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海南人走向世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31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海南人走向世界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5
页码: 369-40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南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向五大洲的移民情况。琼籍殷商和海员是走向五大洲的先驱,其中有许多人移民到欧美国家和一些知名人士的移民经历,如何启达、钟锦泉、陈和等。还提到了二战后滞留在澳大利亚的海南籍海员大部分定居下来的情况。
关键词: 海南人 海外移民 移民情况

内容

早在两汉时期,就有海南人向东南亚移民。最早的移民地是交趾和占婆(均属今越南),接着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老挝、东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缅甸等国,这在上面有关章节已经记述。本章主要是撰述近现代海南向海外移民,从东南亚几个国家发展到五大洲近60个国家,人数达到300余万人的概况。
  第一节 琼籍殷商和海员
  是走向五大洲的先躯
  海南人的祖辈,凭借着海南岛靠近东南亚的地理条件,和海南人历来有造船驾舟技术及出海捕鱼、经商传统经验,历代可以不断向东南亚各国移民。可是要向遥远的欧、美、澳、非各大洲移民,要经过惊涛骇浪、气象千变万化的大洋,这不是普通海南人和琼侨能做得到的。最先迁居五大洲的是作世界贸易的琼侨富商和航行于世界各地的海员。
  琼侨殷商移民到欧美国家者为数不少。例如:
  何启达(1863—1931),德国船务帮办。今琼海市朝阳乡南盈村人,幼年丧父失学,赖母抚养。1883年到越南谋生,1886年转到马来亚当胶工,后进入德国籍船长家当佣工。因其人勤品佳,深得主人信赖,提携为远洋轮水手,通英语,数年后升任船长、德国轮船公司帮办,渐至巨富。1889年乘船返琼,目睹海口港皆外国洋轮,励志创设船务公司。于是,次年在海口创办第一家远洋轮船森堡船务公司,从德国汉堡购置大轮船,首开海口至马来西亚的新航线,并经营从海口至其他地区的航线。1906年与叔父何麟书等人合股组建琼安垦务公司,在今琼海崇文乡创办了海南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并自创荣华垦殖有限公司植胶。又投资在今海口市博爱南路建起当时海口最大的菜市—展南市场,其在琼投资涉及航运、陆运、热作农业、商业贸易、房地产、戏院、书局等业。何达启在海口创办远洋轮船船务公司后,为海南人抵达世界各地提供了方便。
  钟锦泉(1867—1960),琼山灵山镇福同村人。1880年随父到海口铜锣园天主教堂(地址今大同路)当童工。因资质聪明,甚得神父喜爱,于1881年被推荐到香港薄扶林区学校学英文、法文。1888年在圣心学校修完学业,便随父到越南海防谋生,因他熟悉英语、法语,被几家华侨大商行争聘当洋务员。1895年被旅越海南大商家阮德兴推荐给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海防分行当华人经理。由于交际面广,不久便成为海防、河内、西贡等地的中、法、越社会具有经济实力的知名人士,并先后当选为海防市参议院参议员、越南堤岸海南同乡会名誉会长。1907年在越南结识孙中山后,积极发动华侨筹款购买军火支持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获孙中山特授2枚勋章。还积极捐款支持越南海防和家乡办学及各项公益事业。1954年定居巴黎,1960年在法国病逝。
  陈和,法籍华人,原籍海南文昌市,1939年21岁到越南西贡谋生。1948年,出任琼府会馆董事会第三任主席,1949年起连任六届华侨茶楼引商公会理事长。1979年移民法国,定居巴黎。1988年4月海南建省时,他积极联系法国海南同乡会和其他华侨社团在巴黎举行“各界华人庆祝海南建省联欢晚会”,旅法华侨、华人有900多人参加,其中海南同乡有600多人,盛况空前,我国驻法大使周觉也参加了联欢会。中共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亲笔为联欢会写了一副对联:“海南寄书频天涯胜比邻,欧亚同庆贺乡谊倍相亲。”
  据冯子平《琼侨春秋》载,定居棍大洲的琼籍华侨、华人,许多是两次世界大战中滞留的琼籍海员及其后代。以美国纽约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时已有海南人二三千人,而海南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迁到纽约的。最早到纽约的是琼海籍海员冯辉湖,1918年他在纽约上岸后就留下不走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2年间,又有二三百海南人到纽约,他们都是英国和美国公司的船员,由于战争,轮船留在纽约,船员上岸后便留下来。一个人到了纽约,接着就叫亲戚朋友来,所以居住纽约的海南人越来越多。美国旧金山的华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达的,最早是海员。因为战争,轮船停开了,这些海员便留在岸上做工,后来叫家属亲人来定居,到上世纪80年代,旧金山的海南人约有二三百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香港的琼籍海员在外国轮船上当厨师、技师和杂工,随外国大公司的海轮常年远航于新加坡、马来亚、泰国、欧美和澳大利亚。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以香港为总部的轮船失去了基地,加上日本军舰封锁太平洋,大批航行在外的轮船和船员,只好流落海外各地。当年滞留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海员有1000多人,其中有许多是海南人。经过华人团体澳洲青社的安排,有些海南籍船员到了昆士兰州的海军船坞去做打捞沉船的工作,有些去了北疆区的达尔文参加运输队,有的则去新州西部的瓦拉甘巴参加修建大水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在澳大利亚的海南籍海员大部分定居下来。例如文昌清澜冠南墟新村村的王大师,1939年日本侵琼时离开家乡,到香港当海员。当船停泊在澳大利亚悉尼港时,遭到日机轰炸而流落在澳大利亚。初当工人,后经营小贩,不久又开餐厅,又投资合营五合公司冷藏大仓库,同时投资房地产,逐渐成为悉尼富有的澳籍华人之一。
  欧洲各国的海南人,有不少也是海员出身。例如丹麦——中国友谊协会副会长符德胜,祖籍是文昌公坡镇抱蓝子村,1913年生于泰国。小学毕业后曾回国入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读书,毕业后回乡当小学教师。1938年到新加坡谋生,后在丹麦的远洋轮船上当船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海上交通阻塞,便在丹麦定居,生有一男三女。1961年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办起“广东楼酒家”,业务蒸蒸日上。积极支持家乡社会公益事业,1993年被文昌县人民政府授予“造福桑梓典范”称号。
  第二节 海南人出国留学工作而加入外籍
  移民五大洲各国的海南人中,有不少是到国外留学、工作的各方面专家学者,或是知名的政界人士。他们都是海南的精英。
  海南人出国留学,跟全国近现代几次留学潮是基本一致的。1847年,广东青年容闳、黄胜、黄宽3人到美国留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1872年8月,中国30名男童由美国教会挑选从上海到美国教会学校留学。此后,留学地方扩展到英国和日本。1912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渐成风气,1920年人数超过2000人,1935年达1033人,抗日战争时期兑减,1946年又增至73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生留学不再象以前集中在少数几个西方国家,而是扩大到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主要是公费留学,学生由国家统一派遣,学成回国服务。文革十年,留学派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邓小平作出“增大向外派遣留学人员”的指示,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1978年底至200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有38万余人,留学地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已有4万多人学成回国,此外还有大量海外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据调查,在20世纪,海南也有人赴法国勤工俭学,被派往前苏联学习,到欧、美、澳各国留学的海南人也很多。
  在世界近60个国家侨居和港澳台同胞的琼籍人有300余万,90%已加入外籍,他们到别的国家留学、工作和移民定居都比国内容易和方便,是内陆地区各省份无可比拟的。
