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8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127.66;G527.66;R1
页数: 5
页码: 210-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海南岛的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海南设立了学务专员(后改为学务委员),负责学校教育工作。海南岛建立了许多中等学校和小学,但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海南的官员、教师、商绅和华侨都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临近解放时,除三个县尚未设立中学外,其他县市都设立了中学。海南还建立了大学、中专和中学等教育机构,如海南大学、海南政法大学、琼台师范等。在卫生方面,海南岛设立了医院和卫生局,但数量和医护人员较少。海南的报刊发展较为活跃,创办了各种报纸和刊物,如《琼岛日报》、《琼崖旬报》等。此外,琼剧艺术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发展,海南的琼剧班经常进行演出,甚至到东南亚各国演出。海南的村庄和县城都建有戏台和戏院,供琼剧演出使用。在民国时期,海南的教育、医疗卫生和艺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卫生事业 发展

内容

一、民国时期的海南教育
  辛亥革命后,1912年撤销各县督学局,改设学务专员(后又改学务委员),负责抓学校教育工作。20世纪30年代时,海南岛有中等学校13间,学生约4000人;小学2000间,学生约10万人,平均每间小学只有50个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南的官员、教师、商绅、华侨办学的积极性很高。临近解放时,除刚成立不久的保亭、白沙、乐东3县尚未设立中学之外,其中14个县、市都设立了中学。仅府城、海口地区,民国时期就先后办过如下20多间国立和私立大学、中专和中学:海南大学(1947年创办,1950年5月停办)、海南政法大学(1923年创办,1927年停办)、省立琼崖第六师范学校(现琼台师范)、琼山中学(1913—1915年开办)私立琼海中学(1923年创办,1950年改为海南中学)、国立第一侨民中学(1947年由四川迁来海口市,1950年改为海南华侨中学)、国立琼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海强医事职业学校、私立建华中学(1947年创办,1953年并入海南中学)、私立环海中学(1923年创办,后因生源不足停办)、华美中学(20年代初基督教会创办,1923年停办),海南公学(20年代由广州人杞慕天创办)、匹瑾女子中学(20年代初由基督教会创办,解放后撤销)、私立汇文中学(1946年创办,解放后停办)、私立海口长春商业职业技术学校(解放后转为公办的海南财经学校)、私立琼南中学(40年代创办,解放后停办)、私立丘海中学(1947年创办,解放后解散)、私立长流中学(1948年创办,解放后改公办)、测量学校(1923年创办,1927年停办)、女子职业学校(1925年创办,1927年停办)、私立岭南大学附中海南分校(1930年成立)等。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左派和琼崖共产党也创办了各种学校。例如,1922年创办的加积农工职业学校,后改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1927年“4.12”后才停办;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琼崖特委在美合根据地创办了琼崖抗日公学、农训班、军事干部学校,还在六连岭创办抗日军政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在乐东县番阳创办琼崖女子学校,开设语文、算术、地理、卫生常识等课程,办学2年间,共培养了近300名妇女学员。
  民国时期,海南部分县市已建起一些群众文化教育设施,琼山、文昌、澄迈、定安、儋县、琼东等县设立了群众教育馆,海口和定安设有图书馆,全岛共有7个体育场。
  二、民国时期海南的报刊。
  民国时期,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已懂得利用报纸、刊物这种宣传工具,宣传自己的主张,教育民众,当作同敌人作战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所办的主要报纸有:1913年由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的泰国归侨国会议员林文英和陈子臣等在海口今新民路139号创办海南最早的报纸《琼岛日报》,不久改名为《琼华日报》;1921年,徐成章在海口创办《琼崖旬报》,宣传新文化思想;1926年,琼山县出版《列宁青年》、《琼山新报》、《时报》等革命刊物;1939年2月,琼崖特委创办的《抗日新闻》3日刊,当时发行量有1000—1500份;1941年8月,中共文昌县委创办《新文昌报》;1941年冬,琼崖东北区民主政府创办《新琼崖报》;1946年5月,琼崖特委的机关报《抗日新闻》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名为《新民主报》。
  三、民国时期海南的医疗卫生
