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入开展市、区修补和生态修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95
颗粒名称: 二、深入开展市、区修补和生态修复
分类号: X22
页数: 4
页码: 300-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5年4月,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率队到三亚调研,决定将三亚作为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试点,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并明确指出:三亚生态修复要完成山、海、河生态体系修复三大任务;城市修补要打好违法建筑拆除、广告牌匾整治、城市绿化提升、亮化改造、色彩协调、天际线管控的六大战役。三亚迎来了生态环境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发展回归健康有序的难得机遇。
关键词: 三亚市 试点城市 生态修复

内容

2015年4月,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率队到三亚调研,决定将三亚作为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试点,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并明确指出:三亚生态修复要完成山、海、河生态体系修复三大任务;城市修补要打好违法建筑拆除、广告牌匾整治、城市绿化提升、亮化改造、色彩协调、天际线管控的六大战役。三亚迎来了生态环境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发展回归健康有序的难得机遇。
  (一)以治理内河水系为中心,修复城市生态体系
  三亚河是连接山、海、河生态体系的纽带,在生态修复三大任务当中,它的生态修复任务最急迫,难度也最大。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这个中心,系统推进山、海、河生态修复。
  2015年以来,从截污纳管入手,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增设污水提升泵站,扩建污水处理厂,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了一倍。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20公里、雨水管网25公里、中水管网36公里,疏通清理污水管网438公里,增加或改造移动式污水处理站28座,先后封堵沿河排污口300多处,整治沿河污染源374处,查处违法排污单位36家,杜绝了污水直接排河,还三亚河碧波荡漾的好生态。目前已由地表水劣五类提升为三类,有的河段水质达到二类标准。《人民日报》以《河清引来白鹭飞》为题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通过建设东岸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金鸡岭生态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打通东岸湿地和三亚河的连接,加快恢复三亚河的生态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划定了20.3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建设海绵道路、海绵小区。城区“逢雨泽国”的场景再没有出现。
  2015年以来,重点修复三亚河上游的8处受损山体。特别选取了抱坡岭这个切入点,完成了抱坡岭废弃石灰岩矿山治理恢复工程,“禿头山”披上了“绿衣裳”,破损的山体得到修复。同时积极推广生态果园种植技术,加快了“退果还林”的进度。
  2015年以来,重点强化海岸线修复。三亚湾累计补沙22.3万立方米,修复了2.6公里海岸线,完成了15公里的沙生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沙滩泥化和岸线侵蚀现象得到遏制。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修复工程、海棠湾海边的慢行栈道工程也已建成。清理了三亚河口附近的沉船和无主船52艘、浮排48个,搬迁各类船舶近千艘。加强了污水排海的整治,封堵了直排入海的污水口,三亚河口、海岸带和主城区范围内的海域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海水一类水质已提升到98%以上。
  (二)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破解城市修补难题
  市委、市政府把打击违法建筑作为城市修补六大战役的关键来破题开篇。首先选中对三亚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破坏严重的东岸村、海坡村等违法建筑聚集地作为修补重点,从450多间客房的凤凰豪生酒店,到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的金阳光小区;从侵占海岸线的“德福轩酒楼”,到近3000亩的东岸村,2015—2016年共拆除违法建筑12108栋、总面积765万平方米,腾出土地约5300亩,有力地支持了绿化扩容、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实施“普查、规划、报建”,强化了房地产业的源头管控。在城市整治中还加强了城市外立面的治理,拆除沿街建筑物外立面广告牌5663块和高立柱广告牌150块,清理大量横幅小广告。市政府制定了《三亚市构筑物管理办法》和《三亚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尺寸、材质、色彩、风格、灯光、字体等提出了控制引导要求。对道路两侧的树池、电表箱、垃圾箱、公厕、围墙、公安岗亭等细部设施进行完善,城市视觉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并且升级改造了三亚湾路、凤凰路等8条主干道沿线建筑楼体,以白色南洋骑楼风格实施解放路街道立面改造示范工程。首条长度7.7公里的海榆东线北段地下综合管廊,现已部分建成,有力促进了城市容貌的强筋壮骨。
  (三)以强化规划管控为重点,优化城市风貌形态
  为加强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色彩管控,市政府编制了《三亚市城市风貌总体规划》,确定了三亚城市建筑主色调,制定了城市天际线和城市空间界面的管控细则,建立了数字化三维模型审批平台,强化城市界面形态、建筑高度等的空间管控和审批。在最繁华的解放路选取了842米长的路段作为示范段,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建筑外立面改造、道路功能提升和业态优化调整,塑造了“暖白浅灰、清新淡雅、热带风情”的南洋骑楼风格特色风貌。为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和景观功能,编制了《三亚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建设14.5公里长的“月川生态绿道”,沿三亚河把东岸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金鸡岭生态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等多个公园以及居民小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两河七园”城市中心公园带。升级改造了“凤凰路”“迎宾路”“榆亚路”等三条城市主干道,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87万平方米。为规范城市夜景灯光的色彩和风格,编制了《三亚市城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以三亚湾城市立面、三亚河两侧以及几条城市干道为载体,打造城市夜晚“金色屋顶”。
  (四)以实施“多规合一”为统领,健全城市建设规矩
  市政府抓住海南“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契机,划定了山、海、河、林、田等生态红线,划定了产业园区和水、电、路、气、光等“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协调了各类规划的冲突,优化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多规合一”的框架下,又编制了《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6项规划,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整体上对城市“双修”进行布局引导。又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全市土地和房屋普查,简化、理顺农村建房报建程序。2015年以来,三亚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和《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条例》等三部地方性法规,制定了《三亚市海岸带保护规定》《三亚湾滨海公园保护规定》等两部政府规章以及14项部门管理规定,确保“双修”“双城”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塑造了具有三亚特色的“双修”“双城”规矩。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