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经济转化与产业化重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历史文化.特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16
颗粒名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经济转化与产业化重构
并列题名: 以海南为例
分类号: G127.66
页数: 11
页码: 114-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商业化开发容易失去本真性,需要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海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场经济

内容

如何发展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快速消逝的本土文明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是海南省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公益性保护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多种样式的产业化经营,旅游文化园区、文化艺术品、民族性演艺等多元化开发模式,都将带动非遗融入现代理念,走可持续的发展与传承之路。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市场开发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必须看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与海南非遗的保护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做到海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和构建旅游产业化之间理性沟通,使二者能够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双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转化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民族、族群、社区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维系一个群体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或走向变异。但世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脉,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海南由于其地理位置,本土文化受现代文化冲击相对较小,很多地区都还保有原生态、古朴的自然状态。如距今6000多年的黎族制陶技艺、4000年历史的树皮布制作技艺、3000年历史的黎族文身,这些活态传承的技艺,在海南仍保存完好。但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堪忧,尤其是较为单一的项目,一旦传承人离世,绝活就成了绝唱,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如手工制陶的艺人全省不足10人,懂得黎族骨簪工艺的手艺人只有3人,临高人偶戏后继乏人。再如黎族打柴舞,全省只有三亚的一个村庄还完整存在,如果这个村庄打柴舞消失了,从此这个古老的舞蹈就在世界上消失了。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制度的创新性、传承环境的承接性和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文化政策制定执行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产业化潜质的项目走向市场,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传统的文化项目获得生机,促进其有效传承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内有些城市将非遗项目的旅游市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几十支队伍在全国各地演出,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庆阳香包制作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在市场上特别是在旅游市场因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等优势,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被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热点。许多原本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重获新生,而且正在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其次,把非遗适度地通过市场化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这样在资金的组合上,除了政府常态的财政“输血”外,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渠道,从而开发非遗项目的自身“造血”功能。如海南以热带旅游为主题的“呀诺达”度假公园,将部分海南“非遗”项目纳入观光旅游中,成为海南岛特色品牌景区,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单门票一项收入可达亿元,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资金与物质保障。
  此外,将本地区的文化景观、本民族传统民间文化遗产、本土个性化的文化元素整合起来,构建相应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瞩目的议题。一个地区人们世代传习的精神文化因子经过时间的沉积、岁月的锻造,有机地融入这座城市的主体命脉,构成这座城市的精神源泉。将精神文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文化产业园区,既是各地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也是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激发、重塑,形成产业化模式的市场动力。此举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培育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扩大就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 非遗项目在市场经济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利益为目的的商业化开发将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本真性(Authenticity),本意是真实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①20世纪60年代,“本真性”或称为“原真性”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理解和共识。