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解放后海南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1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解放后海南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变
分类号: F127.66
页数: 18
页码: 289-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海南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变的情况。其中包括提高了海南的地位和知名度、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海南国民经济飞跃发展、教科文卫体育事业空前发展、缩短了海南与全国及世界距离等。
关键词: 海南 经济 社会 变化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从大陆迁入海南的人数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多,对海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促进作用。海南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体海南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其中也有解放以来各时期迁入海南的各界人士的一份功劳。半个世纪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确是太大了,本节仅略述如下几点:
  一、提高了海南的地位和知名度
  海南在历史上曾是历代王朝贬谪罪臣的地方,解放30多年后仍一直是广东省沉重落后的包袱。国家决定海南设省办经济特区,改变了海南的体制结构,提高了海南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国际上的知名度,是海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是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海南能实现建省,能有今天的发展进步,的确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百年的舆论,经过几个时代先辈们的努力争取,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吸取若干经验教训才实现的。
  由于海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早在清朝末年,海南有识之士潘存就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呈交《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曾亲临海南视察,并同广西实力派人物岑春煊提议将海南岛改设行省。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多次建议将海南另立一省,并定名为“广南省”。后来海南籍国民党政界要人陈策等曾多次吁请国民政府改海南为省;1949年春,国民党中央通过海南改省案,不久在海口成立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先后委任李汉魂、陈济棠为海南特别行政区公署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海南建省筹备工作,因国民党兵败逃台而未建成。
  海南解放不久,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冯白驹代表海南人民提出海南建省的建议,但这竟成为海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主要“罪状”之一,上级错误地处理了冯白驹为首的一大批所谓犯地方主义错误的海南老干部(县团级以上干部100多人)。这是对主张海南建省历史无知的突出表现。加上后来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需要,长期把海南作为国防前哨,每年都按计划上调海南特有的天然橡胶、优质木材、石碌铁砂和廉价食盐等资源,极少搞经济建设项目,对海南各方面都极少投资,使海南长期成为广东省各方面都落后的包袱。
  建国30多年之后,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这才从体制上解决了海南的地位和发展前途问题。海南建省后,海南的行政建制由地区一级升格为省级,权力大大加强了,不仅可以单独组团参加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其他全国性会议,直接反映海南人民的建议和要求,海南省的各部门还可以直接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打交道、办事,海南省人大和政府还有权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法令,制定和施行适合本省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等。从此,海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可以自行制订和执行,国家可以直接向海南投资和拨款,海南各市县有关单位,可以按照经济特区的有关政策规定,自主灵活地搞好外引内联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当地的建设步伐。从此,全世界五大洲各国、各地区和全国各地来海南参观、访问、考察和洽谈投资设厂办项目的人越来越多,海南省各单位、各市县也纷纷派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吸引海内外客商来海南投资,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来过海南省视察和指导工作。21世纪初的2001年,亚洲各国确定位于海南省琼海市的博鳌亚洲论坛作为永久性的会址。每届年会亚洲及世界政要、学者、企业家都聚集于此进行对话,这对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许多机遇。