  海南人出洋留学始于清末,至民国初年逐渐增多起来。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的华侨宋耀如(原名韩教准),是较早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海南人之一。他1866年出生,1878年跟姓宋的堂舅父(她婶母的弟弟)到美国定居并改姓宋。后进入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和万德华尔德大学神学院读书。1886年回国,在上海美以美教会传教,并在教会学校中任教。1892年辞去教会职务,经营工商企业。当年结识孙中山,积极支持和参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的6个子女都曾先后留学美国,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其中大女儿宋蔼龄,1890年出生于上海,1904年赴美留学,1909年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孙中山任共和国总统后,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4年与孔祥熙结婚,大陆即将解放时移居美国,1973年病逝。二女儿宋庆龄,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留学美国威斯里安大学,1913年回国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81年逝世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大儿子宋子文,1894年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他和蒋介石、孔祥熙、陈果夫等,被称为旧中国“四大家族”,1949年赴香港,经法国去美国定居,1971年病逝。三女宋美龄,1897年生于上海,1913年入美国麻省卫尔斯莱女子学院读书,获文学博士学位,1917年毕业后回国,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寓居美国纽约。二男宋子良,1902年生于上海,1919年由上海圣约翰大学转美国芬的表大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历任广东省财政厅长、中国银行董事等职,大陆解放前夕迁居美国。三男宋子安,1905年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哈佛大学,1928年毕业后回国,曾任国货银行经理、广东银行董事等职,1969年逝葬美国。
  林书颜(1903—1974),琼山市塔市人。1927年考进北京燕京大学化学生物系读书,1938年到香港任水产研究场主任,1949年应联合国粮农机构(FAO)之聘,担任渔业生物学技术工作,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南美州各国指导发展养鱼事业。1963年离开联合国粮食机构后,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奥钵大学做研究工作,次年到台湾大学任教,1970年退休后回美国定居。1974年11月以顾问身份,到纽约参加洛克菲尔国际发展基金会负责人员会议,因突发心脏病去逝。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他一生事迹,称之为“养鱼事业之国际权威”。
  林书洛,美籍华人科学家,出生于琼山灵山大林绿松村,20世纪40年代就读于广东第六师范(琼台师范),广东岭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46年被委任为南京市园林管理处负责人。50年代赴美深造,1955年获作物育种硕士学位,1958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普度大学主持马铃薯育种的研究工作,他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成果在推广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63年他的夫人和3个儿女也从香港迁居美国休斯敦。
  韩培元,文昌抱罗镇南堆村人,1923年出生,1950年4月随伯父韩汉英赴台湾,后与台籍同胞乘船偷渡日本,获叔父韩汉藩支持帮助,入日本千叶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赴加拿大进修。现在加拿大任教授兼医师。
  韩国平,文昌清澜镇人,1940年出生,美国侨领。毕业于台湾国防医学院,赴美宾州爱恩斯坦医学中心深造,后定居美国南加州。是美国全国家庭医院院士,历任美国南加州越棉寮华裔协会首届理事长、美国南加州海南同乡会会长等职。
  邢福钜,美籍华人航空工程专家,祖籍文昌东阁镇南文村,父邢贻江。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幼年在广州读书,后入台湾成功大学机械系,获学士、硕士学位。继赴美国廉色列理工学院深造,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任美国大学教授,勃勒得与怀尼飞机制造厂发动机部经理兼总工程师,1996年任著名的美国联合技术公司飞机制造厂发展部主管,是进入美国飞机制造厂的首位华人。夫人宋裴,上海崇明县人,儿子邢益仁、邢益祖均在美国。
  邢福泉,邢福钜的胞弟,1939年生于四川内江,哲学博士,美国大学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和文化大学艺术系硕士。后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历任台湾中华学术学院和三军大学研究员,美国中美关系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美国杨百翰大学教授等。夫人罗盛容,广东大埔人,儿子二,均在美国。
  陈学忠,日本华侨资本家、侨领,1924年出生于琼山县石山兴隆村。1947年东渡日本,先是打工,后入神户学院法科深造。毕业后创设一家出租公司,任经理,不久经营房地产、餐厅,生意兴隆。曾任神户中国青年会副总干事兼文化部长,全日华侨青年联谊会关西支部长、顾问,日本华侨联谊会副总务局长兼法务委员长,神户华侨不动产协会会长等。是最早在家乡投资建设和办公益事的旅日华侨,先后捐资兴建海南华侨中学校门、陈学忠科学馆、石山中学、石山小学和澄迈二高等校教学楼。
  林汉生,美国哲学博士,教授。1930年出生于文昌会文镇沙港村。现居美国旧金山。在家乡读小学,1950年随长兄去台湾,同年入国立台湾大学读书。1955年获奖学金入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毕业后转入宾州法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后留居美国。自1964年起,先后在美国戴维斯学院和爱尔琴学院、加拿大新柏兰斯威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9年后,任美国索诺玛大学教授,美国“太平洋研究所”执行部副理事长,《和平与改变》季刊总编辑,美国西岸华美职业家促进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临时委员会主任,美国华西展销公司董事长。关心海南教育事业,曾任海南大学发起人和筹委会副主任,1985年在美国发起为海南大学捐赠图书活动,并将征集的18万册图书从美国运到海南大学。
  阮次山,美籍华人专栏作家,祖籍海南儋州市,1946年出生,现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54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73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76年赴美国深造,获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80年再度赴美在纽约大学攻读博士。次年应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之聘赴加州创办《国际日报》,后任总编辑。1988年任政治专栏作家,是被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邀请撰写专栏的海外作家。现为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政治评论员。
  琼籍留学生留在澳大利亚工作和定居的也不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新加坡、马亚西亚、香港等地到澳大利亚求学深造的琼籍留学生很多,有一部分人学成后便留在澳大利亚定居和工作,成为当时旅澳琼人中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8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一批海南籍青年从海南、广东、港澳和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留学,旅居澳大利亚的海南人约有15000人。其中陈文山、吴昌茂已成为知名的澳大利亚社会名流。
  陈文山,医生、澳大利亚社会名流。祖籍文昌清澜镇陈村。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58年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读书,1964年毕业后留澳当牙科医生,1969年创立牙科诊所,先后设立陈氏贸易公司、大富豪娱乐中心并投资酒店业,成为维多利亚州华人佼佼者。1990年获该州政府授予“太平绅士”衔。1988年起任数届维多利亚州华人联合会主席,1992—1996年连任维多利亚州海南同乡会会长、“希望工程”基金会主席。1996年8月亲自将“希望工程”筹款送回北京。现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吴昌茂,医生、澳大利亚社会名流。祖籍海南定安县,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居澳大利亚悉尼。196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医学院深造。1974—1990年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退伍军人医院当医生,1991年自创诊所从医。关心华社活动,曾任澳大利亚侨青社主席。现任新州华人团体协会负责人、新州海南同乡会会长,吸收许多琼属华裔青年入会,会员达800余人。中国国家领导访澳时,他多次代表华人参与迎接活动。
  潘诺,法国博士,祖籍文昌市清澜镇,1954年出生于柬埔寨。1972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法律系深造,1976年毕业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1978年再次到巴黎攻读法学,1981年获博士学位。1983年被中国银行巴黎分行聘为法律顾问,1988年被聘为调研信贷部经理。任法中经济法学会理事、欧中法学会理事。参与迎接中国国家领导人邓颖超、李先念、江泽民等访法国,并合影留念。1988年海南建省时,带头组织在法国的海南人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据琼海市新编《琼海县志》载,该市留学外国取得博士学位并留居外国的琼海籍人有:
  吴伟灏,长坡镇人,美国加州大学毕业;
