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变“凤凰”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崖巾帼英豪》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581
颗粒名称: “乌鸦”变“凤凰”的故事
其他题名: 海南黎族第一位妇女干部王妚东
分类号: D350
页数: 13
页码: 128-140
摘要: 本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五指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黎家的王妚东被卖给汉族青年为妻后所经历的苦难。她被家人送回男方家时受到残酷的家暴,为了躲避这个地狱,她常常往娘家跑,甚至躲进深山老林里。后来,她的丈夫去世,婆婆将她的小孩卖给黄姓男人,她绝望地想逃离人生的苦海,去寻找极乐世界,在尼姑庵门前不断扣响大门,却由于缺乏保证金而未能进入。
关键词: 家暴 贫困 卖婚

内容

很久很久以前,梧桐山上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凤凰。她的羽毛象金子一样闪光,眼睛象蓝宝石一样明亮,嗓子象银铃一样清脆,舞姿象木棉花一样奔放。山上的秃鸯看见了,非常嫉妒,一把抓住小凤凰,把她的羽毛拔下来,换上自己的羽毛;把她的血浆抽出来,填补自己的饥肠。于是,小凤凰马上变了,变成了一个十分难看的小乌鸦,整天唱着哀伤的歌。太阳女神看见了,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赶走了凶恶的秃鹫,把金光轻轻地洒在她身上。于是,小乌鸦又变成了美丽的金凤凰。而且比原来更加漂亮了.
  这个故事不过是个传说而已。在现实生活中,乌鸦变凤凰的故事比这还动人呢。
  捆缚着的新娘
  扁担象一弯新月压在她那稚嫩而又瘦削的肩膀上。两头的柴捆得象两座小山遮住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她咬着牙,挑着担;一步一步地向前蠕动着,汗水象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当她又一次爬完20里山路,把第三担柴摞在家门口时,懒洋洋的月亮已爬上半天高了。她觉得连擦一下汗水的劲儿都没有,一头倒下便呼呼地进入了梦乡。不知什么时候,她醒了,觉得四肢都象被针扎似的。睁眼一看,却见自己被五花大绑在床上。就在这时,一个牛高马大的男人猛扑过来……
  这就是二十世纪30年代在五指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所举行的一场“文明”的“婚礼”。那位被捆绑着的新娘是个年仅13岁的黎家少女,名叫王〓东,新郎是个岁近而立之年的汉族青年。
  王娇东,娘家在白沙县元门乡新村。这里群山环绕,水秀山青,土地肥美,四季如春。黎家儿女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残酷的民族压迫、奸商的诈骗盘剥,使这个仍是刀耕火种的民族在死亡线上挣扎。数不清的苛捐杂税,已使人喘不过气来,狼心狗肺的奸商却又趁火打劫,恨不得从糠里榨出油来。半尺见方的遮羞布要用两只母鸡来交换,一只大阉鸡的等价只是一盒火柴,一条破毛毡要用一条肥猪才能买到……黎家儿女辛辛苦舍从大地上索取来的可怜的收获就象树皮一样被一层一层的剥个精光,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野人生活。
  “野人”
  王娇东的父母也是那么一对被恶魔盘剥得精光的黎家儿女。父亲是个好猎手,母亲则是个勤劳俭朴的黎家妇女。父母起早贪黑,当牛做马,可是还养不活一家6口。长年累月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连野芭蕉心都吃不上。兄妹4人,个个都瘦得象木柴棒。那一年国民党催捐进寨,父亲迫于无奈,借了一头牛顶税。后来债主上门,一家人欲哭无泪,父亲长吁短叹了几天,也没想出别的办法,只好往女儿身上打主意,把她卖给临高县人王某为妻。那时,娇东只有12岁。
  12岁!正是人的一生中天真烂漫的童年。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依偎在父母身边微娇的时候。可是,这时的王妚东却要去做人的妻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在到男方家那天晚上,她看见男人是个牛高马大、满脸横肉的汉子,时吓得两腿直发抖,抱着头,一个劲儿的哭。男人走过来了,她一歪身就躲到床底下,再也不肯出来。男人气势汹汹地把她拖出来,顺手拿过一条马鞭劈头盖脑地往她身上抽。
  从此,被挨打成了王东的家常便饭。白天,她随家人上山下田,累死累活;晚上回到家便要受男人的巴掌、棍棒和直鞭的苦。有时男人发了疯,还把她捆在柱子上一顿毒打,棍子打断了一根又一根,直打得男人自己累了才撒手。
  为了躲避这人间地狱,她经常往娘家跑。春去秋来,世不知跑过多少次。父母怕得罪男方家,却又把她送回去。然而,每送回来一次,就又要受男人加倍的惩罚。那是多么令人难于忍受的事啊!“爸爸,求求你!妈妈,求求你!!你们就留下我这苦命的孩子,让我别回去吧!让我别回去吧!”凄厉的啼哭声撕人心肺。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嫁出门的闺女,是宰是割,是蒸是煮,都是人家的权利,当爹娘的也无能为力啊!
