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海外琼人对祖国家乡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4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海外琼人对祖国家乡的贡献
分类号: K296.6
页数: 6
页码: 386-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琼属华侨、华人虽然远离祖国和家乡,但仍然保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良传统,在各个时期都积极支持祖国、家乡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琼属华侨 华人 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革命斗争 建设事业

内容

琼属华侨、华人虽然远离祖国和家乡,但他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根在唐山(中国),是海南人或海南人的后代,世代保持和发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良传统,以海外赤子的殷切报国之心,在各个时期都积极支持祖国、家乡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力支持
  20世纪初,琼侨中的仁人志士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海外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祖国民主革命,组织革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
  早在1894年,琼侨宋耀如就与孙中山结为好友,全力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斗争。1905年5月同盟会于日本成立,受孙中山的委托,宋耀如担任同盟会总司库。会后宋耀如亲自赴美国为同盟会筹款。1906年他从美国回到上海,便把200多万美元转入同盟会的帐上。他还动员其他富商捐款,并亲赴东南亚一带发动华侨募捐。由于宋耀如和孙中山亲密的革命友谊,耀如的女儿宋蔼龄、宋庆龄都先后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还与孙中山结婚,可见宋孙两家的特殊关系。
  泰国华侨云茂修,早年在暹罗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发动华侨支持国民革命莅暹时,就经常出入云茂修家,他不仅和弟弟云茂伦掩护孙中山,还将火锯厂卖掉,将所得之款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
  琼山华侨冯裕芳,在日本留学时,是中华革命党发起人之人,任同盟会东京支部部长,中华民国建立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907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建立革命机关,筹划起义,琼山籍越南侨商钟锦泉,经友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后,便积极发动华侨筹款,通过法国驻河内总督商购军伙,运往越北,支特镇南关起义,并冒险秘送孙中山离越回国。文昌籍泰国华侨林文英,1904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毕业后返泰,协助孙中山筹款购买军械,并参加镇南关战役、广州黄花冈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陪同孙中山奔走于南洋各地,发动华侨支持和参加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依靠海外华侨、华人的资助才达到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目的,所以他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话说明:海外华侨华人(包括琼籍华侨华人)对创建共和一事,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不仅侵略了中国,也占领了东南亚各国。南洋各国琼侨不仅踊跃参加所在国的抗日斗争,有的琼侨从抗日战争中逐渐成长为著名的军事将领,而且成立爱国抗战组织,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不少华侨青年回国返乡奋勇杀敌,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募捐款物支援琼崖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琼侨和港澳同胞广泛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29日,香港琼崖商会、宋子文、陈策、王毅、杨永仁、云震中、王谟仁、周文治、周成梅等琼籍人士,发起组织海外琼侨联合总会,并发函南洋各属商团代表来港开会。1939年1月20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暹罗、越南等地40个琼侨团体代表66人云集香港,自22日至28日,举行琼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选举宋庆龄、宋子文、陈策为名誉会长,符致蓬、郭巨川等41人为执行委员,周文治(香港)、王谟仁、何敦锦(槟城)、符致蓬(星洲)、朱全儒林(雪兰莪)》、林照英(柔城)、张星垣(马六甲)、黄有鸾、冯尔和、王坚白(暹罗)、陶笏庭(安南)等11人为常务委员,郭巨川为经济部主任,王兆松为救济部主任,郑心融为文化部主任。会后,南洋琼侨和港澳琼胞通过各种渠道募捐了大批金钱、物资和药品,支援琼崖抗日斗争。香港同胞捐资约为港币20万元,新加坡华侨捐资约为叻币30万元,越南华侨捐越币10万元,泰国华侨也捐了一笔巨款,其中侨领郭新一次捐叻币1万元,王兆松捐1万元,符致蓬捐8千元。此外,还捐献和购买了衣服、布匹、棉被、毛巾、雨衣、胶鞋、药品、医疗器械等数万件物资,支援琼崖抗日队伍和救济琼崖难胞。
  (二)组织服务团回琼参加抗日
