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初国家向海南调进大批人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初国家向海南调进大批人才
分类号: C96
页数: 33
页码: 247-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初国家向海南调进大批人才的情况。其中包括为海南政权建设调入大批干部、大批移民和难侨参加农垦建设、为农垦安置十多万军人及家属等。
关键词: 海南 解放初 人才引进

内容

一、为海南政权建设调入大批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与中国历代政权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王朝推翻旧王朝之后,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投降、归附的旧的国家机器和旧官员来为新政权服务,可是新中国不能这样做。它必须彻底打碎蒋介石国民党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政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各级政府机关之外,还有各级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党委机关)、人民大会代表权力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法院)机关、检察机关和部队领导机关,需要大量的干部,而对原国民党的旧官僚是不能使用的(除个别高层人物安排到人大、政协和文史机构者外)。正因为如此,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后,自5月16日起,海口市军管会公安处对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登记,共收容登记国民党党政系统的人员6197人,并按当时政策分别处理。
  本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已经改为琼崖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7月,琼崖临时民主政府又改称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但这个临时政府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是不够健全的,其任务是为了把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海南,与解放后如何建设海南是不相适应的。海南刚解放的时候,海南军政委员会(海南军事管制时期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府海地区军事管制时期最高权力机关)、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简称海南区党委)、海南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海南行政公署、中共海口市和各县委员会、政府及县以下各大区党政主要干部,许多都由广东省调来的干部和“南下干部”担任。
  所谓“南下干部”,是指解放初从北方各地抽调出来的地方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和部队转业干部,担任海南地方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当时媒体关于广东省抽调来海南工作的干部和“南下干部”有如下记载:
  1950年5月2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为加强海南的经济建设工作,从广东抽调100余名干部来本岛,海南军政委员会在中华戏院召开欢迎会。邓华、冯白驹等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讲话。邓华要求来海南工作的干部学习海南同志的吃苦精神,勉励大家要安心工作,帮助提高本地干部素质水平。冯白驹介绍了海南解放后的军事、政治情况,鼓励干部为建设新的海南而努力。
  1953年9月,900名大陆“土改”干部调到海南工作。
  1957年12月10日,中共广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一项计划,从全省行政机关和事业、企业管理部门下放干部18万人。省委号召党员、团员和革命干部下乡、上山到海南岛去。
  1958年2月4日,广东省委决定下放来海南的844名干部抵达海口,他们被分配在红光、红华、红明、新盈等农场和林场工作。
  1960年9月16日至19日,广东省委、省人委批准下放到海南区加强农业第一线的机关干部1000余人陆续抵达海口。19日,海南区一级机关干部举行欢迎大会。
  据有关部门估计,海南解放初期,广东省委从广东各地抽调到海南工作的干部和“南下干部”有成千上万人,这些干部在海南区一级机关和各县都有。不少人在海南结婚和安家落户,家属子女都在当地就业工作,融入了海南社会,变成了海南人。解放初“南下干部”(离休干部)和广东干部在海南区(省)一级机关工作并定居海口的干部很多。海南干部群众都熟知的省级老干部有:
  曹文华,湖北省黄陂县人,1928年出生。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11月从中南公安干部学校调到海南工作。历任海南行政区公安局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局长,海南行政区革委会保卫组副组长,海南区党委政法委员会主任,海南行政区公署副主任,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常委,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1988年1~8月任海南省人大筹委会副主任,1988年8月至1992年12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离休,定居海口市。
  章锦涛,江苏省武进人,1928年出生。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49年9月至1950年5月在北京新华总社新闻训练班学习。1950年6月调到《海南日报》工作,历任编辑、副刊主编,读者来信组组长,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革委会副主任、主任,总编辑,中共《海南日报》社委员会书记。1979年9月至1988年6月,任报社总编辑,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区人大筹备组副组长。1988年7月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1995年2月离休,定居海口市。