  每当家里的人送她回去的路上,她的双腿就象铅一样的重。她边走边想,要是那山道有几百里,几千里就好啦!走它十天半月,走它十年八年,不!最好走它一辈子,永远不再进男家的门坎。可是那山道只有几十里呢,为了在路上多呆会儿,她总是借故消磨时间,遇上小溪,她蹲下来就洗头,洗它十次八次也不嫌麻烦,碰上村寨,她就恳求父母带她进去逛游逛游,转它十次八次也不怕累。有一次,恶狗咬伤了她的脚,伤口流脓。她听人家说,被恶狗咬伤不能吃醋,吃后会烂脚死人,便拼命吃醋,还把醋往脚上抹。她巴不得自己的那只脚烂掉,马上死掉啊!可是烂了脚却死不了。
  跑!只要还活着就要跑!跑到娘家躲不住,她就跑到深山老林里。男人家请来人,满山遍野地找,她躲进荆棘丛中就是不出来。等到太阳西沉时,前来找她的人回去了,她才爬出来,悄悄地跑回寨子里,象猫一样东瞅西瞧,看到谁家有残羹剩饭,便偷偷吃一点,天不亮又躲进深山里。
  男人家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就把她送到几十里外的那大镇——他母亲居住的村子里。从此,她雪上加霜,又多了婆婆的虐待。每天都得往返六、七十里,到20里外的山上去砍3担柴。时隔不久,男人来了,就导演了前面所述的捆缚成亲的一幕剧。
  我拼了
  许多人的婚事都象蜜糖一样甜,王妚东的婚姻却比黄莲还要苦。她成亲后生了两个女儿,可是,小女儿还不到周岁,她男人就被病魔夺走了。男人的尸骨未寒,婆婆就一把从她的胸前夺走了正在吸乳的孩子,以100块光洋的身价把她卖给了临高一个姓黄的人当妾侍。这个姓黄的男人镶着满嘴大金牙,生有一对大牛眼,是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大流氓。动不动就拳脚交加,还不让吃、不让喝。王妚东终于绝望了。她决计在人生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到尼姑庵里去寻找梦中的极乐世界。她一次又一次地扣响尼姑庵的大门,祈求她们的恩典。可是进入尼姑庵的大门要先交50块光洋作保证金。才值5块光洋身价的妚东到哪里去找50块光洋啊!她只好死这份心了。
  既然做人不成,成仙无路,只好做鬼了。从此,在茫茫的五指山下、阴森森的林海之中,又多了一个用饥寒和欺压塑造的幽灵。她把青天当被,大地当床,山泉止渴,野果当根。这时她想起了孩子,当她见到孩子的时候,凶恶的婆婆忽然来了。婆婆一把拉过孩子,劈头盖脸就给她两个耳光。对孩子说道:“她是个坏女人!不是你妈妈!你妈早死啦!”孩子“哇”的一声大哭。
  看孩子不行,看看自己的父母亲总可以吧!可是老态龙钟的爸爸,害怕黄金牙前来要人,却不敢收留女儿。未老先衰的妈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也不能挽留住苦命的孩子。妚东只好再躲进深山老林。时隔三日五日,她就在夜深人静之时或日傍西山之际,偷偷下山去看看可怜的爸爸妈妈和弟妹;隔着篱笆偷看一眼面黄饥瘦、皮包骨头的孩子。不久,妚东知道小孩得了重病,急得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冲进房里就把孩子抱在怀里。可是孩子已辞别了人世。孩子一死,她又继续她的野人的生活。
  “父母同志”
  1945年春夏之交,中共琼崖特委为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派出琼纵新组建的挺进支队开进了白沙地区,在白保乐人民解放团的密切配合下,打垮了盘踞在五指山腹地的国民党琼崖守备第二团及保安第六团和其它的反动武装力量,解放了白沙县全境,建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及乡一级政权。乌云密布的五指山区,终于云开见到太阳了。
  4月初的一天早晨,刚刚被爸妈从山里接回家住不久的妚东,与妹妹一起扛着锄头来到村附近锄草。忽见村里来了好多汉人。他们背着枪,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儿村向里走来,妚东看他们那股快活劲儿,心里寻思着,有朝一日我要是也能象他们那样快活就好啦!