  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半个世纪来,海南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变是极难用语言来简单描述的,只能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有形东西作对比说明。以建筑物来说,解放前全岛最高的楼房是海口市得胜沙路的五层楼,它既是海口的代表,也是海南的代表。1956年,笔者在读初中时参加国庆大游行,队伍从得胜沙路走过时,大家都昂首看着悬挂在五层楼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无不为五层楼的高大宏伟而赞叹。而现在全岛从城市到乡村,高楼大厦林立,在省会海口二三十层高的大厦鳞次栉比,星级的旅游酒店到处都有,在全省城乡十层、八层的私人住宅楼到处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全省任何县、市府所在城镇的建设规模,都比解放前海口市的规模大,面貌都比解放前的海口美,工商各行经营活动都比解放前的海口兴旺发达,甚至现在有不少农村墟镇的建设规模、街容店貌和商贸经营状况,都大大超过解放前的海口市。
  全省农村面貌也变生了巨变。以笔者的故乡——琼山县(1993年撤县设市)永兴镇来说,地处琼北羊山地区复地,自古以来是闻名岛内外的水果之乡,历来是华南荔枝、龙眼、柑桔、石榴、黄皮、杨桃、菠萝蜜、木瓜、香蕉等水果的主要产地,距离海口、府城只有十几、二十公里路。但解放前乃至20世纪50年代,这里农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吃的是蕃薯、木薯、小米稀饭;常年人畜饮用水多是置屋檐下大水缸聚积的雨水,或是要到二三里路外的深井去挑水;家家户户都是用海棠油、豆油、煤油点灯照明;出门走的是崎岖不平的石头山路;乡民和城里的小商贩,要贩运各种时新水果、木柴、木炭及其他山货到海口、府城去卖,几乎全靠人工肩挑,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时间。笔者在府城读中学6年,往返都是开动自己的“11号车”(步行),从未坐过汽车或骑过自行车。可见农民生活之艰难。不想可知,远离海口、府城的大部分地区农民,衣、食、住、行会更加困难。现在全省农村已旧貌换新颜。广大农村到处都有新建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小楼房,甚至世居山区茅舍的黎、苗农民,都搬进了由政府资助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新瓦房。全省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和饮用卫生水。以笔者故乡永兴镇为例,现在有宽广的柏油路、水泥公路与全省各市县及本市各乡镇相通,镇内各自然村有平坦的公路相连,村间道路比解放初期通往海口、府城的海榆中线公路还要好得多;从60年代起,村村都用上了南丰水电站的电;有了电之后,各村都打井建水塔,家家户户人畜都饮用抽自地下岩层深处的真正“矿泉水”。60年代至70年代,永兴镇是家家户户有单车,现在全镇2万人口有各种动机车辆近千台,农民过的是城市近郊型的生活,在绿色卫生食品消费方面还让城市人羡慕。
  三、海南国民经济飞跃发展
  1950年海南解放时全区经济的基本状况是:从国民党溃败中接收了32个破烂工厂,绝大部分不能恢复生产。全区公路通车里程仅1000余公里,且道路破坏严重,交通阻塞,汽车破烂并且数量极少。农业种植面积小,耕作技术落后,单产总产低,水稻亩产只有70公斤左右。全区广大城乡没有电力照明。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工业总产值(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为4177万元,粮食总产量为10亿零6百余万斤,橡胶597吨,水产品432870市担,货物运输量为12.15万吨,出口总额为40万美元。
  海南解放50年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8.48亿元,工业实现利润3亿元,粮食基本自给,年产干胶2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3.1万吨,渔业产值68.6亿元,全省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地方财政收入44.8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58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1平方米,全省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海南解放以来电力的迅速发展是人们感受最深的,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都是公认的。海南火力发电始于1914年8月,最早一家电厂是由私人在海口创办的琼郡启明电灯公司,装机容量从15千瓦增加到300千瓦。之后,琼山、文昌、琼海、三亚等地先后办起小型柴油发电厂。到1950年5月海南解放时,因受战争破坏,海南火电装机容量仅有1270千瓦。海南的水电开发利用则始于1943年,当年在昌化江中游河段建成第一座小型引水式水力发电站——东方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600千瓦。直到海南解放,水电开发利用处于停滞状态。1965年海南开始建设南丰水电站,1970年有2台共2万千瓦机组发电。1976年又开始建设牛路岭水电站,1982年有4台共8万千瓦发电。在60年代,曾先后建起叉河、潭口、河北(三亚)、铁矿22列列车电站和南海水产公司、莺歌海盐场等一批小型燃煤燃油火电厂,但1970年以后,由于小水电价廉,价贵的小火电逐渐被取代。80年代末建省前后,因天旱少雨,水力发电量减少,全岛电力供应不足,海口和府城地区经常停电,各宾馆、酒店、商店和娱乐场所都要自备小型发电机,一停电,街道两旁各家店铺的大大小小发电机一起轰鸣,吵杂得很。有的工厂要轮流停电停工,农村的农业用电和照明更是没有保证。为缓解缺电状况,三亚、叉河、石碌铁矿等大建列车电站,在马村、海口等地又兴建一批燃煤燃油火电厂。1990年以后,又在南山、洋浦、清澜等地建设大小型燃油燃气火电厂。至1995年底,全省火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66.95%,年发电量20.43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总量的64.08%,1990年又动工兴建大广坝水电厂,1993年3月建成,安装4台共24万千瓦机组发电,使海南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0.73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占合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3.41%,是海南解放时的91倍,年发电量11.45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35.92%。目前全省火电和水电的装机容量共148.8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1.88亿千瓦·时,全省的电力供应早就自给有余,从过去要求用户节约用电到鼓励用户多用电。现在海口、府城不少街道地段和街心、街旁小公园,通宵达旦开着彩灯美化夜景,已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正常事情。
