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女护理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岛烽烟》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532
颗粒名称:
女护理员
分类号:
K265.1;R473.74
页数:
8
页码:
157-162
摘要:
海妹是一个勇敢无畏、为伤病员服务的护理员,她主动学习医药知识,带领同事采集草药治疗伤病员。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上山下乡,不断搬家,并经历过许多困难。但是,他们始终不断地为革命事业奉献。这篇文章展现出了护理员在艰苦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关键词:
海妹
医务所
护理员
内容
我因指挥第二支队作战,曾与部分警卫部队住在排云山。这期间,我军医务所也从东艮山转移到排云山来。在与医务所的工作人员接触中,以及听取不少同志的反映,知道医务所的同志工作表现都很突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为革命事业不辞劳苦,日夜辛勤,他们的革命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医务所的海妹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医务所是在一年前成立的。开始只收留少数重伤病员,后来因为敌人扫荡频繁,我军流动性大,伤病员跟随部队转移不大方便,因此送到医务所的便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一、二百人。随着伤病员增多,粮食、医药就成了大问题。当时,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点红汞水和碘酒,镊子不敷应用,就自己用竹篾制成。止血救急时,就用开水煮过的旧蚊帐布和旧棉被拆出来的棉絮,敷上芭蕉叶烧成的灰烬;用野牡丹叶子煮水来洗伤口,连敷料也是用山竹笋和树叶,可以想象当时的条件是多么困难。但是伤员仍不断增加,而工作人员还是那几位女同志,医治、护理、炊事,什么工作都包起来。护理员海妹也是一样,她既当领导,又当医生,还要当炊事员,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海妹约有二十三、四岁,人长的高大,脚粗手壮,气力过人。她在一次战斗中救护伤员时,背上背一个,右手腋下夹着一个,从火线上跑下来。大家都用称赞的口吻说:“海妹为革命事业而废寝忘餐呵!”
海妹的家乡在文昌海边的一个渔村,爹妈生育了七个孩子,她排行第七。因为家境贫寒,爹妈养不起他们,因此海妹一出生后,就被装在一个箩筐里,丢在海边的一堆野菠萝丛旁边。恰巧附近村庄的吴大伯从海上打鱼归来,忽听海风中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声,便顺着啼声找去,原来是一个用破布裹着的女婴。吴大伯无儿无女,便把她抱回家抚养,给她取名为海妹。吴大伯性格豪迈,家境虽穷,但决不轻易向困难低头屈服。他长年靠打鱼维持生活,海妹从小就跟吴大伯出海打鱼,从而与吴大伯一样,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她是鬼子侵占琼岛那一年参加部队的,开始是做炊事员工作,后来因工作需要,又改为当护理员。她当护理员后,干一行爱一行,但因没有文化,斗大的字没识几个,既不会认药,又没有医药知识,困难可真不少。但是,她凭着一颗忠于党的赤诚之心,顽强地工作,并且虚心向别人学习,工作态度又十分认真负责,因而工作不断进步,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
这一年,是我们斗争最艰苦的一年,鬼子一次次扫荡,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封锁,根据地又遭到大灾荒。在山上日子一长,要吃没食,要医没药,医务所的处境十分困难。许多伤病员由于杀敌心切,经常围着海妹,把手伸得长长的说:“海妹同志,快把我的病突击治一下吧,好上前线杀敌哪!”
