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批移民和难侨参加农垦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03
颗粒名称: 三、大批移民和难侨参加农垦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5
页码: 262-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海南岛各国营农场还负责安置了印尼归侨、难侨和印支难侨约5万人,而这些归侨、难侨和难民的祖籍,绝大多数都在大陆各地。解放以来,海南大批安置归侨难侨主要有3次,其中包括50年代对马来亚难侨的安置、60年代初对印尼归侨的安置、70年代末印度支那难民的安置等。
关键词: 海南 移民 农垦建设

内容

海南解放初期,为了开发建设海南岛,垦荒种植橡胶等各种经济作物,除了中央抽调大批军队、南下干部和科技人员到海南参加农垦建设之外,广东省委、省政府还号召、发动人多地少的各地区,向海南岛大批移民,参加各国营农场垦荒建设。当时的《海南日报》有如下记载:1955年12月10日,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海南;1956年2月1日,广东省各地移民到达海南。这些广东移民,特别是从汕头地区和湛江地区来的不少移民,都安心在海南各国营农场安家落户,成为农场的主力军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海南岛各国营农场还负责安置了印尼归侨、难侨和印支难侨约5万人,而这些归侨、难侨和难民的祖籍,绝大多数都在大陆各地。
  解放以来,海南大批安置归侨难侨主要有3次:
  (一)50年代对马来亚难侨的安置
  1951年,马来亚政府实施“人力动员令”,大批华侨纷纷自筹旅费投奔祖国。为了帮助难侨安家立业,当时海南成立了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办事处海南分处(简称海南难侨办事处),专门负责接待安置难侨工作。1951~1953年,共接待安置广东省难侨办事处送来的马来亚难侨6094人。前3批有1055人,其中845人由海南橡胶垦殖处安置在所属的橡胶园,210人获资助返原籍,由当地政府拨地从事生产。从第4批起,安置在海南厂矿企业1500余人,其余的难侨由海南难侨办事处安置在万宁县兴隆镇,开办农场(这就是兴隆华侨农场的由来)。至1993年底,先后兴隆华侨农场安置的马来亚难侨有4000多人。当时海南媒体有如下报道:
  1951年2月上旬,被马来亚英殖民当局驱逐出境的岛外侨胞200余名,由广州乘轮船抵达海口市,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他们被妥善农排到各农场。
  1951年8月18日,在马来西亚被英帝国主义驱逐出境的难侨共700余人由广州乘船抵达海口,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他们被安置到各地参加生产建设工作。
  1951年11月25日,被泰国当局无理驱逐出境的《全民报》总编辑蔡志宏和难侨30余人抵达海口,海南区侨务局等机关团体集会欢迎。
  1956年12月下旬,当年5月成立的海南华侨投资公司又接待热心开发海南岛的华侨163名。至12月底,兴隆华侨农场共吸收了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共3000余人。
  (二)60年代初对印尼归侨的安置
  1959年5月至1961年底,印度尼亚西政府发布法令,禁止华侨在二级市场和县级以下小商贩市场营业,并出动军警宪兵威胁、污辱、殴打华侨,甚至出现焚烧、哄抢华侨商店、财物的现象,使华侨无法谋生,流离失所,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1960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接待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决定对在印度尼西亚流离失所、无法谋生或不愿意继续居留的华侨,根据他们的意愿,派轮船接其回国和参加建设。国务院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负责统筹归国华侨的接待安置工作,并在广州、汕山、湛江、海口等港口设归国华侨入境接待机构。海口港接待机构即海南行政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负责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工作。1960~1962年,海南共接待和安置印尼归侨9059年。当时《海南日报》等媒体有如下一系列报道:
  1960年5月2日,印度尼西亚777名归侨抵达海口。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那大合营农场、国营西庆农场、三门坡农场(后改红明农场)和农昌农场。其中有技术专长的100多人分配在海口市工业生产单位工作。
  1960年5月10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抵达海口,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海南接侨办公室安排了他们的工作。
  1960年6月3日,30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轮“福安”号抵达海口,受到热烈接待。他们被安排到国营西联农场工作。
  1960年7月2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船抵达海口,海南区接待和安侨委员会召开各种座谈会,并安置他们到定安县国营南海农场安家。
  1960年8月1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轮“福安”号抵达海口,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到琼海县(今琼海市)彬村山农场工作。
  1960年8月5日至8日,海南行政公署华侨事务局召开侨务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半年来侨务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目前本区已接待和安置归侨5000多人,这些归侨在各农场、工厂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
  1960年8月18日,又一批印度尼西亚归侨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在国营西联农场落户,其中100多名归侨学生安置在各地学校继续读书。
  1960年8月19日、9月14日,两批印度尼西亚归侨共1200人乘祖国接侨船先后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到各个国营农场。
  1964年9月30日,前来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落户的福建省归侨知识青年126年抵达海口,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70年代末印度支那难民的安置
  70年代末期,印度支那出现了全球瞩目的难民潮。1978—1979年,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接待安置了印支难民28万多人。其中转到海南安置的有2.35万人,大部分来自越南北部,少数来自老挝、柬埔寨。自1980年起,《海南日报》有如下有关印支难民的报道:
  1980年1月17日,我国接受从泰国回来的首批印支难民181人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到文昌农场定居。
  1988年3月13日《海南日报》报道,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驻华任务代表黎明·贺尔来海南考察,受到海南省省长梁湘、副省长王越丰的会见。1979年至1988年,海南岛先后安置印支难民28000多人。
  至1996年,海南安置的印度支那难民达2.99万余人。主要安置在兴隆华侨农场、彬村山华侨农场(位于琼海市东北)、文昌华侨农场、澄迈华侨农场、东方华侨农场等5个华侨农场,以及42个国营农场,共设立176个安置点,分布在16个县市。我国政府先后拨出2亿多元用于安置印支难民,并为难民提供了1.2万公顷土地(折合人民币5.4亿元)发展生产。通过就业安排,使难民适应新的环境,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至1996年,参加生产劳动的难民有1.52万人,享受退休金待遇的难民退休职工2610人,新安排就业的难民1667人。难民中的学龄儿童都已上学,在校学生7925人。
  1992年1月9日,海南农垦总局隆重集会庆祝海南农垦创建40周年时,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法仁在他所作的报告中指出,40年来海南农垦各农场共先后为国家安置了近5万名华侨和难侨。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