  海南许多新兴工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不少税收、财政收入,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1)制糖工业。解放前海南农村到处都有土法制糖,只能制造赤糖。至1996年,全岛有大糖厂32家,日榨甘蔗能力3.86万顿,其中1992年是历史上最高产糖年,达40.15万吨,制糖工业除生产白砂糖外,还生产酒精、二氧化碳、饲料酵母、混合肥等副产品。白砂糖和酒精满足海南岛需要外,还大量销往大陆各省和出口。1995年全省各家糖厂共有员工21.62万人,销售收入5.7亿元,实现利税774万元。制糖工业的兴衰还关系到海南农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的大问题。(2)汽车制造工业。海南1992年开始批量生产汽车。至1995年,海南省共有汽车工业企业11家,而最主要的是海南汽车制造厂(国有大型二级企业)。该厂1992年10月投产,主要产品有HMC6640面包车,HMC6450多功能豪华面包车、HMC6430和HMC6471小轿车等。1992~1995年生产各类汽车10060辆,产值22亿元,利税2.7亿元。1993年国家计委批准与广东三星汽车集团联合组建南方汽车公司,引进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先进技术,首批生产整车6万辆,极受国内用户喜爱,笔者任琼山市人大常委办公室主任时就购买了该厂一辆小轿车供单位使用。(3)摩托车制造工业。海南1988年始兴建摩托车厂,至1996年有企业2家,即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嘉泰摩托车有限公司,职工总数1510人。1995年摩托车总产量27.3万辆,工业总产值11.7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销售收入11.90亿元,实现税利1.97亿元。其中新大洲摩托车有限公司产量20.2万辆,进入全国摩托车行业10强之列,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海南工业50强企业,是琼山市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4)卷烟工业。海南卷烟厂是海南惟一一家生产香烟的企业(国有中型2级企业),建于1978年,1980年投产,厂址在琼山市府城镇,是琼山市税收来源大户之一。年制烟能力16万箱。主要产品有宝岛、五指山、金福等牌香烟,均用进口烟叶或云南烟叶制成,产品销往全国16个省市,出口美国、比利时、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1996年职工有1100人。1996年产量8.8万箱,利税10.6亿元。(5)软饮料工业。软饮料制造业是海南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1985年无酒精饮料产量只有4350吨,1988以后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的以生产果汁饮料为主的骨干企业。椰树集团是蜚声全国的大牌企业,1995年的果汁饮料总产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中国饮料十强之一,其主要产品椰树牌天然椰子汁、天然芒果汁和火山岩天然矿泉水进入了国宴饮料的殿堂;椰风(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50万吨,生产芒果汁系列等36个名牌饮料,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海南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中美合资企业)主要产品有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饮料和天然矿泉水等。(6)电子工业。海南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是海南电子工业总公司,属国有大型企业。下属有生产厂8家,年生产能力彩电15万台、音响10万台、汽车收音机10万台、空调器10万台、电子变压器30万只、单色显示器10万台、封装集成电器300万只以及部分手持、车载、基地用移动通信设备等。
  四、教科文卫体育事业空前发展
  解放前,海南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都非常落后,解放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建省后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教育方面,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时,全岛有小学2960所,学生16.33万人;中学37所,学生1.2万人;大专院校2所,学生仅214人。平均每100人中有学生7人。华侨较多的文昌、琼海、琼山、万宁等县因有侨资助学,教育发展较快;五指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县,教育发展很慢,有90%以上的少数民族和农村居民是文盲。到1998年,全省有5所普通高等院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海南医学院、琼州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校学生1.36万人;普通中学487所,在校学生38.53万人;小学4249所,在校学生107.19万人;幼儿园516所,在园幼儿11.9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1.69万人;中等师范学校8所,在较学生9781人;职业中学37所,在校学生7266人;技工学校14所,在校学生4299人;还有成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9604人;成人中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7080人;成人中学4所,在校学生512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275所,在校学生33.9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1544人。1997年,全省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近年海南每年都有1万多名中学考升大学读书,2001年考入各类高等院校读书的中学生有13470多人。2002年升入大学读书的学生达18600多人,其中到外省大学读书者9600人。