  吴伟汉,长坡镇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
  李选能,福田镇人,美国麻州州立大学毕业;
  李选卿,福田镇人,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毕业;
  李克刚,温泉镇人,美国新罕布夏大学毕业;
  符传钵,塔洋镇人,法国里昂大学毕业;
  梁大明,中原镇人,美国纽约大学毕业。
  据调查,琼籍博士在北美工作和定居者还有:
  陈昕,女,琼山桂林洋后坡村人,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1992年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98年获博士学位,与其妹陈曦(在美获硕士学位)均在美国工作。
  王时辉,屯昌县乌坡镇大户村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留美工作,其父王祚光任海口市工商管理局科长,退休后也同老伴赴美定居。
  陈世民,文昌会文沙港上圯村人,其父陈武系国民党中将、九十军军长,1950年赴台。世民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71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研究员。
  陈玉骐,文昌公坡镇连楴村人,1964年出生,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获博士学位,成为中、美双料博士,学成在美国定居供职。
  陈国相,祖籍文昌会文友河村,出生于新加坡(华侨企业家陈昌才之次子),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受聘于加拿大贵尔夫大学任教授。
  第三节 东南亚琼侨大批移民世界各国
  东南亚各国是海南华侨最多的地区。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出现反华排华浪潮,旅居在这些国家的华侨受到排挤、迫害,有30多万难侨被我国接回安置,但有更多的琼籍难侨投奔世界各地的亲友,还有大批难侨由联合国同各国政府联系,安置到亚欧美澳各国。
  1951年,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人力动员令”,当地华侨难于谋生,大批华侨纷纷自筹旅费投奔祖国,至1953年仅海南接待安置的马来西亚难侨就有6094人,迁往各国的更多。1959年5月—1961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发布法令,禁止华侨在二级市场和县级以下小商贩市场营业,并出动军警宪兵威胁、污辱、殴打华侨,有些华侨的商店被烧,财产被抢,华侨在当地无法谋生,流离失所,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较有钱和在别国有亲友的华侨,便举家带资逃难世界各国另行营业,重振家业。对那些在印尼无法谋生或不愿意继续居留的难侨,根据他们的意愿,祖国派船将他们接回安置,仅1960—1962年海南安置的印尼归侨就达9059人。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支那(主要是越南、柬埔寨,老挝也有部分)出现了全球瞩目的难民潮,除了中国政府接待安置28万余名印支难民(其中海南安置2.35万人)外,越南、柬埔寨的琼籍华侨、华人移民世界各国者甚多。1975年越南排华,美国和加拿大接收了大批华侨难民安置,其中有不少是琼籍难侨,致使现居美加的海南人达到8万多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定居东南亚的海南人还大量移民欧州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瑞士、丹麦、挪威等资本主义国家。1988年,当时任旅法海青体育会副会长冯谦说,法国的海南籍华侨,大部分是印支难民,来自柬埔寨、越南和老挝,巴黎、里昂、马赛都有海南人,其中巴黎最多,大约有2000多人。他们主要从事餐馆、制衣、金店、家私等业。
  1975年后才移民到欧美各国的琼籍知名华侨华人有:
  林树淑,1910年出生于文昌县罗豆东溪村。1926年到广州广雅中学读书,后入19路军当兵,抗日战争中任陆军少将参谋长。抗日胜利后部队整编,编遗军官遣散,林树淑赴越南省亲,侍奉双亲,长居越南。1977年越南排华,林逃往香港,1978年获准赴美国纽约侨居。在美国,林树淑当选四海诗社副社长,被聘为世界诗联学会名誉副会长等职。
  吴坤汉,美籍南加州知名华人企业家。祖籍文昌市铺前镇中台村。1930年出生于越南广义省。初中毕业后从商。1975年因越南政府迫害华侨、华人,坤汉便带领全家人到美国洛杉矶定居。在美国先后创办朝代房地产有限公司、吴氏企业公司、和平超级市场,1980年后成为南加州琼人的佼佼者。曾任南加州海南同乡会会长、最高顾问。与胞弟吴坤治共同捐款资助海南大学办学,1993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赤子楷模”称号。
  颜香海,法国海青体育会副理事长,法国海南同乡会理事,巴黎悦宫酒楼董事长。祖籍文昌铺前镇新昌村,1948年出生于柬埔寨。中学毕业后留学法国,粗通中、柬、法、英四国语言。毕业后回柬协助家父管理产业。1975年移居法国,创办饮食业,生意兴隆,夫人潘韵如,祖籍文昌,生于柬埔寨,能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育有1男2女。
  第四节 解放后海南出洋人数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出入境实行审批政策。解放初,出洋人员以归侨、侨眷为多。以侨乡琼海为例,1952年共办理出国285人。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海南出国人数有所增加,琼海出国人数增加到917人。1960—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出入境审批工作基本停顿。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恢复并逐步加强出入境的审批工作,海南出国人数有所增加,琼海市从1981—1990年共办理出国907人。琼山市1981—1987年共办理800余名归侨、侨眷出国;1990年办理出国414人,办理赴港、澳、台726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海南省的青年学子,被公派出国留学和自费到欧美澳及亚州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半工半读者很多。以笔者家乡琼山市永兴镇来说,在八十、九十年代到外国留学、工作并定居的有:
  陈兴贻,永兴墟人,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东农业科学院工作,后到日本留学,现偕夫人在日本工作并定居。
  陈玉婉,永兴墟人,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回海南环保部门工作,后到美国华盛顿留学,获博士学位,与丈夫一起在美国定居和工作。
  王福钦,笔者同村(儒老村)人,1995年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到福建福州工作。1999年同夫人到新加坡工作并定居。
  根据1993年10月23日,海南省政府侨务办公室通过调查研究,并参阅有关资料,估计全省有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306万人,分布在五大州近60个国家,其中泰国120万人以上,马来西亚70万人,新加坡30万人,越南20万人,印尼18万人,柬埔寨和老挝5万人,美国和加拿大8万人,澳州1.5万人,法国1.5万人,其它国家8万人,香港澳门20万人,台湾4万人。
  据新编《琼海县志》的统计,1990年琼海市的华侨、华人有40万人(不含港澳台同胞),分布在28个国家,其中新加坡185000人,马来西亚140600人,泰国50500人,印尼90500人,越南35000人,澳大利亚5600人,美国3500人,加拿大3500人,法国2600人,缅甸2050人,英国1200人,柬埔寨550人,新西兰506人,文莱450人,匈牙利270人,日本250人,丹麦220人,西德180人,捷克170人,挪威160人,老挝150人,苏联140人,瑞士140人,荷兰109人。
  另据1999年出版的《海南百科全书》载;1996年海南省几个主要侨乡的侨情是:文昌市全市人口52万人,其中归侨侨眷38万人,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20余万人,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琼海市人口43.15万人,其中归侨、侨眷20余万人,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余万人;琼山市人口60万人,其中归侨、侨眷15万人,有华侨、华人32万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宁市总人口52万余人,其中归侨、侨眷20余万人,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余万人;儋州市人口73.37万人,其中归侨1.12万人,有华侨、华人11.15万人,分布在10多个国家。
  琼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而菲律宾是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之一,又是距离海南最近海南向其移民最早和较多的国家之一,但是海南省、市县及乡镇、各级政府的侨务、外事部门对菲律宾的琼侨情况都不太了解,没有一个具体统计数字和事例。在泰国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菲律宾也没有派乡团或乡亲代表参加,故本人极难采访到有关菲律宾琼侨的情况。近十多年来菲律宾琼侨情况不明,这跟其国内政局、社会治安及华裔的处境不佳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从中国前驻菲律宾使馆一秘张正纲《马尼拉中国城掠影》一文中(载2001年10月9日《参考消息》14版),大致可以看出菲国海南人的概况。该文说:全菲华人约有100万之多,其中闽南人占80%以上,只有15%左右的华人来自中国广东。菲律宾华人绝大部分已在马科斯当政时代就加入了菲籍,现在仍持中国护照的华侨已为数不多。加入菲籍融入菲社会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马尼拉华人社团、同乡会、校友会很多。华人社团都是他们自行联合组成的,以保障华人切身利益,代表华人向当局政府反映情况、推进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为已任,也为增进菲中友好关系展开不少活动,旅菲华人、华侨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全菲华人工商业的总数约占菲律宾工商业总数的50%,几十年来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多年来,由于菲律宾治安一直不好,尤其绑架事件日益增多,被绑架的人中多为华人,不仅破财,有时甚至遭到杀害,在华人社会中引起恐慌。既然有15%左右的华人来自广东,按笔者估计,在菲律宾的海南裔人不少于华人的2—3%,即2至3万人。