  当时在海南区各机关、企业和各县市工作并落籍的“南下干部”和广东籍干部更多。以琼山为例,仅笔者熟悉的在琼山县(市)当过领导干部,并在府城、海口定居的“南下干部”有:
  任长泰,辽宁省铁岭人,解放初南下海南岛,1956年6月至1978年9月,任中共琼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后调海南区物资总公司任经理,夫人李景云,辽宁人,琼山县物资局干部,全家落居海口市。
  李斯箴,河北省秦皇岛人,解放初到海南,1959年12月至1961年9月,任琼山县副县长,落籍府城,后因公逝世。
  王琨,黑龙江五常人,解放初到海南,1960年5月至1984年5月,历任中共琼山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全家落籍琼山市府城镇。
  李启明,河北省人,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琼山县县长,后调海口市任法院院长,落籍海口市。
  毕远奎,黑龙江省人,1966年4月至1967年3月,任琼山县副县长,70年代初调海南区人防办公室当主任,全家在海口定居。
  韩清河,黑龙江省人,1971年11月至1973年1月,任琼山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后调到海南尖峰岭林业局当负责人;其妻子陆风,亦是黑龙江省人,是我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70年代在琼山县当农机局局长,生2男1女,后入籍海口市。
  杨连瑞,河北省蓟县人,解放初在文昌县工作,1979年6月至1987年6月调琼山县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定居琼山府城镇。
  张泽运,河北省积泽县人,1958年5月至1966年4月任琼山县委常委,后任琼山县监委书记、统治部副部长,离休后全家定居琼山市府城镇。
  张登第,黑龙江省双城县人,解放初“南下干部”,历任府城公社党委书记、县工业局局长、中共琼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84年6月至1990年5月任琼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定居府城镇。
  崔玉坤,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工业局副局长,离休后定居府城镇。
  李亭元,河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离休后定居府城镇。
  孙龙山,吉林省人,南下部队转业干部,历任琼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多年。离休后定居府城镇。
  孙玉臣,东北人,曾任琼山县武装部副部长,后转业到县工业部门工作,定居琼山府城镇。
  孙捉,与孙龙山、孙玉臣是同南下的部队,转业后定居府城。
  呼连陛,黑龙江省人,部队转业干部,任琼山县人民法院院长多年,夫人符民是海南人,解放前参加革命,曾任琼山县副县长。
  夫妇离休后在府城镇新城路县小学斜对面建私宅居住。
  李凤岐,黑龙江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民政局长,全家居住在府城。
  徐万芳,山东省人,南下地方干部,曾任琼山县林业局试验场(苗莆场)场长,定居府城。
  张文卿,山东省人,解放初南下地方干部,曾任府城公社党委副书记,在府城定居。
  刘庆刚,河北省人,南下地方干部,曾任琼山县交通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涂谷若,湖北省人,南下地方干部,曾二度出任琼山县教育局局长。居住在教育局宿舍。
  戴彦生,江苏省人,部队(军医)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卫生局局长,夫人是文昌人,在县慢性病防治站当护士,全家人居住在县卫生局宿舍。
  张运生,吉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当过琼山县武装部副部长,后当琼山县水电物资公司副经理,定居府城。
  李发,黑龙江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商业局副局长,定居在府城。
  赵建义,山东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财政局长,定居在府城。
  孙玺国,吉林省人,曾任琼山县外贸局付局长,居住府城。
  张祥富,河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日杂公司副经理,居住在府城。
  白增荣,北京市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公安局看守所副所长,居住在府城。
  白玉山,黑龙江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商业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盖相咸,山东省人,曾任琼山县税务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刘志坚,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粮食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沈迪仪,辽宁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交通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尤品行,河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企业局局长,定居府城。
  王景荣,河南省人,南下地方干部,曾任琼山县计划委员会主任,定居府城。
  程厚余,吉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热带作物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陈华,广东汕头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后勤工作,定居府城。
