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戌琼官兵定居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戌琼官兵定居者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倭寇和海盗对海南的侵害,以及为了防卫海南,明王朝在海南设卫、所的情况。同时,也提到了明朝卫、所的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明朝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大部分军士破产散亡,择地而居,另谋生路,因此终明一代,海南卫所官兵就地落籍者甚多。
关键词: 明朝 海南 戌琼 官兵定居

内容

明朝时,倭寂甚为猖獗,我国东南沿海皆受其害。琼岛四周环海,更难例外。加上明初一些叛乱余党亡命海上,聚为海盗,经常对海上船舶和沿海村镇抢掠。有时倭寂和海盗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气焰更加嚣张。为了防卫海南,洪武五年(1372年),明王朝在海南设卫(卫为明代军队编制名,约5600人),卫下设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12人)。百户所设总旗2(每旗辖50人)、小旗10(每小旗10人)。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洪武十七年(1384年),桑昭任海南卫指挥使时,创建海口、昌化、清澜3所,其中海口分设右所(亦称西所)、后所(亦称北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安陆侯吴杰筑海口城时,拨后所1000兵驻于海口;当年都指挥使花茂又议立南山千户所。据《琼山县志》称:明代海南卫辖内外11所,设旗军15927名,其中驻扎琼山县旗军1347名;隆庆元年(1567年),设白沙水寨有兵船63只,额定官兵1822名,后存官兵1623名。
  明朝卫、所的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明朝中叶以后,海南与全国一样,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大部分军士破产散亡,择地而居,另谋生路。因此终明一代,海南卫所官兵就地落籍者甚多。例如: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曾祖父海逊之,原籍福建,回族人,明初任广州卫指挥使④。洪武十六年(1383年),其子海答儿(即海瑞的祖父)从军渡琼,在琼山左所就地(今府城金花村)落籍。
  姚武定,原籍广西,父辈迁福建莆田县,明初渡琼任下湾港(今抱虎港)守备,后来落居文昌县福家村;其兄弟姚定宽、姚定宦亦先后渡琼,分别落籍乐会县和定安县。
  汪宣,原籍西蜀(今四川),洪武二十四年(1394年)渡琼任海南卫清澜守御所千户,后来落居文昌县霞洞村。
  白纶达,祖籍福建古田县,明初从军入琼任千户,后来定居琼山前所徐家屯、沙港村。
  钱春,原籍河南汝阳县,洪武二年(1369年)从军入琼任海南卫清澜千户所千户,后升任潭州府(今湖南长沙)武德将军。正统八年(1443年),其孙钱鉴选调清澜所袭钱春千户职,故落籍文昌县。
  严其慎,福建莆田人,洪武七年(1374年)渡琼任清澜千户所千户,后来举家落籍文昌县。
  史时隆,祖籍福建晋江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随军渡琼,任崖营千总(千户),后落籍琼山县。
  梅肇基,广东南海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入琼任万户营千总,后定居琼山府城。
  陶昌裔,明代入琼任海南卫镇抚⑤,后来全家落籍文昌县。
  安贵,原籍江西鄱阳县,明代入琼任文昌县清澜所军户指挥使,后落籍文昌县。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海逊之
相关人物
姚武定
相关人物
汪宣
相关人物
白纶达
相关人物
钱春
相关人物
严其慎
相关人物
史时隆
相关人物
梅肇基
相关人物
陶昌裔
相关人物
安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