  第五节 海外琼人对侨居国的贡献
  海外海南人,对侨居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为侨居地殖民者提供了资本积累
  海南人移民最早和最多的是东南亚,而东南亚各国独立前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中越南、柬埔寨(高棉)、老挝(寮国)是法国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为荷兰的殖民地;泰国为英、法的半殖民地;菲律宾为美国殖民地。早期海南人到南洋谋生和后来的劳工到南洋打工,大部分是参加垦荒种植橡胶和开矿,或在外轮上当船员,他们以自己的血汗以至生命,为旅居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高额的收益和利润,为侨居国的开发建设和经济不断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另方面,大部分橡胶产品和矿产品是运回宗主国和西方国家的,这不仅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在殖民地所获取的超额利润也为宗主国所得,这就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以马来亚早期的锡矿和橡胶来说,据统计,到1891年止,在马来半岛采锡的华工达10万人以上。1874年时,锡产量只有4200吨,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1.5%,到1893年,产量增至39912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1907年,马来联邦出口总值为8060万元,其中钖一项就达7800万元,占出口总值96.7%以上。马来西亚橡胶出口总值,1915年仅为9300万叻元,1925年达到8700英磅,而种植总面积1926年占全世界的一大半。曾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瑞天咸(Frank Atnlstane Swetten ham)在所著的《英属马利亚》中指出:“……开始开采锡矿的是中国人,并且他们从最初一直继续从事这种工作,经他们的努力,世界出口锡的一大半都是由马来亚来供给。”“政府收成中差不多十分之九是由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消费、他们的娱乐中用税捐形式征取来的。”英国历史学家米尔斯(Uen-nox A·Mills)在所著的《1824—1867年的英属马来亚》一书中说:“英属马来亚的繁荣是建筑在中国劳工上面,这种说法毫不过分。”英国的马来亚华侨问题权威马素(Vietor Purccll)则一针见血地说:“真的,假如没有华人,就不会有现代的马来亚。”
  二、为侨居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海南人去南洋,开始是以“五把刀”(钩刀、胶刀、剃刀、剪刀、菜刀)谋生起家的。由于缺乏资本,只靠一把钩刀砍山开垦荒地种植橡胶和从事农业生产,或以一把刈胶刀在橡胶园当刈胶工,有的则开个理发店、裁缝店、茶饭店,自吃其力,求生存谋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断积累资金,逐渐从体力型、收入少的行业,扩展到智力型、科技型、收入高的多种行业,现代百货、轻重工业、餐馆酒店、房地产业、金融保险、旅游航运,样样都有,并且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巨子,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为所在国的开发、建设和繁荣作出了卓著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王绍经、郭巨川、郭新、周雨亭等,战后至20世纪末的郑有华、郑有英、吴乾基、许书标、王金玉、吴多福、吴多禄、吴多祯、欧宗清、陈修炳等,都是海内外知名的经济巨子。至今琼属华侨华人的经济约有数百上千亿美元,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成为所在国民族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侨居国教科文发展起重要作用
  琼属华侨华人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初,他们就在居住国创办了多所华文学校,培育子女成才,造就出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人才的一代新人,使海外琼人文化层次不断提高。过去海外琼人的职业是“五把刀”,现在已上升为“六师”(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其中海外琼籍著名专家、学者、作家、教授及各类高级人才不胜枚举,如林书颜、吴德耀、林崇椰、詹道存、邢福钜、郑心元、林汉生、阮次山、吴瑞琼等,都是世界知名的人才。
  四、对居住国政治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是政治的物质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过去海南人出洋谋生,目的是为了挣钱过日子。整天忙于生计,忙于赚钱,不问政治,普遍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加上没有加入所在国国籍,不是当地国籍公民,法律规定没有参政的权利。最初到南洋谋生的海南人,大多是年青力壮的单身男子,多数与当地女子结婚,两三代之后,中国移民便自然地被同化过去,成为侨居国的公民。特别是1980年9月10日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后,90%的华侨都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由华侨变成了华人,有了参政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琼属华人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具有了参政的物质基础,加上琼属华人的后裔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各类高级人才辈出,具有了参政能力,出现了一大批政坛名流。琼侨参政最早、最多的是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泰国。早在1928年,泰国琼侨后裔云茂保,曾先后担任泰国外交部次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枢密大臣等要职。此后数十年间,琼属华人后裔参政意识不断增强,有多人担任过所在国政府总理、副总理、国会议长、副议长以及政府正副部长、国会顾问、国会议员、法院大法官、检察院副检察长、将军等职务。如泰国的黄闻波,1980年、1992年两次出任泰国副总理;云逢松从1972年至1977年,曾先后出任泰国他侬、讪耶、江萨三任总理内阁的财政部长;朴沙拉信(祖籍也是文昌)在鸾披汶执政时任交外部长,沙立发动第二次政变,他被任命为过渡政府的国务部长、开发部长,他的4个儿子在泰国政府中也担任要职:蓬沙拉信任国务院副院长,抛沙拉信上将任警察总监,挽立沙拉信任税务厅长,亚莎沙拉信任外交部次长、驻美大使;林书清,祖籍琼山,从1983年起先后担任泰国国务院事务部部长、泰国科学能源部部长,1992—1995年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翁诗杰,祖籍文昌,1956年生于马来西亚,1990年当选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副议长;朱运兴,1955年任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邓焕香,越南著名将领,1975年在解放西贡牺牲前,任越军兵团司令、南方海陆空三军中将副司令;符气端,祖籍文昌抱罗茂山园村,祖父符福临清末赴泰创业,气端生于泰国,任泰国陆军中将;云大育,医学博士,1995年后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国家卫生部长;凌绪光,从1990年起,当选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大、六大中央委员,历任党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长、政府外交部长;陆志琼,祖籍琼山三江农场昆山村,任泰国下议院第一副议长,1999年6月曾率领泰国议会暨海南会馆访琼代表团访琼;现任泰国国会主席乌泰·屏知春,祖籍也是海南文昌,2002年4月到北京和重庆参加亚洲议长会议后,曾到海南访问寻祖,并会见了族人。去年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曼谷召开时,笔者和海南省迁琼先民研究会19名同仁参加了这次盛会,乌泰·屏知春参加了大会闭幕式并讲话,最后由他敲锣宣布大会胜利闭幕。李昭铭,1937年出生于琼海温泉镇,新加坡著名学者、工程学博士,历任新加坡国立科学院主席、南洋大学校长、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部长、科学和工艺部部长等职;马宝山,1988年任新加坡交通与新闻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
  第六节 海外琼人对祖国家乡的贡献