  陈钖珍,广东电白人,南下地方干部,曾在琼山县任林业干部,定居府城。
  倪同,河北省人,部队团级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科委主任,定居府城。
  杨学栋,山东省人,地方南下干部,曾任琼山县农机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刘志新,地方南下干部,多年任琼山县邮电局副局长,定居琼山府城。
  徐惠全,吉林省人,部队转业干部,任琼山县大致坡卫生院院长多年,定居府城。
  蓝惠芬,河北省人,南下干部,任府城卫生院主管药制多年,定居府城。
  崔日文,山东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商业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陈伯春,黑龙江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粮食局副局长,定居府城。
  张宝元,山东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供销社副主任,定居府城。
  唐凯,四川人,部队转业干部,是琼山县冲坡岭农场离休干部;张德金,辽宁人,部队转业干部,也是冲坡岭农场离休干部,均定居府城。
  霍长春,辽宁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农机一厂副厂长,定居府城。
  陆宝清,辽宁省人,部队转业干部,曾任琼山县造纸厂干部,定居府城。
  李元辉,云南省人,南下地方干部,曾任琼山县日杂公司副经理,定居琼山府城。
  在海口市定居的南下干部更多。据有关资料,1950年4月曾参加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后又在海口市工作与定居现在世的大陆籍离休干部共有31人,其中享受厅级待遇的有4人,享受处级待遇的有22人,享受其他待遇的有5人。
  此外,在海口市工作和定居的大陆籍离休干部中(包括已去世者),有不少是海南解放初期,随军南下保卫建设海南的部队转业干部和大陆各地的地方干部。
  二、为农垦安置十多万军人及家属
  建国之初,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隔绝,物资紧缺。为了取得橡胶、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中央决定投资到地处热带亚热带又有大量荒地的海南岛创办农垦,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因此,海南出现了封闭式的开发热。伴随着这场开发热而来的是一股大陆向海南移民热潮。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65年的15年中,从大陆由政府有计划移民到海南岛的人口达30万之众。而这股移民潮是以军人为先锋和主力军,约有十几万人。如下是当地媒体和政府部门的有关记载:
  1952年3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部队参加垦殖建设,组建海南林业第一师,并陆续派部队转业干部、南下干部和科技人员到海南参加开发建设,7万垦殖大军分布全岛。
  1952年7月7日,广西宾阳军分区152师机关和直属分队到达海南,与海南军区的第26团、27团、28团合并,组织8000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参与海南农垦建设。9月中旬,该师与华南农垦局海南分局合编。至1954年2月,林业工程第一师集体转业,各团分别改为国营橡胶农场,师部改为海南农垦局。
  1957年4月20日,当年首批参加海南开发建设的复员军人抵达海口。1957年6月,当年复员的一批人民解放军官兵及其家属在海南岛建立了两个军垦农场,即琼山县国营马石军垦农场和那大县(今儋州)和盛军垦农场。
  1957年12月,驻海南岛部队干部家属有500多户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59年3月13日,海口各界群众在海口戏院举行欢迎到海南来参加建设的首批退伍军人大会,退伍军人代表在会上表示:决心在海南安家落户,为建设宝岛贡献力量。1959年全年,海南农垦系统接受退伍军人21955人。
  1992年1月9日,海南农垦总局隆重集会庆祝海南农垦创建40周年,总局领导在总结讲话中指出:40年来海南垦区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拥有天然橡胶370万亩,年产干胶能力15万吨。为国家安置了近10万名复员退伍官兵。
  此外,解放初还有万名解放军参加了海榆中线公路建设。1952年8月1日,中央决定修建海南岛海榆中线公路(即从海口经琼山、澄迈、屯昌、琼中、通什、保亭到达三亚榆林港的公路)。因为这条路经过五指山区,修路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巨。1953年1月,中央军委便派解放军工程第一、第二师近万名官兵到海南岛,担负从琼中县的大河边至崖县半岭段最艰巨的工程任务(该段路长146.5公里)。公路的南、北两头有简易的路基,由10万名民工负责修筑。经过2年紧张施工,1954年12月全线竣工。海榆中线全长296公里,1954年12月19日通车。在修筑海榆中线公路的过程中,有小部分从大陆到海南修巩公路的部队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成家落籍海南。
  三、大批移民和难侨参加农垦建设
  海南解放初期,为了开发建设海南岛,垦荒种植橡胶等各种经济作物,除了中央抽调大批军队、南下干部和科技人员到海南参加农垦建设之外,广东省委、省政府还号召、发动人多地少的各地区,向海南岛大批移民,参加各国营农场垦荒建设。当时的《海南日报》有如下记载:1955年12月10日,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海南;1956年2月1日,广东省各地移民到达海南。这些广东移民,特别是从汕头地区和湛江地区来的不少移民,都安心在海南各国营农场安家落户,成为农场的主力军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海南岛各国营农场还负责安置了印尼归侨、难侨和印支难侨约5万人,而这些归侨、难侨和难民的祖籍,绝大多数都在大陆各地。
  解放以来,海南大批安置归侨难侨主要有3次:
  (一)50年代对马来亚难侨的安置
