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黎族姓氏古已有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71
颗粒名称: 三、黎族姓氏古已有之
分类号: K286.6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南黎族的姓氏来源、历史记载以及姓氏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黎族姓氏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原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黎族社会文化的描述,展示了黎族姓氏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识。
关键词: 黎族 姓氏来源 历史文献

内容

黎族因是海南岛独有的民族,加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和族谱记载,对于黎族姓氏的来源较难考证。不过据历史文献记载,黎族姓氏由来已久,古已有之。有些人说黎族本无姓,是解放后土改时登记户口、田地之需要黎人才从汉姓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黎”这一族称最早见于唐代中期,“黎”这一专用族名是宋代才固定下来的,而宋代的历史文献中已有不少黎人姓氏的记载。宋人《系年录》有载:海南“四郡各占岛之一偶,四郡人多黎姓,盖其裔族,而今黎族乃多姓王”(《广东图说》卷六十七)。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祖朝宰相卢多逊被流放到崖州(今三亚市),落居水南村,同当地黎族人打成一片,友好相处,曾作《水南村为黎伯淳题》诗二首,可见1000多年前崖州地区的黎族已有黎姓,至今水南村还有不少黎姓人的后代。北宋哲宗年间(1097—1100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时,结交当时的好友之一就有黎子云。
  历代黎峒的峒首和黎族起义首领都是有名有姓的。如宋代女黎首有王二娘。又如据《琼州府志》载,宋庆历间(1041—1048年)黎民区希范率领起义民众攻破琼州城,被广西转运使杜杞率兵镇压;宋熙宁十年(1077年),乐会白沙峒黎王邦佐部众被抚降,林志福等被捕。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朱国宝任海南四州宣慰使时,有南宁军(儋州)黎首谢有奎以其属归附,黎民降者有3000户。明洪武二年(1369年),廖永忠等统军征海南,打败乐会小赐峒长王官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柴英任海南卫挥佥,黎首王瓶扰澄迈,被剿平。明同治间,儋州七坊峒黎首符南蛇率黎众起义,攻克儋州、昌化等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沙湾居林峒黎首黎佛二率众起义,被海南兵备副使和指挥王守臣剿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陵水熟黎王国臣等率众起义,被琼州总兵吴启爵等讨平。
  全岛黎族人有数十个姓氏,全部与汉族姓氏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黎汉长期杂居而通用汉姓。特别是历代都有不少汉人因进入黎区作官、经商、垦荒种植、避难等与黎人通婚、定居,其后裔融入黎族而用汉姓。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汉族的王姓和符姓先祖已经迁琼;南朝时,有大批冯氏和冼氏人从广东迁琼;唐代又有李、吴、韦、黎等汉人入琼。清朝以前,海南各县都有黎族居住,黎汉杂居,黎汉通婚较普遍,学校教的是汉字汉文,黎族人通用汉姓是很自然的事。
  二是朝廷官府给黎首土官赐姓。清代以前,海南黎族地区都是由黎首土官直接管治,黎首土官职务由朝廷或官府任命,官职可世袭。朝廷任的黎官原有姓名的就用其姓名,有名无姓者朝廷或官府可以赐姓,同峒的黎民可用峒首的姓。
  三是历代黎峒归附王朝和户籍登记,都必须有峒首姓名和各户主姓名,故黎族人的姓氏古已有之。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