  (二)科学技术方面,海南解放初期,全岛各县陆续兴办农业种子站和农业科学研究所,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195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疟疾研究所成立,在全岛特别是山区开展了防疟工作。1958年,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从广州搬到海南后,对海南的热带作物生产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1987年,海南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107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8154人。技术力量较强、研究成果显著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海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站等。1988年建省后,省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琼战略。至1998年,在海南省注册登记的国有独立自然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有188家,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5256人;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52家,从业专业技术人员418人。至1998年末,全省(不含军队系统)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7746人,其中取得博士学位者114人,硕士学位者656人;取得正高级专业任职资格(职称)者621人,副高级职称者5415人,中级职称者47286人。全省获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35人,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2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89人,享受省部级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82人。至1998年,全省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740项,取得并经过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有6310项,获得奖励的科技成果有4086项,其中获国家级科学大会奖15项,获省部级科学大会奖18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筹奖2项,获国家级发明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星火科技一等奖1项。2000年,海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高科技产业总产值58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1.8%,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在国内排名第13位。
  (三)文化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5月17日,海南第一家报纸《新海南报》创刊(1958年改为《海南日报》);7月16日,新华书店海南支店开张;11月1日,海口市人民播音站开播;至1950年底,海南琼剧离散艺人重新组建上百个专业或业余琼剧团在全岛演出;1951年2月成立海南戏曲研究会;同年海南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3月2日,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59年海南人民出版社成立。自1954年全面开展文化工作至1988年海南建省,这期间海南文化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摧残,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海南建省后,海南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更加迅速。至1996年,全省有广播电台21个、电视台6个、广播电视差转台75个,全省19个市县都建立了有线电视台、站,并与中央卫星电视台联网,全省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90%以上,每天看电视、听广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解放前海南没有图书馆。至1996年,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9座(不含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读者座位2560个,馆藏图书138万册,每个图书馆还订许多报纸、杂志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海南出版的主要报纸有《海南日报》、《海口晚报》《三亚晨报》、《海南经济报》、《海南农垦报》、《海南声屏报》。主要期刊有《海南大学学报》、《海南师院学报》、《天涯》、《特区展望》、《大特区党风》、《新东方》、《新世纪》、《特区农垦企业》、《环球体育》、《现代青年》等。