  1951年,马来亚政府实施“人力动员令”,大批华侨纷纷自筹旅费投奔祖国。为了帮助难侨安家立业,当时海南成立了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办事处海南分处(简称海南难侨办事处),专门负责接待安置难侨工作。1951~1953年,共接待安置广东省难侨办事处送来的马来亚难侨6094人。前3批有1055人,其中845人由海南橡胶垦殖处安置在所属的橡胶园,210人获资助返原籍,由当地政府拨地从事生产。从第4批起,安置在海南厂矿企业1500余人,其余的难侨由海南难侨办事处安置在万宁县兴隆镇,开办农场(这就是兴隆华侨农场的由来)。至1993年底,先后兴隆华侨农场安置的马来亚难侨有4000多人。当时海南媒体有如下报道:
  1951年2月上旬,被马来亚英殖民当局驱逐出境的岛外侨胞200余名,由广州乘轮船抵达海口市,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他们被妥善农排到各农场。
  1951年8月18日,在马来西亚被英帝国主义驱逐出境的难侨共700余人由广州乘船抵达海口,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他们被安置到各地参加生产建设工作。
  1951年11月25日,被泰国当局无理驱逐出境的《全民报》总编辑蔡志宏和难侨30余人抵达海口,海南区侨务局等机关团体集会欢迎。
  1956年12月下旬,当年5月成立的海南华侨投资公司又接待热心开发海南岛的华侨163名。至12月底,兴隆华侨农场共吸收了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共3000余人。
  (二)60年代初对印尼归侨的安置
  1959年5月至1961年底,印度尼亚西政府发布法令,禁止华侨在二级市场和县级以下小商贩市场营业,并出动军警宪兵威胁、污辱、殴打华侨,甚至出现焚烧、哄抢华侨商店、财物的现象,使华侨无法谋生,流离失所,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1960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接待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决定对在印度尼西亚流离失所、无法谋生或不愿意继续居留的华侨,根据他们的意愿,派轮船接其回国和参加建设。国务院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负责统筹归国华侨的接待安置工作,并在广州、汕山、湛江、海口等港口设归国华侨入境接待机构。海口港接待机构即海南行政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负责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工作。1960~1962年,海南共接待和安置印尼归侨9059年。当时《海南日报》等媒体有如下一系列报道:
  1960年5月2日,印度尼西亚777名归侨抵达海口。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那大合营农场、国营西庆农场、三门坡农场(后改红明农场)和农昌农场。其中有技术专长的100多人分配在海口市工业生产单位工作。
  1960年5月10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抵达海口,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海南接侨办公室安排了他们的工作。
  1960年6月3日,30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轮“福安”号抵达海口,受到热烈接待。他们被安排到国营西联农场工作。
  1960年7月2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船抵达海口,海南区接待和安侨委员会召开各种座谈会,并安置他们到定安县国营南海农场安家。
  1960年8月1日,250多名印度尼西亚归侨乘祖国接侨轮“福安”号抵达海口,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到琼海县(今琼海市)彬村山农场工作。
  1960年8月5日至8日,海南行政公署华侨事务局召开侨务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半年来侨务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目前本区已接待和安置归侨5000多人,这些归侨在各农场、工厂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
  1960年8月18日,又一批印度尼西亚归侨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在国营西联农场落户,其中100多名归侨学生安置在各地学校继续读书。
  1960年8月19日、9月14日,两批印度尼西亚归侨共1200人乘祖国接侨船先后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到各个国营农场。
  1964年9月30日,前来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落户的福建省归侨知识青年126年抵达海口,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70年代末印度支那难民的安置
  70年代末期,印度支那出现了全球瞩目的难民潮。1978—1979年,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接待安置了印支难民28万多人。其中转到海南安置的有2.35万人,大部分来自越南北部,少数来自老挝、柬埔寨。自1980年起,《海南日报》有如下有关印支难民的报道:
  1980年1月17日,我国接受从泰国回来的首批印支难民181人抵达海口,他们被安置到文昌农场定居。
  1988年3月13日《海南日报》报道,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驻华任务代表黎明·贺尔来海南考察,受到海南省省长梁湘、副省长王越丰的会见。1979年至1988年,海南岛先后安置印支难民28000多人。
  至1996年,海南安置的印度支那难民达2.99万余人。主要安置在兴隆华侨农场、彬村山华侨农场(位于琼海市东北)、文昌华侨农场、澄迈华侨农场、东方华侨农场等5个华侨农场,以及42个国营农场,共设立176个安置点,分布在16个县市。我国政府先后拨出2亿多元用于安置印支难民,并为难民提供了1.2万公顷土地(折合人民币5.4亿元)发展生产。通过就业安排,使难民适应新的环境,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至1996年,参加生产劳动的难民有1.52万人,享受退休金待遇的难民退休职工2610人,新安排就业的难民1667人。难民中的学龄儿童都已上学,在校学生7925人。