  琼属华侨、华人虽然远离祖国和家乡,但他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根在唐山(中国),是海南人或海南人的后代,世代保持和发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良传统,以海外赤子的殷切报国之心,在各个时期都积极支持祖国、家乡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力支持
  20世纪初,琼侨中的仁人志士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海外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祖国民主革命,组织革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
  早在1894年,琼侨宋耀如就与孙中山结为好友,全力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斗争。1905年5月同盟会于日本成立,受孙中山的委托,宋耀如担任同盟会总司库。会后宋耀如亲自赴美国为同盟会筹款。1906年他从美国回到上海,便把200多万美元转入同盟会的帐上。他还动员其他富商捐款,并亲赴东南亚一带发动华侨募捐。由于宋耀如和孙中山亲密的革命友谊,耀如的女儿宋蔼龄、宋庆龄都先后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还与孙中山结婚,可见宋孙两家的特殊关系。
  泰国华侨云茂修,早年在暹罗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发动华侨支持国民革命莅暹时,就经常出入云茂修家,他不仅和弟弟云茂伦掩护孙中山,还将火锯厂卖掉,将所得之款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
  琼山华侨冯裕芳,在日本留学时,是中华革命党发起人之人,任同盟会东京支部部长,中华民国建立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907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建立革命机关,筹划起义,琼山籍越南侨商钟锦泉,经友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后,便积极发动华侨筹款,通过法国驻河内总督商购军伙,运往越北,支特镇南关起义,并冒险秘送孙中山离越回国。文昌籍泰国华侨林文英,1904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毕业后返泰,协助孙中山筹款购买军械,并参加镇南关战役、广州黄花冈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陪同孙中山奔走于南洋各地,发动华侨支持和参加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依靠海外华侨、华人的资助才达到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目的,所以他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话说明:海外华侨华人(包括琼籍华侨华人)对创建共和一事,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不仅侵略了中国,也占领了东南亚各国。南洋各国琼侨不仅踊跃参加所在国的抗日斗争,有的琼侨从抗日战争中逐渐成长为著名的军事将领,而且成立爱国抗战组织,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不少华侨青年回国返乡奋勇杀敌,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募捐款物支援琼崖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琼侨和港澳同胞广泛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29日,香港琼崖商会、宋子文、陈策、王毅、杨永仁、云震中、王谟仁、周文治、周成梅等琼籍人士,发起组织海外琼侨联合总会,并发函南洋各属商团代表来港开会。1939年1月20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暹罗、越南等地40个琼侨团体代表66人云集香港,自22日至28日,举行琼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选举宋庆龄、宋子文、陈策为名誉会长,符致蓬、郭巨川等41人为执行委员,周文治(香港)、王谟仁、何敦锦(槟城)、符致蓬(星洲)、朱全儒林(雪兰莪)》、林照英(柔城)、张星垣(马六甲)、黄有鸾、冯尔和、王坚白(暹罗)、陶笏庭(安南)等11人为常务委员,郭巨川为经济部主任,王兆松为救济部主任,郑心融为文化部主任。会后,南洋琼侨和港澳琼胞通过各种渠道募捐了大批金钱、物资和药品,支援琼崖抗日斗争。香港同胞捐资约为港币20万元,新加坡华侨捐资约为叻币30万元,越南华侨捐越币10万元,泰国华侨也捐了一笔巨款,其中侨领郭新一次捐叻币1万元,王兆松捐1万元,符致蓬捐8千元。此外,还捐献和购买了衣服、布匹、棉被、毛巾、雨衣、胶鞋、药品、医疗器械等数万件物资,支援琼崖抗日队伍和救济琼崖难胞。
  (二)组织服务团回琼参加抗日
  1938年至1939年,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在南洋各地和香港,组织了由24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的回乡服务团,分几批偷渡到海南岛。琼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由香港、星洲、越南三个组成总团,由符克任团长兼在琼办事处主任,陈琴、梁文墀为副团长。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宣传股、组训股、医务股。总团下有三四十人组成的歌剧队,还有十人、八人组成的医疗队。服务团分头到文昌、琼山、定安、琼东、万宁、儋县、澄迈等县村寨,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救乡的道理,为抗日军民做救护治疗和给农民群众送医送药。自1942年春节后,在中共琼崖特委的关怀和帮助下,一部分服务团同志加入了冯白驹领导的琼崖自卫独立总队,一部分人参加各县抗日民主政权工作继续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其中有100多名回乡服务团的同志光荣牺牲。
  (三)组织大批琼侨机工回国参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及陆上交通要道先后被日军占领和封锁,对外交通只剩下新疆和西南路线,由我国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辟通车。当时因广州失守,积存在香港和在东南亚购买的大量军用物质,急待经仰光由滇缅公路运送回国,以供抗战需要。这条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公路,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西南运输处在国内只招收了1000多名机工,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主持这项工作的琼籍人宋子良便向海外求援。南洋华侨筹赈总会便发布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号召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爱国机工志愿回国服务。据统计,1939年应征回国的华侨机工有3200多人,其中琼侨机工有800多人,占4之一。新加坡英国慕娘汽车公司机械工程师、琼侨王文松等,带领207名机工应征回国,马来西亚琼侨罗杰只有22岁,带领第9批机工包括他叔父、堂兄等70多人回国,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日夜奋战在滇缅公路上。在这条滇缅公路运输线上,有200多名琼侨年青机工英勇捐躯,为祖国抗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死难名单中就有上述的王文松工程师,还有上海暨南大学毕业,时任马来亚明士用乃埠华侨学校20多岁的教师符气簪。
  三、给家乡捐资兴学办公益事业
  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历来热爱家乡,热心家乡的文教医疗及路桥等公益事业建设。他们无私奉献,造福桑梓,慷概捐资,在侨乡兴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海南的文化进步及社会文明起了重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
  在海南文昌、琼海、琼山、万宁等广大侨乡,海外琼人捐资兴建的中小学校、医院和其他公益项目到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末至1950年,全岛华侨捐办各项公益事业金额约200万银元。解放前文昌县有中小学校3917间,其中华侨捐资办学者有3180间,占学校总数的80%。琼海县民国10年至38年(1921—1949年),华侨捐资兴办的中小学176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49.85%。现在大家熟知的海南中学,是20世纪20年代华侨捐资创办的,校名称私立琼海中学,1953年始改为现名。位于海口的海南医院,也是1926年由广大琼籍华侨、港澳同胞和海口商界捐资创办的。文昌中学、罗峰中学都是华侨和港澳同胞于清末捐资始建的学校。海南华侨中学以及文昌、琼山、琼海、万宁四市华侨中学,都是在各时期由华侨捐资和国家投资兴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即使是现在的海南最高学府—海南大学,自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以来,也不断得到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大力资助,才使学校建设日益完善。其中捐资在100万人民币以上者,有香港企业家吴多泰、黄坚、周成泰和泰国企业家郑有英等。据《海南百科全书》载,自1978—1996年,琼属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办公益事业的款物折合3.3亿元。其中以周雨亭、郭巨川、郭新、冯尔和、冯所瑛、张光嶷、吴多泰、周成泰、黄坚、欧宗清、郑有英、陈修炳、关金生、陈学忠、梁振发等捐助较大,贡献尤多。而据冯子平的调查,从海南建省的1988年至2000年,祖籍海南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赠海南省公益事业的款达3.9944亿元,其中文化教育约占45%,医疗卫生占40%,公共福利占8%,工农业占5%,其他占2%,文教卫生两项共3.3952亿元。