  (四)海南解放以来,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1988年建省前,海南行政区先后为国家和广东省培养和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和世界比赛中夺得不少奖牌。1990年,海南省运动员参加全国田径、举重、羽毛球、帆船等项目比赛,获12项第1名、8项第2名、19项3名、27项第6名。1993~1996年,文昌中学男排4次获全国“振兴中华杯”冠军。1995年,在全国少年体育比赛中,海南少年选手获16个第1名、14个第2名、25个第3名,有3人破4项全国少年田径、举重年龄组记录。从1988年~1996年,海南的中学体育代表队在世界和合国性的青年田径、羽毛球、排球、举重、游泳等项目比赛中,共获金牌38枚、银牌21枚、铜牌22枚。例如,1981~1982年,学生王—兵参加第4、第5届世界中学生体育竞赛,夺得金牌3枚、银牌4枚;王崇升在1982年第1届昂来布国际体操赛和法国奥尔良国际体操赛中,夺得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2枚;中学生李卫国1991年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田径杯”比赛中,获三级跳远和标枪金、银牌各1枚;海南中学学生陈约琴和农垦中学学生邹政参加1995年斯洛伐克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陈约琴获女子200米跑、跳运、1000米接力金牌各1枚,并打破了世界中学生纪录;邹政获男子300米栏、1000米接力跑金牌各1枚。海南籍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体育界人士有:赖家椿,文昌人,湖南省羽毛球队主教练、总教练兼领队,为国家队培养出世界名将梁秋霞、李芳、周克俭、唐安平、刘凤、唐九红等;林榆廷,文昌人,解放军女子排球队主教练、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胡富芬,乐东人,技巧运动员,1974~1982年共获得9次全国冠军,1983年获第4届世界杯技巧赛男子双人3个项目冠军;吉泽标,乐东人,黎族,撑杆跳高运动员,1985年获亚洲田径锦标赛、世界杯田径赛撑高跳高冠军;王崇升,琼山人,体操运动员,1980年进国家队,世界冠军获得者;姚芬,文昌人,羽毛球运动员,1990年进入国家队,同年获第12届“尤伯杯”羽毛球赛女子团体冠军、第11届亚运会羽毛球女子团体第1名、第11届世界杯羽毛球赛女子双打冠军,1992年全英羽毛球锦标赛女双冠军,1993年获“尤伯杯”羽毛球赛女子团体冠军;黄晓瑜,原籍广东清远,海南乐东人,女子举重运动员,1987年获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44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1988年获第二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48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并打破3项世界纪录,1989年又再次获第3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48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韦海英,女子足球运动员,原籍广东,海南屯昌人,1988年入选国家队,是2届亚洲运动会、2届亚洲足球锦标赛女足冠军队主力队员,1995年为第2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女足冠军队主力队员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足亚军队主力队员;伍海清,女子举重运动员,土家族,原籍湖南,出生于海南五指山市,1988年入广东队,1990年获第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56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打破3项世界纪录;邢芬,女子举重运动员,琼山人,1988年入选国家队,1989年、1991年2次获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46公斤级冠军,被评为全国10佳运动员、“三八”红旗手。
  (五)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海南解放后,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各族人民的健康状况,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50—70年代,主要是调查、研究和防治热带地方病,特别是医治鼠疫、疟疾、天花、霍乱、登革热和麻风等传染病,至90年代,基本控制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至1996年,全省有卫生事业机构666个(不含1755个个体诊所和卫生室),其中有医院172所,乡镇卫生院310所,村防治站(所)44个,卫生防疫站33个,妇幼保健院(所)21个,疗养院(所)2所,药品检验所(室)14个,医学科研机构10个,高等医学院1所,中等医药卫生学校15所,其他医药卫生事业机构44所。全省病床总数22275张,其中医院病床16885张。全省卫生工作人员367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609人。在这些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人员14998人,占52.42%;中级人员9344人,占32.66%;初级人员4267人,占14.92%。在高级卫生人员中,获主任医师技术职称的154人,获副主任医师职称的824人,获主治(主管)医师技术职称的3726人。此外,全省还有乡村医生2282人,乡村卫生员1961人,农村接生员2845人。全省平均每1000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9人,平均每1000人有病床(含疗养床)3.1张。
  五、缩短了海南与全国及世界距离
  解放前的1937年时海南公路里程已达6376公里,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全岛公路能勉强通车里程仅剩千余公里。水路航线遍及全岛沿岸各港,以木帆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岛外航运多以海口为对外始发地,定期船甚少。海南民用航空运输始于1934年9月1日,民国政府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茂名—琼州—北海—南宁航线开通,因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6月停航。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全岛开始修复公路,恢复陆上运输。从1951年开始,人民政府投资兴建海榆公路东、中、西3条国道,纵贯海口、三亚;修建了4条省道,并与国道衔接,横贯岛东、中、西部。到1978年全省公路总长达1.297万公里。海运事业1960年后迅速发展,船舶从解放初的小型木质机帆船向现代化的新型船发展。民用航空运输则于1956年2月恢复开航,海口机场经过改建后,从使用10座位苏制安112型飞机,发展到1985年11月使用有200座位的美制波音757型飞机飞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交通运输发展更加迅速。