  1992年1月9日,海南农垦总局隆重集会庆祝海南农垦创建40周年时,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法仁在他所作的报告中指出,40年来海南农垦各农场共先后为国家安置了近5万名华侨和难侨。
  四、为各方面建设调进大批知识分子
  海南解放初期,经济文教落后,百业待举,有文化知识的人才奇缺。为了振兴海南的经济和教科文化事业,国家从全国各地给海南抽调和分配来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为了发展海南教育,办好海南高等、中等学校,就地培养各方面人才,国家和广东省有计划地派来大批科技骨干和大学、中学教员。这些五、六十年代就到海南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海南各方面的建设中起了奠基和开创作用。解放初期调进海南的知识分子主要有四方面来源:
  (一)国家为接管海南重要部门而派来专业人员
  本章第一节所录曹文华、章锦涛两位老干部,也是当时国家为接管海南公安、报社等重要部门经过培训后派遣而来的。已退休的原海口海关副关长陈绍维回忆说,1951年底,年仅20岁的他和另外8名海关总署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从上海南下到了广州,他们被告知分配到海口海关工作。他们根本不知道海口在哪里,该怎么前往。当时海口与广州之间,既没有班机、班车,也没有客轮来往。他们只好从广州搭乘货船,在海上颠菠了三天两夜才到达海口港外,因为码头太小水太浅,货船靠不了岸,要转坐小船才能到上岸。
  (二)国家和广东省分配来大批大学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解放以来至70年代的30年间,国家分配进海南岛的大学生有2万名。这些大学生有3个来源:
  一是国家计划分配和个人志愿来支援海南边疆建设的大学生。海南有些单位和项目,是属于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管辖的,这些单位的人员,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多是由国家有计划地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大学生担任和补充。
  二是从广东省分配来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海南于1988年建省之前,是属于广东省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过去各省的大学毕业生,都是由省计委和人事部门按计划统一分配的,几乎每年广东省都分配一批广东籍的大学生到海南工作。六七十年代笔者在中学当教员和在琼山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有不少同事就是原籍广东的大学毕业生。尽管这些广东大学生大多已经迁回广东去了,但在笔者的广东大学生朋友中,有不少人从五十年代一直在海南工作到退休,现在仍居住在琼山市府城镇。例如:蓝田玉,广东茂名市人,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师专当教师,后升任海南师范学院院长。邹福如,广东揭西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昌县当教师,历任文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文昌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任海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0—1994年,被评为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十佳校长,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黄广源,广东普宁市人,任琼山中学副校长;王万钟,也是广东人,原在琼山县东山中学、琼山中学当政治教师,后调到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直至退休,他俩都是在广州读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来琼山工作并扎下根的。还有笔者的亲家爹陈作武,广西博白人,在海南肥皂厂当付厂长(处级);亲家母钟木英,广东梅县人,海南肥皂厂科级干部,他们都是在广州读书分配来海南工作的,退休后都住在府城。
  三是从大陆各地(主要是广东)来海南读书而留在海南工作的大学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师专(现师院)、海南医专(现医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学院等大学,都是面向全国或广东全省招生的。不少大陆学生在海南各高等院校毕业后就留在海南工作。例如笔者内人的姐夫谢禄垂,广东连平县人,副主任医师,60年代初海南医专毕业后分配到昌江县工作。
  (三)为海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调进大批专家、教授
  例如,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学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其前身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是设在广州。为了发展海南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和便于科研工作,1958年迁至海南岛儋州现址。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橡胶等热作研究专家、教授都随迁到了海南。至199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职工5312人,科技人员1123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含研究员4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人。著名专家有:橡胶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生物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郑学勤研究员;生物统计专家林德光研究员;橡胶栽培专家黎士聪、许文献研究员;生物技术专家王泽云研究员;橡胶加工专家韦玉山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28名。