听到伤病员的话,海妹心里象刀割一样难受。她对伤病员耐心地解释说:“现在环境比较困难,出山采草药也不容易,请你们忍耐一下吧,待敌人扫荡稍放松一些,我们就积极设法找药来给你们医治,让你们早日重返前线。”伤病员也知道海妹的难处,也就只好忍耐下来。
正当海妹万分焦急的时候,李大伯来了。他叫李鸿英,是个拳头药先生。抗战前,曾在乡镇上摆卖过草药,日寇来了便返回农村务农兼行医。他为人有正义感,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十分拥护,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积极,抗日消极”的政策非常愤恨。敌人蚕食扫荡前,海妹曾向他请教过关于草医草药的知识,李大伯十分热心教她,并一再对我军英勇抗日表示敬意。这些日子,他知道海妹带着这么多伤病员在山里,正为缺医少药而发愁,便主动采了草药,偷越敌人的封锁,把药送来了。大家对李大伯积极抗日,不顾个人安危,热爱子弟兵的崇高品德十分感动,但当听了李大伯讲述送药路上遇到的危险时,又都感到不安,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连累老乡。海妹便向李大伯提出,请他教会自己多认一些草药和使用方法,往后可以自己动手。李大伯欣然答应了,立即带领海妹和一些伤势较轻的伤病员在山里转,指着各种不同的植物教大家认药名,认药面。他告诉大家说:鹅不食草、马鞭草、黄皮叶、辣椒叶可以治疟疾;羊蹄草、石榴叶、小凤尾草、野牡丹根、四方拳草可以治痢疾,等等。他甚至连治疗烂脚病和疥疮的单方也献了出来。后来,大家便按照李大伯的指点,在山里把各种草药采回来,晒干、切碎,一包包地捆好藏起来,有了自己的小药铺。经过治疗,果然不少患疟疾、痢疾、疥疮和烂脚的伤病员,很快就治愈并上前线杀敌人去了。
可是,海妹的担子并没有因此减轻。在这反蚕食反扫荡的艰苦日子里,部队作战频繁,伤病员一天比一天增多。一批伤病员治好后刚走上前线,又送来了另一批伤病员;再加上敌人扫荡一日紧似一日,医务所经常要搬家,甚至有时一天要搬几次家。
说到医务所的搬家,可真不容易啊!要是在战斗部队里,一声令下,说走就走,干脆利索。可是医务所转移时,几十号伤病员,缺胳膊少腿的,用背背,用手扶,拖泥带水,真够麻烦;如果获得日寇扫荡的消息早一点还好,要是发生突然的情况,困难就更大了。
有一天,日寇忽然进山扫荡,有一个重伤病员还没来得及转移,海妹背着其他伤病员转移后再回来背他时,鬼子已经进山了。情况十分紧急,可是海妹全然不顾,背起他就走。
那伤病员伏在海妹的背上,听着后面传来激烈的枪声,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他心里明白,眼下海妹背着他多走一步,就会对海妹多增加一分危险,因此挣扎着要下来,激动地说:“你别管我,快点走吧,照顾其他伤病员要紧!”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昏倒过去了。海妹赶忙给他灌了一口水,使他苏醒过来,又继续背起他走。她含着眼泪对那伤病员说:“同志,有我在就有你在,我就是爬着也要把你背走!”
山路崎岖,藤蔓丛生,荆棘遍地,空着手走,也得脚探手攀,何况还背着伤病员呢。她跌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前进。山陡坡度大,跑起来越来越费力,走不多远,便气喘如牛,全身骨头好象都散了架似的。她咬紧牙关坚持前进着,实在太累了,就靠在树旁休息一下。
忽然,附近传来了一阵激烈的枪声。海妹心中一怔,猛不防脚一踏空,两个人都滚下了山坡。待她爬起来时,赶紧去找寻那伤病员。伤病员跌在附近不远。她立即蹲下来,侧过身把那伤病员背到背上,身子却象压上了千斤重担,真是寸步难移。但她咬紧牙根,拚尽全力继续前进着。这时,敌人的嚎叫声不断传来,她听着听着,一颗心禁不住剧烈地跳动起来,仿佛就要跳出胸膛。她心里想,伤病员的生命担在自己的肩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落进敌人的虎口里!
走了一会,海妹忽然发现附近一堆岩石旁边有一个洞口,里面仅仅能隐藏两个人,便当机立断地背着伤病员躲了进去。很快地,洞外枪声中传来一阵敌人“抓活的”喊叫声,接着,一群象饿狼一样的敌人,一个接一个地经过洞口向前追踪过去。过了一会,声音渐渐消逝了,她才舒了一口气。她一直呆到了傍晚,才凭借着夜幕的掩护,背着那位伤员继续赶路。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与其他伤病员会合了。这时,其他伤病员们简直认不出是她:衣服磨破了,一身污泥,满脸血迹,脸色苍白,大家为她这种忘我精神感动得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本来战斗后的间隙正是战士们最好的休息时间,但对海妹来说,却依然是一样忙碌。她拖着疲倦不堪的身躯,依然斗志昂扬地坚持工作着,一忽儿料理这位伤病员,一忽儿又料理另一位伤病员。伤病员劝她休息一会,她十分感谢同志们的关怀,但仍然不知疲倦地坚持工作着!……
后来,部队要作长距离的转移。我根据特委指示,后方机关和医务所要避开敌人,转移到海边去隐蔽起来,于是命令警卫部队配合海妹把医务所转移到琼山海边演丰乡的枷椗树林里去。医务所出发时,我赶来与海妹握手送别,祝他们一路平安,并代表特委对她忘我的革命精神表示感谢!她爽朗地回答说:“谢谢首长的关怀!我的工作还作得很不够,我要继续努力搞好工作。”
后来,我与海妹见面的机会虽然不多,但她那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萦回着。
知识出处
《琼岛烽烟》
从延安到琼崖、胜利的回顾、面迎逆流、在反扫荡的日子里、开展外线作战、旋战五指山等10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