岛内公路通车里程达1.74万公里,公路密度51.1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实现乡乡通公路,94%自然村、97%行政村通公路;东西环岛高速公路已经贯通,海榆中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1998年全省有民用汽车9.0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5.03万辆,普通载货汽车3.81万辆,目前民用汽车已达十多万辆。客运汽车有往返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深圳等省市。每年全省汽车客运量达2000多万人次。全省的私人汽车也大量增加,1988年建省前海口市只有私家车64辆,1988年有102辆,2001年达到9774辆,平均每百户4.5辆,已居全国前列。已建成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等重要港口;拥有各类轮船公司150余家,动力达138万吨,与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来往;开通了海口至海安、湛江、广州、汕头、北海、蛇口、香港等地的客运航线。仅1996年海口到海安运送往返旅客就有142.4万人次;1997年运送出岛的汽车就有17万辆次。海南建省初期,买飞机票出岛还比较困难。1994年7月1日4E级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按4E级机场标准设计的海口美兰机场也已于1999年3月建成通航,南北两大机场共开通国内外航线189条(目前已达300多条)。2001年,海口美兰机场旅客吞吐量508万人次,在全国140多个机场中继续排名第8位;三亚凤凰机场2001年旅客吞吐量有98.7万人次,在全国143机场中排名29位。现在海南全省交通运输初步形成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人员进出岛都非常方便。
  海南电信业始于清末,但发展缓慢。至1952年底,全岛有邮电局、所341个,职工389人,邮电业务收入仅78.62万元。即使是到了90年代初期,打电话难、安装电话机价贵又难,还是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真想不到海南电信业发展这么迅速,到1998年底,全省有邮电局、所524个,职工1.22万人,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6.5万门,长途电话电路1.9万条;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5部,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8.5部,海口市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5部,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海南邮电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已跃身全国先进行列。现全省的电话已达70多万部,广泛进入普通百姓家,需要安装电话者当天申请或电话通知,当天电信部门就可派人上门安装好。1993年8月海南省成立移动通信局后,全省的移动电话和寻呼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至1996年,已建有模拟、数字两个移动电话系统,其中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交换机容量6.5万门;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交换机容量3万门。目前海南的移动电话达60万户,居全国前茅。现在海南的青壮年人,甚至老年人和少年学生,几乎人人都带寻呼机和移动电话(手机)。笔者全家5人,就有固定电话、手机和BP机各5部。现在海南是全国出门乘车、乘飞机、打电话和用餐最方便的地方。
  海南交通电信的发展,拉近了海南同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距离。不仅为岛内居民出门探亲访友、族行和做生意,提供了诸多方便,而且很多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在琼企业经理们,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便可通过电话、电传、电脑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了解信息、谈判、做生意。现在海南每年有200多万吨冬季瓜菜通过汽车、轮船运销全国48个重点城市,还有部分瓜菜销往香港、澳门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到内地各省市和港澳及国外旅游的海南人也越来越多。笔者的工薪收入尽管属低下阶层,但近年全家人已分别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西安、深圳、香港和东南亚国家旅行。到欧、美、澳洲参观、学习、旅行的海南各级党政干部及高收入者也为数不少。随着海南海陆空交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来海南旅游、观光、考察、渡假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2000年来海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1065万人次(2001年1124.76万人次),总收入达78.6亿元(2001年达87.89亿元),并实现与21个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法国、澳地利、意大利、俄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之间的旅游团队到对方旅游免签。
  总之,解放后,特别是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据海南省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海南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23.45亿元。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229.23亿元,全年粮食产量203.48万吨,糖蔗产量374.79万吨,水果产量139.08万吨,其中香蕉产量85.37万吨;菠萝22.77万吨;芒果13.99万吨;荔枝、龙眼、柑桔橙、石榴等优质水果分别比上年增产120.9%、137%、23.5%和30.7%。瓜菜产量323.08万吨,油料产量10.04万吨。橡胶干胶产量20.31万吨,胡椒2.51万吨,槟榔4.98万吨,椰子2.26亿个,年末热带作物总面积达48.13万公顷。