  下面仅录1960年之前从大陆到海南工作,业绩显著并定居海南的部分专家事迹:
  何敬真,1902年出生,福建省漳浦人。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44—1945年赴美国学习水土保持和草原管理。曾任厦门集美农校校长,先后在私立铭贤学院、四川大学任教,1946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热作系主任、热作所所长、国家农垦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热带作物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或指导过多项热带作物栽培研究课题。主持的热带作物引种试种课题,1975年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当时海南属广东省辖)。1983年获中国农学会坚持农业科学工作50年以上的农业专业表彰。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雷贤钟,橡胶垦殖专家,马来西亚华侨,福建古田人。1904年生,1924年去马来西亚谋生,后靠开发橡胶园致富。1953年,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联络18位华侨到海南岛考察橡胶种植业。1955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南洋携橡胶优良品种近20个举家回国,在崖县(今三亚市)南田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以芽接树为种植材料的侨资胶园——华侨侨福胶业公司。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及多家橡胶育种单位以其携进的优良品种为亲本,研究培育出一批新的优良品种,促进了中国橡胶业的发展,为中国橡胶良种化建设贡献突出,获国务院的嘉奖。1958年侨福公司并入国营橡胶农场后任南田农场作业区主任。曾任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崖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吴恭恒,广东梅州人,1912年生。1936年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1948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教授。先后任广东国民大学、法商学院、中山大学教授。1954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和翻译工作,翻译橡胶、油棕、胡椒、咖啡、可可、椰子、木薯等热带作物法文文献资料200万字。主编《咖啡的虫害》、《乳胶生理生化研究综述》等书。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友梅,广东澄海人,1913年出生。193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1914年获岭南大学理科研究所硕士学位。先后在岭南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52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天然橡胶和剑麻等的研究工作。中国热带作物科研和教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和示范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1年享受国务院颂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徐广泽,广东番禺人,杰出的橡胶种植专家。1916年出生于马来亚,幼年回国读书,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后,再回马来亚从事橡胶种植和育种研究,1946年回国任教于中山大学。1950年、1951年两次参加广东省调查组到海南进行橡胶种植业考察。为开创中国自己的育种工作,1954年主动调到海南农垦局,积极筹建橡胶种站,亲自拟定并组织实施海南橡胶选育种规划。经过30多年努力先后选育出47个抗风耐寒、高产橡胶良种。1977年后任广东省农垦总局总工程师。1984年应邀参加在法国召开的国际橡胶生理育种会议,在会上介绍阐明了中国因地制宣培育良种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中国热作协会副理事长。1989年去世。
  刘乃见,湖北松滋县人,1918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1951年任松滋县政府办事员。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83年晋升为教授。中国橡胶育种工作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负责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巴西橡胶数量遗传的初步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主编多本高等学校教材。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宗道,湖北孝感县人,1921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橡胶专家。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土壤农化系,留校任教。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学院院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科协主席,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有关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科研、教学工作,是中国热带作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工程院选为院士。