  民国时期海南已有医院,但数量和医护人员极少,设备也差。1926年前,海口只有4家医院;一是设在今博爱南路西侧的公立惠爱医院,只有门诊,没有留医设备,医务人员全是中医;二是设在今新民西路的私立爱生医院,医务人员全是西医;三是美国长老会附设的康兴利创办的福音医院,院址在盐灶村东面;四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得胜沙路办的中法医院。由于1926年海南鼠疫流行,死人很多,海南和海口各界知名人士和民众,纷纷要求建立规模更大、设备更加完整的综合性医院。于是,1926年夏,海口知名人士永发行经理周成梅等倡议建设海南医院,由岛内65人、香港同胞24人、越南华侨29人,总共119人共同发起,成立海口海南医院筹建委员会和董事会,1927年破土动工,1930年7月医院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民国十一年(1922年),海南各县都成立卫生局,1928年冬,广东南区善后公署通告海南各县市组织卫生委员会,以各县市卫生人员及团董、保长为卫生委员,并要设立医院。以琼山县来说,到1949年,全县共有医院4间,私人诊所99间,卫生人员223人,其中中西医生57人,医士44人。琼山县几家医院是:琼山爱生医院,清光绪22年(1896年)建立,1930年外请2名中医生在院施诊;琼山公医院,1926年成立,1930年有医护人员6人,病房7间;1936年6月,成立琼山县平民医院和爱生中医院;琼山县政府卫生院,1946年6月创办,由广东省潮阳人姚隐(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日本帝国大学医学部肄业)从广西带来10多人到原爱生医院创建,解放后改为琼山县医院。
  四、民国时期琼剧艺术的发展
  早在清末,海南的琼剧已享誉岛内外,为海南老百姓和东南亚琼侨所喜爱。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金公仔、白玉娃等名角为主的“琼城梨国班”应邀到安南西贡演出《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剧目,深受华侨欢迎,首创琼剧出国演出先例。随后有“福堂班”、“凤兰班”等30多个琼剧班到新加坡、暹罗、马来西亚、印尼、金边、文莱、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演出。
  民国时期,是海南琼剧最兴旺发达、出人才最多、演出最活跃时期。涌现出来的名生角有郑长和、三升半、新长和(王正堂)、韩文华、陈顺彩、雪梨生、陈应三等;名旦角有陈成桂、丽梅(陈大章)、吴桂喜、林道修、凤梅、王广花等;名花生有陈元,武生有吴梅吉等。演出的传统琼剧节目很多,如《三姑爷》(后改名为《张文秀》)、《七星梅》、《凤仪亭》、《狮子楼》、《空城计》、《李陵碑》、《薛刚反唐》、《奴主同科中》、《合竹成亲》、《假王子》、《高侍制出巡》、《抢灵牌》、《苏秦和张仪》、《真假巡按》、《春水浇桃花》、《荷池映美》、《秦香莲》、《林攀桂》、《三审可怜女》、《舅代姐嫁》、《彩楼记》、《曹植赋诗》、《稽文龙》、《倒插金钗》、《狗咬血书》、《劈山救母》、《十三妹》、《昭君出塞》、《烈女报夫仇》、《松江祭妻》、《苦凤莺怜》、《穷人布施》、《黄金与受情》、《糟糠之妻》、《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称《梁生游学》)、《爱河潮》、《孟丽君封相》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戏目。
  民国时期的琼剧班,不仅在岛内城乡经常演出,而且经常到东南亚各国长期巡迥演出。1918年,陈成桂同郑长和组成的“成桂班”,在暹罗、高棉、安南等南洋各国巡迥演出3年时间。1920年,陈成桂和郑长和创办“十四公司剧团”又到新加坡长期演出。1922年,海南革命先躯王文明、徐成章以及著名琼剧演员兼编剧吴发凤,发起成立琼崖伶界工会,陈成桂也从安南回琼参加,他们创办“琼崖土戏改良社”,对旧琼剧进行改造,用以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相继演出了《秋瑾殉国》、《爱国运动》、《省港大罢工》、《深夜哀声》、《大义灭亲》、《败类的下场》、《李福隆之死》、《糟糠之妻》、《黄金与爱情》、《爱河潮》等一批时装剧,受到群众的欢迎。1927年后,陈成桂为班主的“成桂班”和吴桂喜、吴梅吉等人第二次到新加坡演出;不久,郑长和、吴桂喜又同陈成桂结成“成桂长和班”第三次到新加坡,把新编琼剧目在新加坡久演不衰。30年代,陈成桂又和名艺人三升半、名“花生”陈元组班,在星洲、泰国巡迥演出。1937年,琼山和各县艺人纷纷成立教馆,创办戏班。从此,出现平民班、彩字班,均为班主制戏班,仅琼山县就有戏班3个,木偶戏班7个,艺人约300人。1946年,琼山全县就出现两南、新新、琼星、金星、导青、和华、联华7个民营琼剧团,解放前夕合并为联华、两南2个民营琼剧团。解放战争时期全岛琼剧艺人有400多人。
  为了方便演出琼剧,民国时期海南汉区比较大的村庄,几乎村村都建有戏台,凡军坡、公婆期,大多都要演琼剧,农村群众每年都可看到许多场琼剧。在各个县城,也都先后建起戏院(大多是竹木结构)。清末在海口已建有大同戏院,20年代在海口新民西路建起第一间影剧院——幻真戏院,不久又建起新新戏院、中华戏院(后改解放戏院),既放电影,又是粤剧演出的基地。1931年在得胜沙路建起五层楼后,除开设旅店外,还经营舞厅、戏院,既放电影,又演琼剧。日本投降后,在琼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有不少是大陆人,广东五邑的商人在海口经商的人也很多,1946—1947年,在文明东路南面建了一间民乐戏院,作为京剧和粤剧演出的主要场地。1948年,在长提北面海田溪中的小岛建起一间竹木结构的戏院。名叫“琼苑”,经常演出琼剧和粤剧。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