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7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3%。畜牧业年末生猪存栏量334.27万头,牛存栏量149.47万头,羊存栏量94.81万头,肉类总产量49.68万吨,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32.27万吨,禽肉总产量15.85万吨,禽疍产量3.11万吨。水产品产量109.30万吨,其中淡水产品量17.44万吨,海水产品产量91.86万吨,水产养殖面积6.19万公顷。农业耕械大中型拖拉机2658台,小型拖拉机27716台,农用载重汽车5931辆。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2亿元。汽车产量达2.29万辆,增长125%,原油加工20.41万吨,化学纤维5.23万吨,食糖33.28万吨,发电量50.11亿度,卷烟11.8万箱,氮肥26.82万吨,水泥347.35万吨,成品钢材8.14万吨,人造板14.66万立方米,塑料制品1.48万吨,铁矿石234.52万吨,服装816.57件,配混合饲料46.96万吨,饮料酒7.02万吨,油漆5530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1.5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5.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浚工面积317万平方米,上缴税利2.21亿元。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52.02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1.53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50亿元。
  交通和邮电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4.77亿元,其中邮电业务总量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本地电话年末用户137.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9.8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110.4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2部。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40亿元,其中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2.28亿元,农村销费品零售额52.12亿元,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人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品总值18.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出口总值8.19亿美元,进口总值10.48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99亿美元。旅游业全年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254.9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16.03万人次,海外旅游者38.93万人次(外国人16.52万人次,香港同胞14.77万人次,澳门同胞1.92万人次,台湾同胞5.7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年末全省共有星级宾馆199家,其中5星级7家,4星级27家,3星级97家。全省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3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5.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4.0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47.44亿元,全年全省保险部门共完成承保金额3392.23亿元,保费收入10.57亿元,赔付及付给2.56亿元。
  全省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59项,全年共申请专利546项,获得专利授权199项。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3%,全年小学在校学生102.1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9.79万人,高中在校学生7.83万人,全年职业中学在校学生8416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2220人,师范学校在校生9593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4711人。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2个,文化艺术馆21个,档案馆27个,图书馆19个,报社25家,杂志社47家,全年共出版报纸17978万份,杂志957万册。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2%和94.1%,有线电视用户达46.28万户。海南体育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夺得1项银牌,在亚洲各项体育比赛中夺得4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在国内各项体育比赛中夺得27枚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
  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803.13万人。年末城镇从业人员341.43万人,年末全部职工人数74.22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8765元/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2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42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2平方米。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