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雄传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英雄传奇
分类号: D22;G212.2
页数: 13
页码: 304-316
摘要: 本节主要记录了多位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其中党代表李懋文及其家人在革命中奋斗,最终在绿林山间埋下家书;张良栋和陈逸芬夫妇在抗战期间勇猛作战,成为了抗战的楷模;张开泰身经百战,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高永开的爱人陈氏勇斗日寇,宁死不屈;赤田西村罗南昌、罗明仁烈士纪念碑象征着人民永远铭记烈士的意愿。另外,还记录了王金革命历险记,以及一些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
关键词: 英雄传奇 革命 抗战

内容

党代表李懋文革命的一家
  李懋文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岭头坡村人。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懋秀、弟懋松。1927年李懋文同张良栋、张开泰等优秀共产党员,组织带领三亚海棠湾人民举行藤桥“二七”暴动,懋松、懋秀同时参加暴动。1928年1月,中共崖县委成立,李懋文当了县委书记,李懋松当少先锋队队长,李懋秀当岭头坡村农会主席。1928年3月初,李懋松被捕押到崖城监狱,狱中同被捕的十多名红军战士一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狱中开展抗暴斗争,被押赴刑场时,一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高唱《国际歌》,昂首走向刑场,英雄就义。崖城地下党组织贴出悼词:“为党捐躯赴刑场,怒目冷对敌刀枪。杀身成仁何足惜,丹心留与日争光!”
  李懋文带兵撤到保亭营时,在赴叛徒王昭夷设下的“鸿门宴”归途中,在七弓河被王昭夷伏兵杀害。其兄懋秀被王昭夷派兵追赶到长枕岭开枪打死,焚尸。王鸣亚派兵烧毁李懋文的家,抢劫了全部财产,监视李懋文的父亲和母亲、大嫂和妻子的自由,父母亲恹恹成病先后去世。李懋文唯一的幼子李关诚哭瞎了双眼。爱妻陈氏在万般无奈之下,携幼子回风塘村娘家投靠亲戚,母子相依为命直到解放。
  参加三亚藤桥武装起义的健儿们,许多人在革命斗争中被敌人杀害了,他们死了,然而我们又以为他们还没有死,他们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在渗着他们鲜血的热土地上,在他们精神激励下,又站起来了和他们一样的为数更多的新战士。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直使我们很难记忆他们各个时期各个人的姓名和面容。我们将这虔诚之心,介绍“李懋文革命的一家”,借以表达对那些为革命斗争不懈的勇士们的怀念!
  (写作组)
  夫妻双双献热血
  ——介绍张良栋和陈逸芬
  张良栋幼年时随父亲住在藤桥市做小生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乐会县委书记。1927年7月,琼崖特委派他同李懋文回崖县开展革命活动,同李懋文、张开泰、陈保甲、占行诚、王植三一起组织暴动。中共崖三区委成立,当选为区委书记。暴动胜利后,1928年1月,中共崖县委成立,当选为副书记。红军从藤桥镇撤退到保亭山区时,同李懋文一起在赴叛徒王昭夷设下的“鸿门宴”归途中,在七弓河被王昭夷的伏兵杀害。
  陈逸芬是张良栋的革命伴侣,优秀女共产党员。1927年7月,随丈夫张良栋一起来藤桥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积极组织妇女参加藤桥“二七”暴动。崖三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妇女主任委员,1928年1月,中共崖县委成立,当选为委员。1928年3月,红军转移到保亭山区,她隐蔽在藤桥龙楼村,张良栋牺牲时她也被捕。王昭夷将李懋文、陈可源和她丈夫张良栋头颅拿回悬挂街中示众时,敌人强迫她与丈夫划清界限可免一死。面对敌人屠刀,她英勇不屈,化悲痛为力量,在游街示众时,她昂头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叛徒王昭夷!”“团结起来,坚持斗争,胜利一定属于人民!”并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雄壮的歌声中,被敌人活活用竹签刺死,为革命洒尽最后一滴血。
  (写作组)
  张开泰:身经百战的勇士