  1938年至1939年,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在南洋各地和香港,组织了由24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的回乡服务团,分几批偷渡到海南岛。琼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由香港、星洲、越南三个组成总团,由符克任团长兼在琼办事处主任,陈琴、梁文墀为副团长。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宣传股、组训股、医务股。总团下有三四十人组成的歌剧队,还有十人、八人组成的医疗队。服务团分头到文昌、琼山、定安、琼东、万宁、儋县、澄迈等县村寨,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救乡的道理,为抗日军民做救护治疗和给农民群众送医送药。自1942年春节后,在中共琼崖特委的关怀和帮助下,一部分服务团同志加入了冯白驹领导的琼崖自卫独立总队,一部分人参加各县抗日民主政权工作继续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其中有100多名回乡服务团的同志光荣牺牲。
  (三)组织大批琼侨机工回国参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及陆上交通要道先后被日军占领和封锁,对外交通只剩下新疆和西南路线,由我国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辟通车。当时因广州失守,积存在香港和在东南亚购买的大量军用物质,急待经仰光由滇缅公路运送回国,以供抗战需要。这条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公路,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西南运输处在国内只招收了1000多名机工,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主持这项工作的琼籍人宋子良便向海外求援。南洋华侨筹赈总会便发布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号召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爱国机工志愿回国服务。据统计,1939年应征回国的华侨机工有3200多人,其中琼侨机工有800多人,占4之一。新加坡英国慕娘汽车公司机械工程师、琼侨王文松等,带领207名机工应征回国,马来西亚琼侨罗杰只有22岁,带领第9批机工包括他叔父、堂兄等70多人回国,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日夜奋战在滇缅公路上。在这条滇缅公路运输线上,有200多名琼侨年青机工英勇捐躯,为祖国抗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死难名单中就有上述的王文松工程师,还有上海暨南大学毕业,时任马来亚明士用乃埠华侨学校20多岁的教师符气簪。
  三、给家乡捐资兴学办公益事业
  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历来热爱家乡,热心家乡的文教医疗及路桥等公益事业建设。他们无私奉献,造福桑梓,慷概捐资,在侨乡兴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海南的文化进步及社会文明起了重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在海南文昌、琼海、琼山、万宁等广大侨乡,海外琼人捐资兴建的中小学校、医院和其他公益项目到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末至1950年,全岛华侨捐办各项公益事业金额约200万银元。解放前文昌县有中小学校3917间,其中华侨捐资办学者有3180间,占学校总数的80%。琼海县民国10年至38年(1921—1949年),华侨捐资兴办的中小学176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49.85%。现在大家熟知的海南中学,是20世纪20年代华侨捐资创办的,校名称私立琼海中学,1953年始改为现名。位于海口的海南医院,也是1926年由广大琼籍华侨、港澳同胞和海口商界捐资创办的。文昌中学、罗峰中学都是华侨和港澳同胞于清末捐资始建的学校。海南华侨中学以及文昌、琼山、琼海、万宁四市华侨中学,都是在各时期由华侨捐资和国家投资兴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即使是现在的海南最高学府—海南大学,自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以来,也不断得到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大力资助,才使学校建设日益完善。其中捐资在100万人民币以上者,有香港企业家吴多泰、黄坚、周成泰和泰国企业家郑有英等。据《海南百科全书》载,自1978—1996年,琼属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办公益事业的款物折合3.3亿元。其中以周雨亭、郭巨川、郭新、冯尔和、冯所瑛、张光嶷、吴多泰、周成泰、黄坚、欧宗清、郑有英、陈修炳、关金生、陈学忠、梁振发等捐助较大,贡献尤多。而据冯子平的调查,从海南建省的1988年至2000年,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赠海南省公益事业的款达3.9944亿元,其中文化教育约占45%,医疗卫生占40%,公共福利占8%,工农业占5%,其他占2%,文教卫生两项共3.3952亿元。
  四、投资支持家乡经济建设
  琼属华侨华人是海南实业开发的开创者。海南第一个橡胶种植园是琼海华侨何麟书设资创办的;海南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是琼海华侨何启达创办的。从20世纪初到1950年,华侨投资海南办实业的总数达1800多户,总金额近3000万银元,占这一时期广东省华侨投资的第4位。投资项目涉及热带作物、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等,为海南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初步基础。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琼属华侨华人投资开发海南的热情更加高涨,如吴多祯、许书标、欧宗清、陈群川、邢福鑫、祝清坤等先后在琼投资办实业。1988—1996年,华侨华人在琼投资办企业达6736家,合同投资金额达96.6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36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的经济开发建设,成为海南开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琼属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投资在海南创办的企业不胜枚举。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