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贾迁琼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商贾迁琼者
分类号: D691
页数: 3
页码: 171-17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明代和清代时期为了防备倭寇和海盗,对海洋进行严格管控的政策,并重点描述了清初康熙时期禁海令和后来解除禁令后,大陆东南沿海商人前往海南从事商业贸易的情况。文中引用了日本学者小叶田淳的记载,展示了海南与日本之间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此外,还提到了来自大陆各地的商人为方便发展业务,在海口和府城等地设立会馆,以便联络交流和维护同乡之间的利益。最后,还列举了一些大陆商人在海南定居的例子,以及他们在当地经商的状况。
关键词: 商贾 迁移 海南

内容

明代为了防御倭冠和海盗的抢掠,始终实行“锁海”。清初顺治年间,为了防备明将郑成功的军队反攻,亦曾两次申严洋禁。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台湾海峡为中心控制南海,康熙帝又发布禁海令,把浙江、福建、广东的沿海居民,迁离海岸30里的内地,不准片板出海,因而沿海贸易陷于停滞状态,到海南做生意并定居的人也相对较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克服台湾后,次年撤消禁海令,允许商船出海贸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海南设置隶属于粤海关的海口常关总部,兼辖本岛铺前、清澜(属文昌)、沙箸口(属会同)、乐会、万州、儋州、北黎(属感恩)、陵水、崖州等9个分部(分口)。这些关部不仅征收国内沿岸贸易的关税,也征收外国贸易船舶的关税。这样,从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到海南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越来越多,在海南定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例如,据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海南岛史》所引《华夷变态》中记载:
  “船主朱仲扬,浙江人。于1677年前,为商务来海南定居。曾造一船,本拟于1685年去日本,因事未果。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才从海南载回沉香土产等于7月18日到日本。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船主黄平官由厦门来海南,于5月22日由海南去日本。……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十二月,有船由宁波赴海南,卖完货后,于次年6月18日由海南出发,6月29日抵普陀山,载丝和布匹,于7月10日去日本。又有一船,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九日,由海南出发,5月3日抵福州猴屿,载丝和布匹,于20日出发去日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月十八日,有一船从海南出发,十月抵日本,因时候太晚了,货难卖出,便回宁波。于次年正月,再去日本。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有一船由上海来海南,积载货物,于5月28日由海南出发,6月15日到上海,招集货客,于7月1日去日本。”
  从这些记载,可见清代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客商来往于海南及日本之间的商业贸易相当频繁。
  大陆各地来海南经商谋生的人,为了方便和发展自己的业务经营,逐步在各州县城定居下来,尤其在琼州府城及海口所城内外定居者最多。他们为了联络感情,了解行情,壮大势力,扩大影响,互相帮助和维护同乡、同行业的利益,在海口和府城设立各种地缘、业缘会馆,做为集会、联络和交流信息的场所。例如,清雍正年间建立的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会等地商人组成的广行五邑会馆;乾隆年间建立的潮州会馆、高州会馆、兴潮会馆、福建会馆、漳泉会馆等等。每一会馆,据倡建时的碑题记载,一般都有一二百或二三百名同乡或商号捐资助建。如漳泉会馆倡建时的抽名碑上,刻有文成、集源等185间店号;兴潮会馆倡建石碑上刻有朱良记、林贤顺等210间店号。光这2个会馆就拥有近400间商店,如果包括其他大陆商人会馆的商店,其数目估计有上千家。如果包括家眷和从大陆来的亲戚伙计,清代在海口、府城定居从事商业贸易的人口至少也有数千人。
  清代从大陆各地来海南做生意的人,除了在海口、府城落户入籍外,还有不少人在其他州、县城及沿海港口定居,收购、贩运海南各种土特产及经销大陆产品。例如:原籍广东顺德的左兴义,左兴仁兄弟,就是清代来海南文昌经商,后来定居文城内北门,成为左姓入文先祖的;福建莆田人罗健,因经商贸易经广东入琼,后落籍琼山县石九村;广东南海县人孔宏集、孔宏林兄弟,也是明末清初渡琼经商,落籍琼山县大林群上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福建人黄绍余、黄绍荣兄弟也来琼经商而入籍。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仲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