  若是以前,黎家的妇女和孩子见到汉人就象老鼠看见了猫公。因为黎家自古就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头禅:“汉不欺黎,鸡不吃米”。前几年,驻在白沙的汉人①可凶啦!他们见妇女就奸,见东西就抢,见小孩就抓,甚至还要杀人呢!黎族同胞一见到汉人就躲起来。可是,这些日子,来这里的汉人却与过去的汉人大不一样,他们不打人、不骂人、不抓猪、不抓鸡,对人和气,买卖公平。他们还挺喜欢孩子。
  “小淘气”们围着他们听讲故事,可亲热呢!到了吃饭时,他们还给孩子们每人分一个饭团哩!晚上,他们在这里唱戏,附近村寨的乡亲们都打着火把翻山越岭来看热闹。他们笑着对大伙说:“你们都是受苦人,大家叫我们'同志'吧!”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有位老阿爹说;“咱们的大奥雅王国兴也把这些人叫做父母同志呢!”
  姐妹俩锄完了草,便怀着一颗好奇心,壮着胆子走近他们。嗬!女兵!竟然还有几个女兵和男人一样在练操呢!姐妹俩怯生生地走近她们。有一位女兵笑嘻嘻地过来搭话。
  “阿姐,你们怕国贼么?”②
  “怕!他们很坏,抢走咱们好多东西,杀死了咱们好多人哩!”
  “你们现在不要怕了!"那个梳着两条羊尾巴辫子的女兵把头摇了摇说:“我们已把他们打跑啦!从今以后就再没有坏人敢来欺负你们了。”小女兵银铃似的话语象涓涓溪流,甜甜地滋润着妚东那干涸的心田。啧啧,这女兵讲的真
  好,他们一定是好人!我要是能象她们那样多好呀!打那以后,那些女兵就象一块磁铁石似的吸引着她.平时,她不管有事没事总喜欢去找她们谈心,帮她们打柴,舂米,忙得不亦乐乎。可女兵们却怕累坏了她,不让她多干。每次干完了活,女兵们还让她吃得饱饱才送她走,不东和女兵们在一起,就象数九寒天靠近了炭火炉子一样,浑身上下都暖烘烘的。此时此刻,她才感到原来人世间还有“温暖”二字。
  女兵当中有个叫羊林影的姑娘,对她可好啦,一见面就是阿姐长,阿姐短的,亲热得很。次不东觉得她比亲妹妹还贴心。因此,她心里有什么话都喜欢跟羊林影叨咕叨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妚东送羊林影返回驻地,她俩脚踩着月色,沐浴着醉人的春风,手挽手、肩并肩地走着。突然,妚东站住了,深情地看了羊林影一眼,想说什么,却又胆怯地低下了头。羊林影知道她心里有话,便笑着对她说;“好大姐,我又不是外人,有话就快说呀!”妚东笑了笑说:“我是想能否象你一样当个女兵!"林影听了,激动地抓住她的双手,高兴得跳起来说:“怎么不能呢!我们欢迎你到我们队伍中来。我回去向领导汇报,等乡政府成立,你就来吧!”
  两个月后,乡政府成立了。第二天,组织上就派人把她接去了。从此,妚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她先在多政府当炊事员,后又调到县府联络站、供销社等单位担任公务、看护、炊事班长等工作。还是“野人”的时候,她那颗饱经磨难的心经常这样想:啥时候我也能有碗热粥吃,有间茅寮避风雨,不被人拳打脚踢就心满意足了。自从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她的心却不满足了:普天下还有那么多“野入”要饭吃,要房子住,只想自己,那太自私了,我要象队伍中的人一样,为别人着想。从此,她心里记着别的“野人",一个劲儿扑在工作上。
  “革命”二字
  1946年8月,妚东调到县府任炊事员。县长詹力之和他的爱人秋若同志对她可好啦。一见面就问寒问暧,有空还和她拉拉家常。在妚东看来,他们比亲哥、亲嫂还强。身为一县之长的詹力之,要做的事情就够多的了。可是连妚东这个炊事员学文化这样的小事他都常挂在心上。一天晚上,詹县长和秋若从外地回来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当妚东端上饭菜时,詹县长的第一句话问:“今天认了几个字啦?”东怪不好意思的。因为她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来认字。同时,她对学文化的必要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她想,象自己这样的“黎婶”①能当个小兵,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再说,自己都巳30多岁的人了,还学什么文化?詹县长看透了她的心事,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妚东啊!不识字是“睁眼瞎”人再聪明也办不了大事啊。要认字,要读书,才能更好地为革命工作。"秋若也对她说:“学文化也是革命,不学习就干不好工作。将来全国解放了,有许多工作要等着我们去做,没有文化怎么行呢?”听了县长夫妇的一席话,妚东再也坐不住了。一回到房子里,就拿起笔来学写“革命”二字这两个字还是前几天秋若同志一笔一划教她写的。“革命”、“革命”……一直写到手脚都麻木了,她才上床睡觉。