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来自原初可以流传的一切之整体,从物质形态上的持续、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到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这一系列本真性的存在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度,防止“伪民俗”“伪遗产”。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性开发相对滞后。21世纪初期,随着全国性文化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各地曾建起以打造地方民俗文化为旗号的大大小小的民俗风情园、黎村苗寨原始风情村等众多市场化行为的伪文化园区,极大地破坏了海南特有民族黎族及其原始黎族文化的本体真实性。如在海南的陵水、保亭、五指山等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沿线,迅速仿建了许多少数民族居住村寨、粗制微缩原始景观。这些风情园、民俗村既没有文化赋予的生命内涵,又没有因时间的沉积而透出的历史厚重,相互间的同质化又导致了恶性竞争,暴露出很多市场性问题,其命运是以金钱的损失而落幕。这种只有民俗形,没有文化魂的伪民俗、伪遗产,最终破坏的是海南宝贵的文化资源,损害的是海南人民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文化印记。
  (二)盲从性复制使“非遗”的可解读性遭到破坏,无法形成保护性开发
  可解读性,指的是我们能够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涵。①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保留着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图腾和价值观念。在挖掘、开发、保护时,自然要格外重视其精神观念,即人和文化的关系。目的是使得所继承的事物具有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不是表现外在的文化形式,不能解读其内容。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从农耕时代的祭神、蜡祭,发展到汉代出现的朝廷“众吏饮宴”、民间“华服盛饰”,演变到宋代出现的传递“拜年贴”、贴“门神”,到明代出现了年画的多样性。从其长期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春节无论是其功能、饮食、习俗,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解读出其延续的历史性变迁。再如,省级“非遗”项目海南传统节日“三月三”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近年来,海南本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市场性开发,政府“搭台唱戏”,但其中的舞台性表演、群众性会演、游人的即兴参与,反而掩盖了黎族在这一节庆里原有的传统民俗、仪式、庆典、传说等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其具有的原始神秘性。结果,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破坏了这一节庆的可解读性,更无从谈起对“非遗”的保护性。
  三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非遗项目的产业化重构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内在矛盾
  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虽然有利益结合点,但其根本性的目标还是不同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将海南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现代性的观光产业中来,就必须对此加以改造,以适应人们猎奇式观看的需求。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难免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纳入其中,使那些能够与旅游开发相配套的项目为适应旅游开发的需求,削足适履,变成一种表演,从而破坏了其核心的文化价值;此外,这种为了适应旅游而进行的开发,也将使一些无法被改造成为视觉体验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淘汰出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不存在商业目标,它完全站在对人类文明、文化方式延留的立场上,对项目的评价有其独立的尺度与价值体系,以项目的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为选取标准。非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场景、语境中发生、发展的,失去了这样的场景和语境,单独把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存下来,这虽然也很重要,但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背景和基础。然而,这一套体系却难以与旅游开发的市场经济相一致。我们可以将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
  第一,二者有着高度的关联性。这方面的项目得到了海南各级政府与旅游开发组织的高度重视,如前述的呀诺达等项目,由于形成了良性循环,既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在客观上避免了这些项目陷于失传的危险中。
  第二,二者关联性不大,未得到良好开发。如黎族的骨簪工艺。黎族的骨簪,不仅是精美的饰品,而且反映了黎族的一段历史,记录了黎族的一位英雄,但由于市场开发不善,未能成为旅游工艺品,而使传承人越来越少,目前懂得制作的只有3人。与此同时,原本具有旅游表演项目潜质的黎族传统打柴舞,由于未得到相应重视而无人开发,截至目前只在三亚的一个村庄得以保存,如果打柴舞在这个村庄消失,那么就意味着后人只能从图片上找寻这一古老舞蹈的踪迹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旅游开发的潜力,或者未能被开发成为旅游产品而被冷落,进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二者存在矛盾或冲突。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改造,使遗产失掉了原有的意义与风貌。如海口府城古老传统的“换花节”,作为民俗类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本地政府也有意要将这一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形成品牌的力量。近几年的换花节虽然形式仍然延续,举办模式也由民间自发变成了政府主办,活动内容也不断外延,还增添了花展、灯展、舞狮、游艺娱乐等内容,但人们对该节日的期待却有衰减之势。
  旅游是“看”的经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存在商业目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旅游的产业化虽然对非现代的文化提供了资金支持等保护,但又迫使一些传统文化因“被看”而被改造进而破坏了其文化承载。海南是国内的重要旅游地区,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地区。尤其是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之后,旅游开发一路走热,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与实施保护迎来关键时期。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一致性,又充满了矛盾,实际上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二)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构建之间的结合点
