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13
颗粒名称: 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
页码: 292-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商业活动也更加繁荣。全省农村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现在,全省农村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和饮用卫生水,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舒适和便利。
关键词: 海南 城乡面貌 变化

内容

半个世纪来,海南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变是极难用语言来简单描述的,只能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有形东西作对比说明。以建筑物来说,解放前全岛最高的楼房是海口市得胜沙路的五层楼,它既是海口的代表,也是海南的代表。1956年,笔者在读初中时参加国庆大游行,队伍从得胜沙路走过时,大家都昂首看着悬挂在五层楼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无不为五层楼的高大宏伟而赞叹。而现在全岛从城市到乡村,高楼大厦林立,在省会海口二三十层高的大厦鳞次栉比,星级的旅游酒店到处都有,在全省城乡十层、八层的私人住宅楼到处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全省任何县、市府所在城镇的建设规模,都比解放前海口市的规模大,面貌都比解放前的海口美,工商各行经营活动都比解放前的海口兴旺发达,甚至现在有不少农村墟镇的建设规模、街容店貌和商贸经营状况,都大大超过解放前的海口市。
  全省农村面貌也变生了巨变。以笔者的故乡——琼山县(1993年撤县设市)永兴镇来说,地处琼北羊山地区复地,自古以来是闻名岛内外的水果之乡,历来是华南荔枝、龙眼、柑桔、石榴、黄皮、杨桃、菠萝蜜、木瓜、香蕉等水果的主要产地,距离海口、府城只有十几、二十公里路。但解放前乃至20世纪50年代,这里农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吃的是蕃薯、木薯、小米稀饭;常年人畜饮用水多是置屋檐下大水缸聚积的雨水,或是要到二三里路外的深井去挑水;家家户户都是用海棠油、豆油、煤油点灯照明;出门走的是崎岖不平的石头山路;乡民和城里的小商贩,要贩运各种时新水果、木柴、木炭及其他山货到海口、府城去卖,几乎全靠人工肩挑,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时间。笔者在府城读中学6年,往返都是开动自己的“11号车”(步行),从未坐过汽车或骑过自行车。可见农民生活之艰难。不想可知,远离海口、府城的大部分地区农民,衣、食、住、行会更加困难。现在全省农村已旧貌换新颜。广大农村到处都有新建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小楼房,甚至世居山区茅舍的黎、苗农民,都搬进了由政府资助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新瓦房。全省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和饮用卫生水。以笔者故乡永兴镇为例,现在有宽广的柏油路、水泥公路与全省各市县及本市各乡镇相通,镇内各自然村有平坦的公路相连,村间道路比解放初期通往海口、府城的海榆中线公路还要好得多;从60年代起,村村都用上了南丰水电站的电;有了电之后,各村都打井建水塔,家家户户人畜都饮用抽自地下岩层深处的真正“矿泉水”。60年代至70年代,永兴镇是家家户户有单车,现在全镇2万人口有各种动机车辆近千台,农民过的是城市近郊型的生活,在绿色卫生食品消费方面还让城市人羡慕。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