着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热作、副、渔各业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比任何时期都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8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2.43万亩(不包括农垦系统),亩产166公斤,总产7.04万吨,比1978年增长66.75%。
  这个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坡稻、山兰稻、番薯、木薯、玉米、高梁、粟类等,1989年水稻种植面积26.51万亩,亩产219公斤,总产5.80万吨,比1978年增长69.36%,旱粮作物种植面积4.97万亩,总产4064吨。
  该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大多数分布在北部沿海的四更、三家、新街和南部的八所、罗带、感城、板桥等乡、镇,其中四更镇是这个县粮食和花生的主要产地。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西瓜籽(小西瓜)、芝麻、辣椒、扁豆、蒜头。该县的四更镇生产的西瓜(大西瓜)、蒜头和辣椒全岛闻名,畅销省内外。东方县食品厂以四更辣椒、蒜头加工生产的“四更辣椒酱”,具有辣味适中、芳香、色质纯正等特色而享有盛誉。
  西瓜籽是这个县的一大土特产,1988年种植面积达2.67万亩,产量460吨,种植面积之大和西瓜籽的收获量之多为全省之冠,每年都有350吨供应市场和提供出口,花生是这个县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油料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花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37吨增加到1989年5195吨,成为海南省花生主要产地之一。
  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胡椒、剑麻、木棉、槟榔、腰果、椰子、芒果等。1989年末全县橡胶种植面积达2.28万亩(不含农垦系统),收获面积514亩,年产干胶40吨,比1985年增长1.38倍,比1978年增长18倍;椰子面积3211亩,收获面积2306亩,总产350万个;槟榔903亩;咖啡100亩;胡椒404亩;剑麻9490亩,收获面积576亩,总产315吨(干纤维);腰果1.15万亩,收获面积4969亩,总产量47吨。
  木棉是这个县的一大土特产,为海南省木棉主要产区之一。
  热带水果主要有:芒果、芭蕉等,1989年水果总产量达1611吨,比1988年减少17.68%,比1978年增长10倍左右。这个县的芒果产量居全省第一,每年都有500吨供应省内市场和加工出口。
  饲养业主要有:猪、牛、山羊和家禽等。1989年末全县牛存栏量10.08万头,其中水牛3.35万头,黄牛6.73万头。生猪年末存栏量19.78万头;山羊年末存栏量2.69万只。此外,全县有畜牧专业户143户。
  这个县的草地面积宽阔,全县草地资源有21.57万亩,万亩以上草场有高坡岭、唐麻园、红草、长坡、白穴等5块,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1981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该县创建的东方示范牧场,是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热带示范肉用牛场,总面积3.13万亩,引进优良牧草37种,已改牧地2.7万亩,牛存栏量2800多头。1985年由国家农牧部、广东省农业厅与州、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唐麻园万亩牧场,进行飞播牧草试验成功,对发展牧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9年这个县农业总产值671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8年增长7.8%,比1978年增长206.67%。
  【林业】
  这个县现有森林面积61.42万亩,其中天然林34.68万亩。新林26.74万亩,覆盖面积占全县的20.4%,沿海地带在解放前是一片沙壤,风沙滚滚,尘土飞扬。1957年该县建立了马岭、通天林场(1958年合并为岛西林场)后,种植了大量的木麻黄、桉树。植树造林逐年增多,解放以来,全县植树造林达29.84万亩。
  现有国营采伐场、国营林场和林科所各1个,林业职工827人,此外,有乡、镇林场、林业联合体64个,专业户212户,共1325人。
  【渔业】
  东方县海洋渔业历史悠久,渔场广阔。双河开海渔场、感恩渔场和洲仔海、季线海、好甸海、黎甸海、老海、红鱼海是天然渔场,水深26~70米。12海里以内海域面积1285.5平方公里,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墩头渔业镇和一些半渔半农镇,共有机动汽船193艘,1011个吨位,1989年水产品产量1780吨,渔业产值166万元,比1985年增长84.48%。
  【水利】
  解放后,这个县的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了抗御干旱,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先后修堤筑坝,拦河引水和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共146宗,其中蓄水工程39宗,设计蓄水量15154万立方米,现蓄水量达1050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3宗,设计引水流量达16.12秒立方米,现达引水流量11.62秒立方米;提水工程94宗,其中电灌站59宗,装机1480.9千瓦,机灌站33宗,装机733马力,水轮泵2宗,各类水轮泵12台。兴建交通渡槽1248米,大小涵洞222道,水利建设总投资达5046.69万元。全县比较大的水库有:陀兴、湾溪、探贡、高坡岭、天安等,最大的引水工程是戈枕提河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建设对三家、四更、新街、抱板、天安、罗带、感城、板桥等乡、镇的农业生产起到旱涝保收的作用。现在,灌溉面积达18.62万亩,其中水稻田12.68万亩,甘蔗地2.29万亩,花生地3.65万亩。
  【工业】
  解放前,这个县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私营的打铁等手工作坊。民族地区工业一无所有。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工业发展较快,这个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建材、制糖、制盐、农机、食品、森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日用五金等。工业企业主要有:水泥厂、糖厂、砖瓦厂、自来水厂、农机修造厂、食品厂、印刷厂、石英砂矿厂、粮油加工厂、被服厂、造船厂、塑料编织袋厂和精密电器公司等。据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1个(不包括农垦系统),其中全民23个,集体7个。工业总产值175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38.09%。另外还有一批专业户、个体户办的各种工业企业。
  位于这个县新街镇的国营东方盐场是海南省三大盐场之一。大洛、面前海、马岭、新村、板桥、感城、八所、墩头等8个制盐工区,面积4.29万公亩。1988年制盐4.68万吨,产值达511.2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3.65%。这个盐场生产的盐以色白、质纯、粗匀而驰名,畅销国内外。
  【交通】