  有学者从旅游业的角度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五种资源类型,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型、辅助型。②从视觉特征吸引旅游者、行动上融入体会人文风貌、精神上享有更深层文化内涵等范畴进行了旅游资源的划分。海南现有的89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中,涵盖了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俗、戏剧、杂技、民间美术、文化空间等,其中一半以上属于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如濒临失传的手工制陶、龙被技艺;黎族特有的织锦、树皮衣制作技艺;传统民俗节庆“三月三”、军坡节;海南传统的琼剧、临高人偶戏;极富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传统民间舞蹈打柴舞、招龙舞;黎族古民居船型屋、干栏式建筑等,这些既是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这对于正在进行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与建设,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财富。
  旅游业围绕人们本能性的心理体验,满足人们好奇与陌生化的心理体验需求。因此,发展旅游业除了自然奇观之外,很大程度上需要提供给游客与其日常感官体验不一致的“奇观”。这种奇观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则是文化性的。尤其是在今天全球的现代性生产与消费体系抹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差异化的时代,寻找与这种现代性的日常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体验,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目标。旅游产业根据工业化的原则,将这种异域性的文化差异转变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奇观。这就要求对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加以包装与改造,使之成为人们进行工业化观赏的消费产品。而这正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或者正在消失的“奇观”,它本身是一种陌生化的看点,能够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种体验,并使之形成旅游产业所需要的市场,这是非遗与旅游业能达成一致的原因。这种需求可以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和保护动力。如前文提到,国内一些非遗项目将旅游与保护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方面通过走入市场,使传统的文化项目获得生机,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热带原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海南呀诺达度假公园,将黎族织锦、文身等纳入观光项目,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资金与物质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将黎族织锦开发成为工艺品与旅游纪念品,逐渐形成产业化运营模式,在获得市场的同时,也使这项手工技艺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三)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双赢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府行为限定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政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机构;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制定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这一规定,明确了政府与社会团体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分辨非遗中能与旅游文化结合的点,并按它们之间不同的关系、不同项目区别对待和处理。对于具有旅游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鼓励个人与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与社会资源来对它们进行保护,进而提升旅游的深度,形成良性循环。如对黎锦、花梨木雕,以及一些村镇能够与旅游结合的公期等项目,可以采取与旅游结合的方式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借此使古老的技艺和民俗得以传承,避免因缺乏资金与积极性而失传。找到非遗能够被“看”的一面,借助现代媒体力量吸引人来看,为旅游产业服务。如对于黎族骨簪制作这样的项目,应挖掘其潜在的旅游资源,通过帮扶其扩大市场的方式使之与旅游工艺品市场相结合,引导更多的民间艺人参与进来。否则,单纯依靠政府人为保护的方式,一旦资金、保护方式出现问题,这种技艺可能就永久性失传。
  与旅游经济相矛盾或者相冲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进行抢救和保护。首先需要厘清哪些是无旅游价值却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后重点投入资金进行保护。如钻木取火、一些与原始宗教相关的黎族歌舞、口头传说等既无实用价值,又暂时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层面进行抢救式的保护,一方面需要投入资金,另一方面保留影像资料。对于无旅游市场的民间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采取政府专项资金保护扶持的方式给予传承人经济支持。
  其次,引导社会对非主流的生存方式与价值观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保护民间独立性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存在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更好地保留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也能为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后续资源,在这点上保护与提供二者是一致的。针对海南现今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①