  从此,她就象一部开足了马达的机器,在不知疲倦地工作、学习,无论工作多繁重,环境多么艰苦,她都忘不了要认上几个字。在战争年代,煤油特别紧张,为了节省煤油,她常常在晴朗的月夜,在“大天灯”下认字,或者围着篝火刻苦学习。工作太忙,她就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做饭时,她一边烧火,一边用根小树枝在地上练写字;挑水时,她便用手指蘸上水在溪边的大石块上写它几个字。就是挑着水走路也要想一想刚学会的字的笔划构造;遇上难写难认的字,就是连过路的同志也不放过,要请他们教会了才把他们放走。凭着这么股傻劲,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黎家妇女不到半年时间就学会了近千个常用汉字。那一天,她把自己认识的字工工整整地抄在一个本子上,送给詹县长和他的爱人看。夫妇俩看后,微笑着直点头。不久,组织上便送她到琼崖妇女革命学校去学政治、学文化。这个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的“野人”,只会用稻草来记数的黎〓,便插上了知识和文化的翅膀,开始展翅飞翔了。
  因为有了这么一对坚硬的翅膀,王妚东被任命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妇联主任。她念起文件来朗朗上口,作起报告来振振有词,同事们都为之叹服。
  在少有枪声的战场上
  1945年秋,抗战的硝烟刚刚消散,国民党反动派又点燃了内战的烽火,他们派遣四十六军来琼,侵吞抗战的胜利果实,并妄图一举歼灭琼纵的主力。以冯白驹为首的琼崖特委早就看出了敌人的花招,他们率领部队灵活巧妙地打击敌人。为了支援前线主力作战,留守白沙境内的党、政、军、民大力发展生产,建立集市贸易,开办小型食品工业,积极筹粮筹款,同前方的士兵一样,在根据地这个少有枪声的战场上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当时,王妚东在元门乡炊事班当班长。为支援前线部队作战,保证过往人员及县府、乡府的同志生活,她率领炊事班在生产自救活动中做了不少工作。环境安定的时候,她们利用点滴时间上山开荒、种玉米、木薯和山兰。屋前屋后还种上南瓜、木瓜、春茶和豆角,养了几头猪。在敌情频繁时,就跟着部队和机关到处游击。这时候,她们吃的苦真不比部队少啊:为了躲避敌人,有时白天隐蔽,夜间转移。转移时每人都要挑上百斤重的油盐柴米,锅碗瓢盆。身上如牛负重,脚下道路崎岖,眼前一片漆黑,稍不留意就会连人带物滚到山沟里去。但她们想到前方战士在流血牺牲,谁都不叫--声苦,跌倒了爬起来,挑起担子继续往前到了目的地。大伙都可以休息了,可炊事班的同志担子一放下,就要去捡柴火。天黑看不见,只能用手摸,摸到生的就不要,干的就折下来。捡来了柴火,马上就得埋锅做饭,好让同志们吃上这一天唯一的一顿热饭。天晴气朗时,问题都不很大,阴雨绵绵之夜,那就糟糕透了。两眼被熏得象熟透了的桃子,又红又肿。为了吹火,连头发都被烧焦了。
  俗话说,“一朝无粮不驻兵”。但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无粮却是常有的事。每逢碰到这种情况,妚东她们都要想方设法去弄粮食,让大家不饿肚子。一次,连续的行军转移,粮食吃了个精光,又与群众失去了联系,要借粮,当然不是易事。搞得不好,还会发生意外。妚沉思了一会,决定自己去走一趟。于是,她独自下山走村串户,向黎苗同胞筹借粮食。刚开始谁都不理睬她。后来见她情真意切,又听说是为“父母同志”筹粮,都乐意倾囊相助。结果很快就筹集了一百多斤粮食。她又趁着夜色就地加工,春呀,舂呀,那双早已磨成了许多厚茧的双手又舂出了许多血泡泡。血泡破了,血水直流,疼痛难忍。但她一想到同志们饥肠碌碌,又忘却了痛苦,手中的舂杵也越使越快。当她磕磕碰碰地把100来斤粮食挑回到宿营地时,浑身就象散了架似的,一点劲儿都没了。她把扁担一摞,便双眼一黑,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她,太累啦!
