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25
颗粒名称: 二、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开发
分类号: F592.7
页数: 6
页码: 120-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包括水利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提到了农业科技的不断推进,包括建立良种良苗基地、实施科技农业工程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等。
关键词: 三亚市 特色 开发

内容

三亚市的农业生产具有优越的气候及资源条件。光热能源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光热的需求。年积温可耕作水稻等喜温作物三茬。冬天仍然气温高、光照时间长,各类农作物、瓜菜均能正常生长。山区热带森林资源丰富,造林条件好,适宜发展各类经济林、风景树及花卉。气候条件和山区环境适宜饲料植物的生长,具有优越的畜牧生产条件。渔业资源条件也优越,海水的温度、盐度、酸度等适宜鱼类、藻类繁殖和生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大有用武之地。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农业生产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努力为旅游城市服务,大力发展包括以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热带水产养殖、海洋渔业、冬季瓜菜、热带花卉、南繁育种等为主要内容的热带高效优质大农业经济,建设热、林、牧、渔、果、菜、花卉商品生产基地,生产稀、优、精、特、高效等各类农副产品,使热带大农业与旅游业、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三亚市三大经济支柱。三亚市升格以来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综合配套建设,大力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绩效明显凸显。
  (一)大力进行农业设施建设
  1.开展水利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三亚由于没有水利设施,虽具有优越的气候及资源条件,但缺水受旱,只能靠天吃饭。清代崖州有塘21口,其中灌溉农田的9口,灌溉面积仅2000多亩,没有一宗蓄水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三亚市各族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全市先后建成蓄水工程106宗,其中,大型水库1宗,中型水库5宗,小一型水库20宗,小二型水库53宗,山塘27宗。升格地级市伊始,兴建大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青田水厂。赤田水库建于藤桥西河下游,工程规模为:总库容量7710万立方米,相应库容590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5万吨,灌溉农田4万亩。水库于1991年7月动工,1994年6月竣工,工程投资2.4亿元。与赤田水库配套供水的青田水厂于1993年12月动工,1995年7月竣工,总投资2.29亿元,日供水15万吨。大隆水库位于宁远河中下游,是海南省南部水资源调配的重点工程,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工程之一。水库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水库总容量4.68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可达1.59亿立方米,灌溉功能年灌溉水量1.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92万亩。
  2.发展设施农业
  三亚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狠抓特色,突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钢筋结构大棚无土栽培哈密瓜和小型西瓜面积1.65万亩,防虫网大棚种植面积达万亩,杧果滴灌技术面积7万亩,香蕉滴灌技术面积达3万亩。根据“设施农业+产业化”路子,推动产业化组织经营,扶持成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实施农超(市)对接、品牌宣传、有机认证、营销网络建设等。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牵动作用,将农业的分散经营与市场规律运作有效链接,带动产业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使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多年来建设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产销对接,推进了订单农业进程。三亚市在全国各地建立17家农产品流通办事处,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同时,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完成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全市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52个,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7个,无公害瓜、果、菜的面积达16.5万亩,通过省无公害认证的产品品种16个,绿色食品品种16个,有机农产品品种8个。
  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导向作用,有步骤地扩大“购机补贴”,改善农业生产装备。大力推广应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水田耕整机、驱动圆盘犁、微耕机等先进适用农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猪—沼—作物”等生态致富链,使全市农村沼气池普及入户,美化净化农村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二)农业科技的不断推进
  1.建立良种良苗基地,促进农业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和试种新的种子种苗,建设优质水稻、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畜牧良种等基地,形成完善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向农民推广优质种苗。
  2.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科技农业工程
  1990年代加快优势、优质农产品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全市建立了一批瓜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以点带面,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还引导、支持一批村庄、水果生产基地参与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和旅游有机结合,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参与投资开发。重点包装崖城镇万亩无公害瓜果生产基地和坡田洋、白超洋高标准无公害瓜果生产基地,促使基地项目公司成长为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奔小康。
  3.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种植业重点培训和推广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地膜使用、水果套袋、营养器育苗、因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饲养业重点培训和推广快速高效饲养及防治病害技术。结合“送科技下乡”“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活动,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一二门种养技术。同时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作培训的重要一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二、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全市也在稳定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力气,坚持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利用科技示范基地、农科教结合基地,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推广。
  (三)农业精品工程的实施
  三亚市凭着“天然大温室”美称,坚持无公害生态发展,实施农业精品工程。
  1.推广标准化生产
  目前,三亚市已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瓜果菜种植示范基地达标单位,13万亩瓜果菜基地被省批准为无公害基地。全市着力以这些基地为依托,执行国家、省的农业生产标准,配套实施本市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产品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质量安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平,主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抽查合格率为98%以上。
  2.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在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创立农产品品牌,依序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创了崖州瓜菜、南山寿果、无籽西瓜、密瓜、花卉等优特新农产品品牌,树立了三亚热带农业的产品声誉和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发挥强势的名牌效应。
  3.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广泛开展
  三亚市多年来精心组织农产品参加“冬交会”“促销会”“展销会”,广泛推介本市名、优、特产品,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四)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
  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后,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1.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特别推广超级水稻,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超级稻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以上。同时扩大橡胶、槟榔等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提高热带作物的生产水平。
  2.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
  瓜菜、水果以区域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农作物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提供足够商品量的优势产业群、特色产业带。冬季瓜菜注意季节差、产品差的调节,水果重点抓好杧果、香蕉生产,引进发展“名、优、特”品种,全面推进水果基地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3.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
  三亚猪肉生产基本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禽肉消费却须调入40%。政府鼓励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的品牌,推动畜牧业规模化进程,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增加畜禽存栏量,实现肉类自给增量或向外地输出。
  (五)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的加强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是抓好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效益的工程建设。
  1.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针对三亚时有发生农产品交易混乱、欺行霸市、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不良现象,着力在规范的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引进资金,建设荔枝沟、崖城、海棠湾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民提供农产品流通平台。
  2.积极开拓农产品营销市场
  市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市设立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充分发挥办事处在收集销地信息、传递销地需求方面的作用,协调三亚运销企业与销地营销企业的关系。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组织人员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大对外宣传产品的力度,拉客户,找订单,提升全市农产品每年的出岛量。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信息引导农业生产,着重做好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工作,是一项前期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全市建设起覆盖区、镇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销大户、中介组织的市场体系,做好信息引导生产工作。
  4.拓宽运销领域和扩大运输渠道
  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组织一批运输队伍,巩固汽运,加大铁运、海运,优化运输手段,加快高档次、高价值的农产品运转速度,提高三亚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运作的重要环节。主要着力经营以下几点:
  1.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率
  一是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前景的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规模档次,使这些企业牵动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引进资金、技术,建设一批外向型企业,建成一批能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龙头加工企业。三是提高、完善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或龙头企业。四是改造一批区、镇企业,使之成为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五是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办合作制产业进行产业化经营。
  2.大力培育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中介组织
  一是由农业部门牵头组建一批芒果、香蕉、瓜菜等协会,统一规划和协调产业的发展,指导和开展产销协作。二是制定地方性的生产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努力扩大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协调解决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运输中的各种问题。
  
  3.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产销联合,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权益、责任,规范各自经营行为。二是倡导龙头企业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三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亚市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不断地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少取多予、惠农补农”政策,形成以工补农、以企助农、全社会共同支农的新格局,促进“三农”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效益。多年来三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200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391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