  四、投资支持家乡经济建设
  琼属华侨华人是海南实业开发的开创者。海南第一个橡胶种植园是琼海华侨何麟书设资创办的;海南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是琼海华侨何启达创办的。从20世纪初到1950年,华侨投资海南办实业的总数达1800多户,总金额近3000万银元,占这一时期广东省华侨投资的第4位。投资项目涉及热带作物、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等,为海南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初步基础。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琼属华侨华人投资开发海南的热情更加高涨,如吴多祯、许书标、欧宗清、陈群川、邢福鑫、祝清坤等先后在琼投资办实业。1988—1996年,华侨华人在琼投资办企业达6736家,合同投资金额达96.6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36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的经济开发建设,成为海南开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琼属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投资在海南创办的企业不胜枚举。
  第七节 世界各国海南人的联系和交流
  海南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他们不是各自孤独地做工和生活,而是参加侨居地一些血缘、地缘、业缘社会团体,互相联系和交流,联络乡谊,团结互助,共谋生存和发展。海外海南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其发展先后经过5种形式和5个阶段。
  一、创建神庙,作为最初联系纽带
  历来在海南各地,几乎村村都有神庙,有些大村,甚至一村有数庙。各庙供奉的神像各不相同。海南人漂洋过海到外国定居谋生,最早创建的联络机构,就是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在侨居地建造庙宇,逢年过节在异国他乡聚众乡亲拜神,祈求公祖婆祖保祐,人畜平安,事业兴旺,财源广进,平时则以神庙作为活动、联络和交流情况的场所。
  琼侨在侨居地创建最早的神庙有:泰国京都三清水尾圣娘庙(始建于公元1841年);新加坡小坡马拉峇街6号琼人宫馆内的天后宫,1857年11月24日韩亚二(旺彝)、王志德等旅新海南人首建;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初贝岛上的“海南公所”,始建于公元1867年,公所内祀有关帝公和水尾圣娘等神像;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丹戎宾诺亚港市的昭应祠,重建于1888年;马来西亚登加楼水尾圣娘庙,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就存在,1896年重建。
  实际上,侨居各国各地的大大小小海南社团,几乎都设有天后神庙,并往往是会馆机构和神庙并存。在天后宫内供奉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冼太夫人、观音、关帝、华光大帝、108兄弟公等神像或神位。海南人在海外还供奉并祭祀冼夫人和妈祖(天后),说明她们对海南人影响之深。至于108兄弟公,海南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载人去蕃的木帆船在海上遇上大风浪,船上108位青壮年男子全部遇难。新编《琼山县志》大事记第14页称:光绪十六年(1890年)10月20日,东营沙上村50只大型风帆拖网渔船在陵水渔场遭台风击沉,死亡108人。实际上,“108兄弟”,是19,世纪50年代初到越南做生意的海南商人,当他们乘船满载货物返回海南的途中,在越南南方港口城市顺化海域,遭到贪婪的越南海岸巡罗兵谋杀,货物全被劫持,他们的尸体被抛入大海。越南西贡海南会馆主席还保存有108位兄弟公遭残杀案的详情细节文稿。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海南文昌县的铺前、清澜等港口,已建有纪念108兄弟公的神庙,借以保护航海者的安全。所以在东南亚各地港口的海南神庙中,大多也祀有108兄弟公神牌。
  侨居海外的海南人,对神庙非常崇仰膜拜,每年都有多次大型祭祀纪念活动。例如泰国京都三清水尾圣娘庙,每年演三次海南戏,正月14、15、16日,演3夜水尾圣娘开灯戏;阴历10月15日,是水尾圣娘生日,从9月末就开演15夜木偶戏;海南戏则要一连演65夜。通过神庙一系列祭祀、纪念活动,各乡亲之间互相交往,加强了联系,加深了情谊。
  二、建立宗祠,联系同姓宗亲
  中国的农村大多是一村由一二个姓或数个姓的人聚居,同姓同族的村民都以血缘为纽带起立宗祠,按照祖传家训族规规范族众的行为。海南不少同姓人,本来就是同一个迁琼先祖的后裔。迁居东南亚的海南人,都在侨居国、侨居地普遍建立起各姓氏宗祠,除了祭拜祖宗外,还可以宗祠为纽带,加强同姓同族人之间的联系,开展互助互济活动。在泰国曼谷,就有韩、云、冯、符、陈、林、吴、邢、梁、张、王、郭、何等13个姓氏琼侨宗祠。新加坡海南人血缘姓的宗亲会共有24个单位,其中有17个单位冠以“琼崖”或“琼侨”二字,有7个是韩、符、云、龙、詹、卢、庄氏宗亲会。马来西亚海南宗亲会,共有符、林、陈、周4姓9个单位。每个宗祠或宗亲会的会员人数,多的有三几百人,最少也有几十名。各宗祠和宗亲会的宗旨,都是为了联络宗亲感情,追祀开姓始祖和迁琼先祖,开展互相扶助,共谋宗族福利。一般各姓宗祠每年春秋两祭,同姓宗亲都携儿带女,到祖祠参加隆重的祭典聚会,群拜祖宗后还要开展联欢活动和会餐。此外,各宗祠和宗亲会还设立福利金、互助金和助学金、奖学金,资助贫苦的宗亲,帮助家庭困难的宗亲解决子女入学的费用,奖励学习好的会员子女,努力向上。
  三、建立工商行会,促进会员间团结和行业发展
  海外琼人行会,如商会、公会等等,是业缘性质的社团组织。1917年,由香港琼人富豪周雨亭、郑文波发起组建的香港琼崖商会(1954年改名为香港海南商会),是历史最悠久、会员众多、跨地区最广的业缘组织。首任会长周雨亭。刚成立时,不仅在香港经营工商业的海南人踊跃入会,在东南亚和远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的琼侨也报名参加。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琼崖商会组织人力、财务、物力支援祖国抗战救亡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商会被迫解散。1945年9月,由周文治(周雨亭之子)和黄坚等人复会。现任会长潘正洲,有600多商号和个人会员。
  泰国海南商会,是泰国琼属工商人士的业缘性社团组织。由泰国12个姓氏宗祠负责人王统宇、云大珍、冯裕德、符楣双、林尤仁、吴乾煌、邢贻正、何启廉、陈秋财、张业淳、韩俊元、梁安荣等发起,于1990年3月26日成立。成立时有会员136名,汇集了泰国琼属工商企业界英才。商会的宗旨是:促进工商发展,协助会员解决困难,维护会员的共同利益,促进会员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不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调解纠纷,对会员提供一定福利等。第1—6届泰国海南商会理事长分别为郑有华、郑有英、欧宗清、陈修炳、冯裕德。
  在新加坡,海南人的业缘团体有3个单位,即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琼侨汇兑公会和琼南客栈行,其中最著名的是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20世纪初,新加坡的咖啡店几乎都是海南人开设的,1934年,经营咖啡店的琼侨商人正式成立琼侨咖啡公会。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建人经营的咖啡店后来居上。据1949年底统计,福建人开的咖啡店有664家,而海南人开的咖啡店只有460家。1962年,琼侨咖啡公会易名为“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把经营食店、餐馆、酒吧、饭店、大酒店的海南商人也吸收到该商会来,力量大大增强。现在公会会员约有300多个,是新加坡华人商业总机构的中华总商会的商团会员之一。
  四、地缘性会馆密布世界各地
  琼侨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创立的地缘性社团组织,如会馆、公所、同乡会等甚多,特别是琼侨人数最多、创立琼侨社团最早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既有全国性的海南会馆,各府(州、埠)、县、市又有分会馆。琼侨在泰国的地缘性组织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早期来泰国谋生的云策臣、陈元国、韩连翼、杨日茂、吴安修等先贤,串连志同道合的同乡成立了琼州公所。光绪戊戌年间,林格兰、冯裕源等先贤又成立琼岛会所,支持辛亥革命。二战后旅泰琼属青年还发起组织“工商联合会”。1946年2月17日,由琼州公所、琼岛会所和工商联合会联合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成立泰国海南会馆,云竹亭当选为理事长。泰国海南会馆的会员分布全国,会员最少时有1600多人,最多时有2700多人。2001年11月下旬,在泰国召开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时,泰国海南会馆属下共有105个乡团、宗亲会、圣庙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琼侨在马来西亚的地缘性社团组织历史悠久,会员人数极多。早在清朝末期,全马各地便先后组织起地缘性海南会馆。1933年,由郭巨川、郭新、王谟仁、王兆松等发起成立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创立时,会址设在新加坡,现会址设在吉隆坡富都律中旅大厦。现联合会下有71个属会,其中有69个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单位,会员人数达3万名。现任海南联会总会长为张裕民先生。2001年11月下旬在泰国举行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时,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组织了13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大会。