  在海南未来的发展中,正视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思考中不局限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使“看”与“被看”都以全方位的视角来进行,这才能为日后海南的社会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需鼓励的是“看”的兴趣刺激旅游产业发展,但需避免“看”的过程对“被看”物的破坏。笔者希望海南能够成为一个永远有可“看”之处的旅游岛,也希望那些“被看”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恒久地得到保护与传承。
  四 从文化溯源的视角挖掘市场经济下海南非遗的地方承载
  因阿诗玛而声名远播的云南石林;因白蛇传说而重新修缮的雷峰塔;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因王勃、范仲淹、崔颢的诗句而千古传世,这些都因其合理有效的发掘,重塑了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活了非遗这一古老的文化元素构成,从而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拓宽文化的传承渠道,在开发中体现文化的价值,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构建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当下必须关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中,首先不能丢的是文化存在的根源,非遗本身的文化溯源要始终与现实生活的需求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非遗”就变得“夹生”了。
  海南府城正月十五日的换花节,原为“换香节”,俗称“驳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口市琼山地区具有历史特色的民间节日,起源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宋元时一直盛行,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上的元宵节,府城居民在街上“换香”,意味着香火不绝,象征真实、祥和、喜庆、友好和爱慕,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挂灯、换香摘青的风俗。这些民俗形式实际上都是由元宵节演化而来,清咸丰《琼山县志》等史书均有记载:元宵节之夜满城妇女尽到总镇衙前,折取榕叶,谓之偷青。或燃香城门祝之,以祈有子。孩儿则摩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祈平安。好事者悬迷灯于门首,游人聚观,测中者酬以笔墨烟草。①琼山府城镇曾为琼州府官方的驻地,每年农历“元宵节”都要举行灯会。脚下穿着新履的居民纷纷出门上街赏灯,由于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换完香烛后不少人感到心中的夙愿已传到佛祖那里,便开始心满意足地踏上归路。一些人兴致勃勃,还特意从路边摘些青枝绿叶带回家,寓意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由此演变成了海南人民之间一种传递心中情感的特殊方式。直到1984年,琼山政府考虑到燃香的安全性以及其本身附带封建迷信色彩,于是将这一近千年的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希望能以花为媒继续传递祝福、友谊和爱情。但这种改变失掉了传统民俗性,其中寓意被置换,影响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今,人们手中的“香”换成了“花”,而这“花”多是“玫瑰花”,不产自海南,大多从云南空运到海南。人来人往、换花如潮的大街上,已经很少有纯朴的海南人自愿相互交换手中物、互道祝福的温馨场面了。在换花节上常常看到,一些小伙子从姑娘手中野蛮抢花的镜头,换花已经缺失了海南韵味。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一种海南独特民俗、一份珍贵的海南本土文化的遗产,就这样变得不伦不类了。从换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上可知,其原本的社会功能是娱乐、交友、祝福,而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变迁,这些原有的功能存在空间日益变大、渠道拓宽了,民众可以在更多的时间、地点里有选择地从事类似活动,又何必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重复性参与这种毫无创意的活动呢?由此可见,换花节这一节日习俗的变迁有其内在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如果不解风情地在发展中一味地简单复制、盲目恢复、粗暴改造,不仅会有损节日自身的民俗内涵,而且会加速其走向相反方向,甚至用我们的双眼看着它有一天消失殆尽。如今的“换花节”,虽然仍在延续这一节庆形式,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人们对“换花节”的期待却大有衰减之势,究其原因不得不从文化的传承错位进行分析。
  在传承与发展换花节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原模原样的生搬硬套,非要照葫芦画瓢空留这套“外衣”,而是要在保有其文化内涵上做文章。把这一天作为纪念海南整体民俗文化的节日来组织运作,把更多的海南民俗拓展进来,打造一个富有海南地方文化品位、民间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品牌,集娱乐、和谐、诚信、交融、互动于一体的富有参与性的民俗活动,创造新的社会功能,使之世代传承。同时,一些非遗项目为了与开发挂钩,让媒体过度宣传、对比炒作、失实夸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中的存在,使部分地方政府、百姓错误地认为“非遗”可以变成“摇钱树”,能成为地方的“标志性景观”,导致很多非遗项目遭到人为破坏。“如果把非物质文化比为鱼的话,那么特定的生态环境就是它的生命之水。水之不存,鱼将不再,二者是无法分割的。”①
  海南学者将海南划分为五大文化区域,即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历史文化区;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黎苗族历史文化区;以三亚天涯海角和崖城镇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区;以文昌、万宁为中心的沿海文化区;以儋州为中心的西部历史文化区。②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所在的区域文化紧密相关,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形象内涵。在进行非遗的市场化运作时,如果单纯地为了开发而进行简单的形态语境的还原,为了市场效益而进行文化元素的复制,忽略其文化的原真性,那么将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本真形态及其历史价值的可解读性,同时失去的还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承载。

知识出处

海南历史文化.特辑

《海南历史文化.特辑》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历史渊源、文化嬗变、黎族研究、地方文化、移民文化、历史人物、海洋文化”七个栏目。收录了《海南史前考古概述》《1882年美国人香便文海南岛之行日期考》《黎族文身的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利用》《三亚历史上的族群和多元一体文化》《从地名看海南移民文化》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军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