  解放前,这个县的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特别是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具有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线。该县境内公路总长769公里,各乡、镇、农场和97%的自然村都通汽车。县城八所车站是海榆西线上的重点站,每天开往岛内各县的班车有22班次,开往县内各乡、镇有20多班次;每天有大型空调旅游车对开海口、广州。1989年全县共有各种车889辆,其中大货车531辆,大客车48辆,座位2194个,小货车80辆,小客车216辆,运输拖拉机85辆。此外还有专业户、个体户营运的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县内各地。1988年,货运量达433.4万吨公里,客运量达244.12万人次。
  1942年4月户、个体户营运的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县内各地。1988年,货运量达433.4万吨公里,客运量达244.12万人次。
  1942年4月建成通车的石碌~八所铁路线,为海南岛最早的铁路之一。1985年9月24日岭头~八所铁路胜利通车后,八所镇是岛西铁路(石碌~八所~三亚)交通的主要中转站,每天除了营运物资外,还有客运列车对开。
  八所港是海南岛三大港口之一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出口铁矿石为主的海港,万吨巨轮可直接泊岸,海南石碌铁矿的矿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和国外。1988年这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92.76万吨,比1978年增长28.1%。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个港口的吞吐能力,现正在扩建,建成后,泊位将增加到4个万吨级泊位和2个5000吨级泊位。这个县的县航运公司现拥有1401吨位的机、木船24艘,航行全岛沿海各地和广州、湛江、江门、北海等地。
  【邮电】
  解放后,这个县的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现在县有邮电局,乡、镇有邮电所16个,职工186人,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227公里,全县各乡、镇、厂、场均可通话、通邮。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72万元,比1988年增长31.87%,比1978年增长300%;全县有市内电话机1567部,农村282部,载报机2部,电传打字机4部,这一年共收发电报9万份,报纸发行量总计达222万份,函件94万件。
  【城市建设】
  东方县城——八所镇是解放后在一片荒凉沙滩上兴建起来的新城镇。八所镇以八所港而闻名。1958年国家决定八所港对外开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八所镇建设更加重视。1959年在八所港西南侧修建的“鱼鳞洲”,是一个天然的游泳场和良好旅游点。镇内新筑的长街,大街两旁建起了鳞次栉比的楼房。港口管理局、铁路办事处等一些中央、省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建起了排列整齐的办公大楼、住宅楼房、招待所、火车站、海员俱乐部、大旅馆、酒家,外轮供应公司等。1984年4月,北京城市规划研究所对八所的建设进行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县人民政府1984年投资近2000万元,重点抓好马路、市场、自来水三项基本建设。扩建新建水泥路面4条,面积3.5万平方米,东海路柏油路面1.2万平方米,人行道长3200米,单车道长6000米,安装路灯122盏,修建花栏、花池340个;街道两旁,整齐美观。新兴建的八所旅社、八所大厦、海南西线微波通讯大楼等一批基建项目,为县城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八所街道是海南省县城最宽、最直的街道之一。
  【电力】
  东方县水力发电资源丰富。1942年建成的广坝发电站,是海南省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发电机组1台,装机容量4480千瓦,现有职工70人。
  解放后,先后又建起八所、新北供电所和将军岭变电站及高坡岭、陀兴、尧文3个小型水电站。1973年又兴建广坝新电站,有水利发电机组2台,计划发电量1.3万千瓦,实际发电9000千瓦,全站职工136人。
  现在全县有坝后电站5座,装机总容量1.94万千瓦,1988年全县总供电量4337.28万度。全县除了新龙镇外,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庄用上电灯照明和电力加工。
  【商业】
  解放前,这个县的商业萧条,只有一些私营土布、毛巾、烟丝、煤油、食盐、铁钉等店铺。解放后,东方县的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商业机构1650个,从业人员478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185个,职工2147人,集体所有制商业311个,职工1119人,个体商业1154个,从业人员1516人。县城有农贸市场2个,17个乡、镇有农贸市场27个。经营的项目有:百货棉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生产资料、土产日杂、饮食服务、果品瓜菜,样样俱全。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6734万元,比1988年增长2.99%,比1978年增长576.12%。
  【农垦】
  1958年4月至1961年1月,国家在东方县建立国营公爱、广坝、红泉三个农场。公爱、广坝农场主要种植橡胶,红泉农场种植橡胶和剑麻,1989年底这三个农场共有84个生产队,中小学25所,在校学生5283名,教职员工455名,卫生院97所,医务工作者256名,拥有病床118张。土地总面积58.98万亩,总人口1.80万人,其中职工9764人。到1989年末,共种植橡胶7.73万亩,年产干胶2614吨,种植剑麻1.40万亩,水稻396亩。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261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8年增长19.25%,上缴税金131.3万元。
  【财政金融】
  1989年,地方财政收入1094万元(不包括粮食企业收入),比1978年增长52.15%,税收收入1132.8万元,比1978增长124.3%。
  金融机构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保险公司和营业所,22个信用社。1989年,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17973万元,比1988年增长33.3%,比1978年增长1581.3%。1980年以来全县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发放贷款32376万元,年平均3597.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乡居民储蓄逐年增加,1989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10695万元,比1988年增长74.58%,比1978年增长34.92倍。
  【人民生活】
  解放前,东方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县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2152元(包括中央、省企业),比1988年增长23.11%,比1978年增长189.9%。1980年至1985年,全县城镇住宅竣工面积45.93万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总和,城镇不少居民盖起了小楼房,购置了电风扇、收录机和彩色电视机。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35元,比1988年增长21.41%,比1978年增长10倍多。沿海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东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