  新加坡海南会馆,是一个有1百多年历史的地缘社团组织,其前身是1854年成立的“琼人宫馆”。1880年筹建新的琼州会馆,1994年9月16日,琼州会馆改称“海南会馆”。新加坡海南会馆现有团体会员60多个,个人会员4000多人。历任会长(主席)为王绍经、符气浩、郭新、符致蓬、王先德、赵锡盛等,现任会长李亚丰。1989年10月,新加坡海南会馆发起并主办了第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为加强世界各地海南乡亲、乡团的联系、合作与团结,做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贡献。
  越南胡志明市(原西贡)琼府会馆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创建。会馆宗旨是:联络乡情,敦睦乡谊。胡志明市琼府会馆现届理事会为37届,现届主席陈文健。现越南还有会安海南会馆,会址在广义省会安市,会长潘先铅。
  柬埔寨海南同乡会,1992年8月成立,会址在金边市,首任会长符树禄,现任会长邢诒宝。2001年11月下旬,该会组织近50名代表到曼谷参加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同我们海南省迁琼先民研究会的代表同住一间酒店。
  印度尼西亚现在有2个琼侨地缘性社团组织:一是棉兰海南会馆,会长符气荣;二是雅加达海南联谊会,主席刘家衔。
  文莱是个面积只有575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万的小国家,但在文莱,华人却占总人口的15.3%,有47000多人。文莱马来奕海南公会,是文莱琼属地缘性社会团体。前身为琼侨公所、琼侨公会。1939年由符国益、黄进卿等16人筹建,1940年获准注册成立。首任主席黄进卿,现任主席韩勉元。2001年11月下旬,该会组织30多名代表到泰国参加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文莱还有斯市海南会馆,主席为陈良俊。
  缅甸琼州会馆,现任会长卢业进。2001年11月下旬也派代表团到泰国参加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在澳大利亚,有2个州设立海南同乡会:一是新南威尔士州海南同乡会,1957年9月1日由林业、符树培、王大师、李多蛟等人发起成立。会址在悉尼市,前身是澳州琼侨同乡会,1994年改为现名。首任会长符树培,现任会长吴昌茂。现有会员800多人。二是维多利亚州海南同乡会,1987年12月成立。首任会长邢诒雄,继任会长陈文山,1996年时有会员320多人。
  在美国,有5个琼属地缘性社团组织。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1982年1月31日成立,原称海南同乡会,1995年改为现名。会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耶鲁街。首任会长韩国平,现任会长王缵利,1996年时有会员3200人。美国南加州琼府会馆,原称美国加州自由海南华裔联谊会。1989年5月14日成立,1996年改现名。会址洛杉矶市。首任会长叶保廉,现任会长韩国平。1996年有会员70多人。美国北加州海南同乡会,1983年成立,会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三藩市(旧金山),1996年有会员300多人。首任会长冯维仁,现任会长陈文岳。美国纽约海南同乡会,1939年创立,曾一度停止活动,1982年复会。会址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斯金摩思街86号。首任会长韩晟元,现任会长潘先发。1996年有会员150人。美国德州海南同乡会,1983年初成立,会址在德州休斯敦市,1996年改现名。首任会长李伯伦,现任会长吴利华,1996年有会员300人。
  加拿大有2个琼属地缘性社团组织。加拿大安大略省海南同乡会,1989年3月1日成立,会址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会长罗绪强,1996年有会员300人。另一个社团是加拿大温哥华海南同乡会,会长施文思。2001年11月,施文思曾率团到曼谷参加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法国海南同乡会,1982年成立,会址在法国巴黎,首任会长史振茂,现任会长谢盛耀。
  德国海南同乡会,现任会长骆英。
  此外,在香港有旅港海南同乡会,1968年成立,首任会长吴多泰,现任会长陈世英。现有会员400多人。澳门海南同乡总会,1994年成立,创会会长陈心雄,现任会长陈直群。在台湾有台北海南同乡会,会址在台北市爱国东路,现任会长林诗燕。
  在日本、新西兰、英国、丹麦、荷兰、瑞士、挪威、巴西、巴拿马、洪都拉斯、苏里南、阿根廷筹国家也有海南同乡会社团组织。总之,不论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要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地缘性的海南人社团组织。
  五、世界海南乡团联系交流的制度化
  海外琼侨社团组织从19世纪中期创立神庙开始,到逐渐设立血缘性组织各姓宗祠、宗亲会,业缘性组织商会,地缘性组织同乡会、会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1989年,出现了全世界海南乡团的国际性联谊组织——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其宗旨是促进与加强世界各地海南乡团的联系及友好合作,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促进文化、体育、学术交流作贡献;集中海南乡团与乡亲的力量,集资从事经济活动,以提高海南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大会2年召开一次。历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概况如下:
  第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由新加坡海南会馆主办,于1989年在新加坡举行,有6个国家和地区104个乡团、400多位代表出席;
  第二届由泰国海南会馆主办,于1991年10月在曼谷举行,有15个国家和地区99个乡团、近1000名代表参加;
  第三届由海南省海外交流协会和海南海外联谊会主办,于1993年11月在海口举行,有来自亚、欧、美、澳四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个乡团、1766名代表出席;
  第四届由香港海南商会主办,于1995年12月在香港举行,有250多个海南乡团、24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代表团、1200名代表出席;
  第五届由澳门海南同乡总会主办,于1997年10月23日至24在澳门举行,有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288个社团、43个代表团共1400多名代表出席;
  第六届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主办,于1999年11月19日至20日在马来西亚的云顶举行,有来自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的乡团代表和嘉宾出席;
  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由泰国海南会馆主办,2001年11月23日至24日于曼谷挽那眉特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有来自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海南乡团的30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本人和海南省迁琼先民研究会的其他18名同仁也出席了这次大会。本人一生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节万百人大游行,和观看国庆之夜群众文艺晚会及燃放烟花焰火活动,参加过不少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全省性代表大会,也组织和参加过无数次本市县大型代表会议和文艺会演活动等等,但没有一次比得上这次在泰国参加的大会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这次大会虽然是海南人的民间会议,但它必竞是一次大型的国际性会议,同时又是由民间社团组织主办召开的,而会议的筹备、组织管理得那么完善,效果那么好,与会者又那么满意,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见承办和组织这次大会的泰国海南会馆的各位领导人是费了不少心血的,亦可见这些在工商界奋斗多年的企业家们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管理才能、组织领导能力和指挥作战能力,亦可看出泰国琼属大大小小的社团是团结的,泰国的海南人是有志气、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一切事情的。