  刘松泉,淅江平湖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1945—1953年先后在上海幼儿园师专、南京大学任教。1953年4月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任育种站长、橡胶研究所长。1979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橡胶选育种工作,是中国著名的橡胶选育种专家。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共获18项科研成果,其中7项分别获国家、省、地、院奖励。1991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庞廷祥,广西博白人,1923年出生。1949年广西大学林学系毕业后,在广西桐油研究所工作。1953年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将。1992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补贴。
  潘衍庆,上海人,1927年出生。1953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党委书记、热带作物生物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热带作物学报》主编,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郑学勤,安徽歙县人,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植物系。同年分配到国家农垦部工作。1956年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任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农业部生物技术专家顾问组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等职务。他主持或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奖项。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计委、科委授予的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5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海南省推广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黎仕聪,广东顺德人,1936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何琦(1903~1970)医学昆虫学、疟疾学专家,淅江义乌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留学英国,获利物浦热带病理学博士,为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大连医学院生物学教授。1936年起曾多次到海南调查医学昆虫,逐步查出海南有按蚊26种。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1953年起在海南研究抗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站主任等职。他判定微小按蚊是海南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兴隆、那大等地建立6个防治实验区,在五指山区开展全面抗疟运动,收到显著效果。并在海口、兴隆举办6期抗疟班,培养青年抗疟技术骨干350名。对海南岛防治、消灭疟疾病有重大贡献。
  (四)国家为海南大型企业调进大批知识分子
  解放后海南岛长期属于国防前线,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少,但为了利用海南的资源,也设立了一些大型企业。例如,设在昌江县石碌镇的海南钢铁公司,属于国有大型一级企业,由海南铁矿和筹建中的钢铁厂组成,1995年有员工1.2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海南省一轻总公司,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5年有员工205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3人;海南省汽车制造厂,国有大型二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800人;海南电缆厂,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402人,其中技术人员78人;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大型一级企业,1995年底有职工4000人,其中技术人员93人;海口力神速溶咖啡厂,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178人,其中技术人员71人;海南省印刷工业公司,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员工465人,其中技术人员271人(高级职称者22人);海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年有员工299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71人;海南宏业毛纺有限公司,地址在陵水县陵城镇,国有大型一级企业,1995年有员工1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9人;琼海丝绸厂,国有大型企业,1995年有职工468人;海南省电子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有职工2397人,其中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163人;海南省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年有职工1900人。这些国有大型企业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各时期由国家分配来海南工作的大中专毕业学生。据昌江县和海南钢铁公司的调查统计,仅海南钢铁公司大陆籍的高级职称者就有如下近百人。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