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95
颗粒名称: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分类号: K926.6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汉时期海南岛的郡县设立和东汉时期海南岛地方建置的收缩情况。同时也提到了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民众反抗等内容。
关键词: 建置 沿革 海南省

内容

【西汉海南岛开设郡县】
  据《琼州府志》述,唐虞时代,琼崖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积极开拓疆土,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征百越,在南方设置3郡:桂林郡(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在今广东境内)、象郡(在今越南北部)。海南为象郡之外徼,属秦朝遥领的范围。
  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反秦势力蜂起。当时,任秦南海郡尉的任嚣病重,邀龙川县令赵佗密商后事,并任命他代理南海郡尉。任嚣死后,赵佗乘秦亡之机用武力合并南方3郡,自称南越武王(《汉书·南越传》),割据一方。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了南越。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就在海南岛境内。珠崖郡治在今琼山县遵潭镇东潭管理区,儋耳郡治在今儋县三都镇南滩管理区。从此,实现了中央封建政权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载:“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属交趾刺吏。”据《汉书》瓒注引《茂陵书》记载:珠崖郡下领县5:瞫都县、玳瑁县(两县均在今琼山县境),苟中县(今澄迈县境),紫贝县(今文昌县境),临振县(今临高县境)。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儋耳郡下领县3:儋耳县(今儋县境),九龙县(今东方县境),至来县(今昌江县境)。其他8县无可考。
  【东汉地方建置的收缩】
  郡县制建立后,不断有汉人和其他百越人迁来岛上,在沿海和河流出口处设立居民点。汉人的迁入,虽然也带来了大陆上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由于西汉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给俚族(黎族先人)也带来了极大灾难。尤其是驻守珠崖官吏贪污腐化,搜刮地方,民不堪役,以至反抗斗争连年不断。从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到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的20多年间,大小反抗斗争就有6次之多,这大大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又鉴于当时海南岛的生产力低,经济落后,统治者没有多少利益可得,因而,封建王朝在琼崖的政权机构时置时废。如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并入珠崖郡,海南仅存一郡作为建置代表。到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因珠崖郡境民众反抗,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只在今琼山县境内设一个朱庐县(也有朱庐县设在海北遥控海南,在海南设有治所之说),归海北合浦郡遥领(《汉书·贾捐之传》)。这样,西汉在海南的建置,在60多年的时间里,从两郡变为一郡,又从一郡变为一县,区域缩小,级别降低,最后连郡县官吏、戍卒以及汉族士民等都完全撤到海峡以北,这实际上等于放弃整个海南,使从王莽新朝至东汉初期,海南岛处于无政府状态中。直到汉光武帝十九年(公元43年)四月,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废止朱庐县,重置珠崖县,使“珠崖”复见于史册。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儋耳降附”,又复置儋耳县(《正德琼台志》)。纵观东汉经略海南177年中,对地方建置及行政区划,完全处于守势,经略范围不出北部和西北部,比西汉大为收缩。可见其对海南岛的统治仍然是不稳定的。
  重置珠崖县,无疑是马援南征的结果。论功绩,西汉路博德是开辟海南二郡的先驱,东汉马援是其继承者。论传说和古迹,马援的影响尤为广泛。在海南各地,几乎都有伏波庙和关于两伏波的传说,这反映了海南人民的怀念。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