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统治者的抚黎和征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67
颗粒名称: 二、清统治者的抚黎和征黎
分类号: D691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的黎族、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区,后来被迫迁入五指山腹地。清代时期,朝廷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限制与利用相结合的政策,对黎苗族也是如此。清朝海南地方官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将各黎峒编划入州县统治版图、开通山路、在黎族地区开设官办学校等方面。虽然专为对付黎族而设的某些统治机构和御防镇压黎族人民起义的工具,但大部分渡琼官员也为当地各族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关键词: 海南 清代 统治者

内容

海南的黎族、苗族先民原来都是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区的,后来才被迫逐渐迁入到五指山腹地。这些少数民族迁入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后,由于道路不通,州县管理力量薄弱,历代朝廷政令难于深入海南腹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僻远山区,使黎苗族处于长期不入版籍、不纳赋税、“不服王化”甚至与官府对抗的状况。清王朝是以少数民族满族为主体统治中国的朝代,它征服和镇压的主要对象是汉族,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则是采取限制与利用相结合的政策,对海南的黎苗族也是如此。清朝海南地方官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各黎峒编划入州县统治版图,各峒由当地黎首总管、哨官具体管治,既加强了对黎苗地区的统治,使朝廷、官府的政令能深入到山区,又使少数民族能按规定交税纳粮和服役;二是开通山路,便于抚黎,亦方便黎、苗族人民与汉区的交往和商品的流通;三是在黎族地区开设官办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据《琼州府志》记载,早在南宋和明代,海南的崖州、昌化、感恩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州县已创办州学、书院和社学,但几乎全是汉族子弟才有机会读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崖州知州的冯如衡(江苏太仓人),拨出官银在崖州城(今三亚市崖城)创办崖州时雍学堂,专收黎童入学读书。他还给各黎峒发布官文,要求催促黎童入学,所需费用由官府垫付,于是黎民感德,纷纷送弟子入学,从此崖州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清代琼州将黎族聚居的山区划为州县统治范围,这对官府、对黎民都有一定好处。但专为对付黎族而设的某些统治机构,如在定安县黎区南闾墟设立的太平巡检司,在万州龙滚墟设立的龙滚巡检司,在崖州藤桥墟设立的永宁巡检司,以及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设的“抚黎局”,虽然名义上属于州县指挥,但都是御防和镇压黎族人民起义的工具,这些机构的主官都以武臣充任,其驻防兵都属于军队编制,都是以防止和镇压黎族人民为其职责的。清代大部分渡琼官员尽管也为当地各族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但不少官员也参与了镇压黎汉人民的反抗斗争。例如,琼州总兵吴启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就率兵镇压陵水熟黎王国臣为首的“叛乱”,俘杀380余人;同年又率兵镇压生黎母葵、母赞等峒黎民的反抗斗争,斩杀黎民10多人。冯子材虽是清末抗法民族英雄,但光绪十二年他曾奉命渡琼进军五指山区,镇压过黎汉人民的起义,在海南专设“抚黎局”,就是根据冯子材的建议而设的,在琼中县摩崖石刻中的“手辟南荒”4字,就是他在镇压黎族人民起义之后写下并令雕刻的。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