  在那峥蛛的岁月里,什么情况都会遇到。这是对人的意志、智慧和忠诚的最好考验。在一个个的考验面前,妚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1946年元宵节前夕,她带领炊事班在什灶村为区常备队做饭。突然,从10多里外的东北方向传来了枪炮声。没过多久,就有人送来几个伤员。一问才知,原来是庄田副司令和副县长王茂松带领的部队和敌入遭遇上了。不久,参与战斗的70多人很快就冲出了敌人的重围,来到什灶村。这样,吃饭的一下子增加了一半人。做饭的锅原来就很小了。分锅煮吧,又影响部队的快速行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再要一个大锅。为此,妚东又一次自告奋勇地请求潜回村里去要大锅。当时敌人正在各个路口上放哨设卡,严格检查过往行人。碰上可疑的对象就当场逮捕。为了避开敌人的哨卡,东只好在荆棘芒丛间穿行。刚走出两里多路,她的脚上、手上、身上就被划出了一道道口子,鲜血直流,浑身火辣辣的痛,可她巳顾不了那么多。当她潜回村里并找到了大锅后,便立即赶回部队。途中,她一脚踩空,连人带锅一起滚到10来米深的沟里,她的额上立即被撞起一个大瘤,左膝盖裂开了一道3寸多长的口子。她两眼直冒金星,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待醒来时,她只觉得全身都象被刀割似的难受。幸亏锅还好,她想到战士们都在等饭吃,便挣扎着爬了起来。可是脚一软,又倒了下去。原来受伤的左脚已不听使唤了。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爬回去!她是凭着这股韧劲,爬了一段又一段崎岖的小道,终于胜利地回到宿营地。同志们见她周身是血,都伤心地下了热泪,而她想到大家吃饭的问题巳解决,便安祥地笑了。
  妚东,这个翻了身的黎〓,在斗争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野人”上了“天堂”
  5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人杰地灵的琼崖大地在隆隆的炮声中新生了!36万黎苗族同胞也在五星红旗下新生了他们挣脱了束缚在身上的几千年的枷锁,与愚昧、落后、贫困和被压迫的“野人”生活告别,向着自由、进步和幸福的光明世界走去。就在这一年的金秋时节,王妚东作为数十万黎苗同咆的妇女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的大典。
  10月1日这一天。美丽的北京城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千万面彩旗在迎风飘扬,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又一次披上节日的盛装。庄严的典礼就要开始了,王稣东和其他代表一起激动地来到天安门城楼上,脚踩着柔软的地毡,手抚摸着古色古香的栏杆,眼望着流金溢彩的殿宇,仿佛置身在神话中的天堂。她没想到,她这个数年前还在深山老林中出没的“野人”,今天却会出现在这以前只有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才能上的厅堂。她更没想到,她这个曾被人唾弃的小乌鸦,今天会来到只有凤凰才能栖身的地方。莫非这是在做梦?正当她如痴似呆地想着的时候,忽然,有几位身材魁伟、举止庄重的人微笑着健步走过来了。有人告诉她,这就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同志。啊!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大救星?不会搞错吧?她睁大眼睛仔细看,他们也慈祥地望着她,一个一个地与她握手哪!事实清醒地告诉她,这一切都是真的。
  是的!“野人”真的上了“天堂”!穷人真的做了主人!乌鸦真的变凤凰了!
  这一天,妚东就象喝了醇香的酒,在极度的兴奋中很快就过去了。然而,这一夜她却怎么也睡不着。她躺在京西宾馆的席梦思上,思绪却在五指山下。那苦难的童年,“野人”的生活,参军后的幸福,学文化的喜悦,战争的磨炼……一幕幕就象电影一般在她的脑子里浮现。她仿佛看到,自己就是传说中的难看的小乌鸦,在太阳女神的抚摸下终于变成了金色的凤凰,想着想着她就睡着了。梦中她发现,在五指山下的树林中有成千上万只小乌鸦都变成了金色的凤凰,在祖国的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翱翔!
  (海南国际信托贸易公司孔丽娜同志为此稿提供了素材,在此谨表谢意。)
  (选自广东人民版《一代英姿》第一辑)

附注

①指国民党军队 ②指国民党,黎话. ①即黎族妇女,

知识出处

琼崖巾帼英豪

《琼崖巾帼英豪》

出版者:中国•三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海南妇女革命斗争史。阅读此书,将会激励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宝岛,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发海南,加速特区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罗茂繁
责任者
王妚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