  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只是世界海南人民间的会议,可是泰国政府对这次大会极重视,泰国的旅游、海关等部门为赴会的各国各地区海南乡亲给予了各种方便,泰国王室枢密院大臣炳·廷素拉暖上将光临主持联谊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泰国国会主席乌泰·屏知春也出席了大会,并在致辞中说:“我也是海南人的后裔,在泰国政府中身居要职,我不仅要为泰国海南乡亲谋利益,更要为泰国人民谋利益。这次大会能在泰国召开,说明了泰国海南人的凝聚力。这也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我在这里欢迎世界各国的海南乡亲到泰国来,如有可能,我真诚的希望这样的会议能多在泰国举行。”大会主席、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欧宗清博士、中国驻泰国大使晏廷爱、海南省政府代表团团长王守初、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筹也到会对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隆重举行表示祝贺。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迈入全球化的新世纪,海南人的机遇和挑战。各代表团的负责人: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李亚丰,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欧宗清,海南省海外交流协会第一副会长陈辞,香港海南商会会长潘正洲,澳门海南同乡会总会会长陈直群,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会长张裕民,文莱斯市海南会馆主席陈良俊,台北海南同乡会会长林诗燕,澳大利亚新州海南同乡会会长吴昌茂,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会长王缵利,印尼雅加达海南联谊会主席刘家衔,加拿大温哥华海南同乡会会长施文思,越南胡志明市海南会馆副主席陈健智等人,围绕大会主题先后在会上发言。大会上的致辞和发言,泰国人和泰国海南人讲的是泰语,翻译成中国普通话,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大多是用普通话发言,再翻译成泰语,只有二、三位代表团团长用海南话发言,与会者听到乡音,感到非常亲切,因此拚命地鼓掌。
  为了增进了解和团结、合作,大会在眉特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全球化经济时代形势下,世界海南乡团的地位”专题讨论会。讨论分为企业组、妇女组、青年组三个会场。本人走马观花式地巡视了三个组。在企业组会场,主持人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很快,经济信息是全球化、电脑网络化,要求企业组的发言,要围绕海南人的企业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电脑网络化来发言。有个琼籍泰国木材企业经理介绍了他的木材工厂的规模和主要产品,主持人问他,你的企业上网了没有?他回答说没有。主持人便说:请你停止发言,让那些经营管理电脑化、网络化的企业家先发言。可见目前世界上对企业现代管理要求极高。在青年组,发言者都是用英语发言,因为在东南亚和欧、美、澳各国,海南人后裔中的青年大多数都受过高筹教育,英语水平很高,这是国内青年学生远远比不上的。我们先民研究会有二、三位青年会员到青年组会场旁听,光用英语发言这一条,就使很多人插不上嘴。但这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对我们海南年青一代的要求呀!
  为期两天的会议,使曼谷眉特国际会议中心成了海南人的世界,成了海内外海南乡亲叙乡情,共谋发展进步大计的欢乐海洋。各国各地区乡团代表中,有不少人都是参加多次历届大会的老乡亲、老朋友,如今又喜相逢、喜相聚,心里感到格外高兴,人人脸上都布满过年过节般的笑容。我们先民研究会的的绝大多数代表,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参加规模这么大的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心情自然非常激动和惊喜,我们也抓紧一切机会,想多交结一些海南侨领和乡亲。在住地,我们主动找同住一酒店的其他代表团乡亲拉家常,交流情况,在从住地到会场的往返汽车上(单程半小时左右),我们个个都同邻座的乡亲亲切交谈。在大会场,也是如此。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程序和会风,与我们国内的政治性会议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国内的会都是非常严肃的,会议正在进行中与会者除了大小便之外,不能随便进出走动,甚至有些会议期间禁止会客;而乡团联谊大会氛围却十分轻松、愉快、融洽、祥和,会场纪律是靠自觉和比较松散的。因为在会议中心内还有泰国海南商会企业产品展及其他展销活动,所以各代表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可在会场听大会发言,亦可到会场外参观各种展览,或找别的代表团成员交谈。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海南乡亲,一听说我们是从家乡海南来的,所以很多人对我们都倍加亲切,问这问那。我们带到泰国参加会议的礼物,是我们编印的海南省迁琼先民研究会第一、二期《会讯》,和20多万字的《海南先民研究》第一辑,极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很快就被索取一空。
  这次大会开得好,令与会者皆满意的曼谷眉特国际会议中心设施非常完善,场地非常宽敞,使得会议、用餐、布展、分组研讨和文娱活动,都集中在会议中心进行。一边是容纳3000多人开会的大会议厅,另一边是4000人左右用餐的大宴会厅。每天晚上,代表们都可以一边享用丰盛的酒宴,一边欣赏优美的泰国民间歌舞和中国(海南)歌舞,海南大学文工团应邀参加了大会文艺演出。我们海南的绝大多数代表,,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在之么宽敞的会议中心开会,从早到晚都在一个地方开会、用餐和活动,中午不回住地休息。这与我们国内和海南开会是到会场,讨论和用餐是分别在各代表团住地分散进行,是大有区别的。更令我们赞叹的是,在泰国举行这么大型的世界民间会议,安全保卫工作都做得极好,没听说过出现什么问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凡出席会议的代表和贵宾都是挂着特制的胸牌,经安全门检查进入会场的。第一天下午大会发言时,在距离我们海南代表团不远的右边座位上,几名大会保安便衣人员忽然架着2个冒牌“代表”一声不响地走向场外,使我们对大会的保安工作不得不佩服。有的代表说,这冒牌货可能认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海南人,身上一定带着不少外币,他想混进会场混水摸鱼,但却逃不脱当地警方锐利的眼光。有的代表则说,我们海南人在泰国有120多万人,干什么的都有,在警界也有不少当官的,世界各地海南乡亲来泰国开会,东道主不会让乡亲们出事。加上当时是泰国旅游的黄金季节,泰国警方一定全力配合大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我们先后在泰国参加会议和旅游6天,觉得泰国是文明礼貌之邦,泰国的社会治安是很好的,泰国人对中国人、海南人是非常友好的。
  这次大会是世界海南乡团携手跨入新世纪的首次盛会,也是一次成功团结的盛会。大会高度评价了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作用。认为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创立12年来,为世界海南乡亲、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联谊的极佳场所,增进了世界各地海南乡团的联系与交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也促进了彼此间文化、学术、经贸等活动的交流。大会认为,有必要充分探讨联谊大会新的运行机制,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求实,丰富并赋予联谊大会新的内涵,以使大会保持活力,与时俱进,更适合新世纪发展的要求。为此,各国代表团对今后如何做好会馆及世界海南乡团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有的代表在发言中说,当今我们正处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社会网络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因此建议每个社团都应尽快地应用身边的高新科技,逐渐使社团工作电脑自动化、网络互联网,以使我们的管理与联络更加科学、准确、快捷;有的代表则强调世界海南人在全球化新世纪到来之时,学好中华文化及语言的重要性,不少海外海南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中文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传播给新一代,为在新世纪中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捕捉到良好的商机;有的代表团建议各会馆要注意在青少年学生中培植乡根情怀,引导他们关注乡团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乡团的活动,增加会馆的活动力,更好地服务族群,服务社会;大会妇女组的代表提出,要引导世界各地海南妇女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和会馆活动,并建议在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中增设专门的“妇女机构”,以发挥妇女在世界海南人联谊中的作用。
  大会对主办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泰国海南会馆,以及为大会做出贡献的各泰国海南社团、乡贤深表谢意。大会确定,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于2003年在中国海南省举行;由海南省乡团负责主办。世界各地的海南乡亲,都期盼着两年后在故乡海南再聚会。本人坚信,2003年在海南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规模将更大,世界各国各地区海南乡团参加大会的代表将会更多,乡情味道将更浓,取得的成果将更辉煌。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