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属于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项目编号:HNSK11-49。
闫广林,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原院长,退休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葛绥成:《世界文化地理》,中华书局,1946,第1~2页。
① 王桐龄:《东洋史》,商务印书馆,1926,第8~10页。
②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第145~146页。
③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第149页。
①黄晶:《三亚落笔洞古人类牙齿化石——中国最南端古人类生存印记》,《海南日报》2008年10月14日。
① 何梓焜:《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述评》,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第151页。
①徐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第407页。
① 陈耿:《盛行海南700年的妈祖文化》,《海南日报》2007年3月19日。
①宋正海:《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大陆文化影响》,《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出版社2005,第11~16页。
该文属于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项目编号:HNSK11-49。
闫广林,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原院长,退休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司徒尚纪、李燕:《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周伟民主编《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2,第530页。
①符水光:《海南文化发展概观》,海南出版社,2010,弟84~85贝。
②张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文化纵横》2010年第9期。
③《潮汕文化属泛闽南文化》,《东南快报》2004年12月23日。
④单憬岗:《海南近代建筑的绚烂绽放》,《海南日报》2010年5月31日。
① 文锦堂:《古宅中堂位之谜》,《信息时报》2009年9月21日。
① 王燕飞:《家谱与方志关系小议》,《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6期,第28页。
①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第36页。
①小叶田淳:《海南岛史》,学林出版社,1979,第46页。
①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487页。
①小叶田淳:《海南岛史》,学海出版社,1979,第38页。
②张跃虎:《朱崖田野上的华夏魂:琼南乡土社会之履历沧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第188~189页。
① 王俞春、陈耿:《海南禁约乡规(1857—1988)》,《天涯》2005年第2期,第95页。
①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马小鹤、孙志民、朱理胜译,九州出版社,2005,第159页。
②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82,第15页。
① 《穿越岁月风尘的古牌坊》,《海南日报》2009年8月3日。
①苏轼:《试笔自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第2549页。
① 邢宥:《湄丘集》,海南出版社,2006,第29页。
② 邢宥:《湄丘集》,第31页。
*辛世彪,博士,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①Henry,B.C.,Ling-Nam,or Interior Views of Southern China,Including Explorations in the Island of Hainan,London,1886.书名直译是《岭南,或华南腹地览胜,包括在迄今未涉足的海南岛考察》,本人译为《岭南纪行》,后半部分译为《海南纪行》(原书第17~27章)。
②冶基善为美籍丹麦裔传教士。冶基善于1869年来华,任粤海军舰长,缉拿珠三角一带的海盗。1881年辞职进入海南岛做独立传道人,1882年4~5月先行考察探索了黎区一些地方,同年10月陪同香便文进人黎区。
③Swinhoe,Robert,“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Visit to Hainan.”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71-1872):41-91.
① Henry,B.C.,“Glimpses of Hainan”,The ChineseRecorder,Vol.14,Shanghai,pp.165-185,pp.302-324,pp.335-365,1883.这三篇文章的内容分别是《岭南纪行》第17~18章、第19~21章、第22~24章。
②佛山市Henry,B.C.,“The Close of a Journey through Hainan”,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 querieson the Far East,Vo1.12,No.2(1883 Sep.),pp.109-124.本篇内容即《岭南纪行》第25~27章。参看辛世彪中译文《海南纪行尾声》,载《海南历史文化》2010年第1期,南方出版社,第211~239页。
①“Missionary New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ionary Journal,Vol.13,American Presbytery Mission Press,Shanghai,1882,p.469.
②Henry,B.C.,The Cross and the Dragon,or Lightinthe Broad East,New York,1885,p.473.
①汉斯博士(Dr.Henry Fletcher Hance,1827~1886),英国外交官和植物分类学家。1844年被派往香港做领事官员,1881年在广州附近的黄埔任副领事,1886年调任厦门代理领事并逝于厦门,上任仅仅几周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香港等地的植物,成为华南植物学方面的权威,著名博物学家史温侯(Robert Swinhoe)对他极为推崇。有意思的是,作为植物分类学家,汉斯本人很少长途跋涉做调查,他主要通过通信方式,收集别人采集 到的植物标本,然后加以鉴定分类。汉斯最主要的成果是给George Bentham的《香港植物志》(Flora Hongkongensis: A description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and ferns of the island of HongAwig,1861)做的增补,名叫《香港植物志补编》(Flora Honkongensis: A compendi-ous supplemeraf fo Mr.Beratham’s description of the plants of Hongkong,1872)。汉斯收集分类
的植物标本多达22437种。香便文收集的海南岛植物标本全部赠送给汉斯做研究了。
②H.F.Hance,“Spicilegia Florae Sinensis:Diagnoses of New and Habitats of Rare or Hitherto Un-recorded Chinese Plants (VⅢ)”,Journal of Botany:British and Foreign, Vol.21,Oct.1883,pp.295-299;Nov.1883,pp.321-324;Dec.1883,p.355-359.
③H.F.Hance,“Some Chinese Corylaceae”,Journal of Botany:British and Foreign,Vol.22,Aug.1884,pp.227-231.
①H.F.Hance,“Spicilegia Florae Sinensis : Diagnoses of New and Habitats of Rare or Hitherto Unrecorded Chinese Plants (IX)” ,Journal of Botany: firitish and Foreign ,Vol.23,Nov.1885,pp. 321-330.
②H.F.Hance,“Spicilegia Florae Sinensis: Diagnoses of New and Habitats of Rare or Hitherto Un-recorded Chinese Plants (X)”,Journal of Botany :British and Foreign, Vol.25,Jan.1887,pp.12-14.
③H.F.Hance,“Eugenias Quattuor Novas Sinenses” , Journal of Botany: British and Foreign,Vol.23,Jan. 1885,pp.7-8.
① Scott,Sir James George,France and Tongkin: A 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884 and the Oc-cupation of Further India,London,1885.
本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非遗的开发与文化承载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Z)12-74。
张军军,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323页。
①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330页。
① 海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琼府〔2007〕49号,2010年6月,http://www.hainan.gov.cn/data/hnzb/2007/09/1120/。
② 张捷:《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①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求是》2010年第4期。
① 洪余祥:《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3,第101页。
①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阎根齐:《海南历史文化——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命脉》,《新东方》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