  在战争年代,张开泰被人们奉为打不死的“张三烂”铁将军。张开泰一生从政、带兵,斗地主治豪强,战日寇,打白匪,踏遍琼岛的天南海北,一生身经百战,一次身中九枪大难不死。这是子弹无毒?还是苍天保佑?人们说:“革命需要他这样的人,阴府不愿收留他。”
  在23年的革命斗争中,你知道张开泰这位传奇人物身上有多少的伤疤吗?因为负伤留下的疤痕太多,难于一一列举,现择重述评如下:
  1928年,张开泰从“保亭营事件”中拼死突围,身负两枪,咬紧牙关,拖着伤体在深山密林中爬行,忍饥挨饿,经过15天的艰苦跋涉,到陵水县找到了红军,仅治疗养病5天,又当红军第三营营长兼三连连长,带兵投入战斗。
  1928年下半年,张开泰奉琼崖特委誓死保卫东路和乐万苏区的指示,带领部队在陵水北区过路岭同叶肇率领的敌军激战了两天两夜,他采取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猛攻急进,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得敌军溃不成军,显示了他英勇善战和铁汉子胆略。敌人调兵遣将,集中三倍于我的兵力向我红军阵地炮击猛攻,张开泰带兵坚守五天五夜。敌人进攻时,张开泰身先士卒,手提机枪,带头冲锋,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中,子弹打穿他的大腿,战士们把他抬下火线抢救,他一醒来,一跃而起,冲上阵地,在冲锋陷阵中又身中8弹,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我援军助战下,经过七天六夜的一场激战,红军取得了胜利。张开泰被移到山洞中用草药治疗,在缺医无药没人照料下,蚂蚁、苍蝇成了他的看护者,他在同死神的斗争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30年1月,张开泰和陈保标到崖县藤桥石姆龙村去开会发动群众筹粮。在村外遇上同村的死对头,国民党警备营长蒙国才带领的部队,双方展开了激战。蒙国才借着兵多武器好,下令士兵活捉张开泰有赏。张开泰在对战中头部挨了一枪,鲜血直流。他心生一计,把上衣脱掉拧成一团,用尖刀扦上向敌兵扔去,敌兵以为是炸弹,慌忙退后趴下,张开泰乘机逃入山界,安全回到了仲田岭,经过草药治疗,终于把死神抛掉。
  1939年10月,张开泰任琼崖抗日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长,从北至西,从西至南,从南至东,率领部队开展抗日斗争,史称“小长征”。1940年,张开泰带领第三支队在黑眉岭同日军打了一场恶战,日军以为红军势单力薄,向黑眉岭发起猛攻,张开泰的衣服、帽子被子弹打穿了好几个洞,他不理睬,号召战士们奋勇杀敌。只见他举着一面大旗,下命令说:人在阵地在,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用枪镖,坚决把敌人打下去!”经过一场恶战,终于把日寇打下去,向崖县梅山地区转移,这时,大家才发现张开泰的上衣、裤子和帽子被子弹打了8个窟窿,大家真是后怕。可他却非常乐观地说:“有窟窿的衣服、帽子,穿戴在身上正好透点热气呢!”
  自此之后,张开泰便成了百战不死、战无不胜的神话人物,令民众见之胆壮,令敌人闻之丧魂失魄。
  (写作组)
  宁死不屈的抗日家属
  ——记老干部高永开妻子斗日寇被军犬活活咬死的英雄事迹
  日本鬼子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今已经64个年头了。每当清明扫墓,瞻仰革命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时候,人们都不会忘记碑上无名,但形象高大的革命干部家属高永开的妻子陈氏,在日寇的屠刀下,临危不惧,身受酷刑,横眉冷对日寇刀枪,保家卫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显示出三亚海棠湾女性为革命献身的高大的光辉形象!
  陈氏是三亚海棠湾镇林旺片区新村人。日本侵略军占领琼岛后,丈夫高永开于1943年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上仲田岭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组织派他到育才地区开辟抗日新区。陈氏挺起腰杆,承担起养老抚幼的家庭重担,让丈夫安心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被汉奸告密,陈氏被戴上所谓的“反日分子”之罪名,逮捕押到洪李村日军据点。日军利用汉奸,日伪保长陈克薄劝降,要陈氏供出丈夫现在在哪里,劝丈夫回来向日本投降,才能保全其自己的生命。陈氏一听火冒三丈,怒斥:“休想!你知道吗?日本鬼子是中国人民的死对头,东洋兵侵略中国的寿命不会太长,你应回头是岸,充当东洋狗是没有好下场的。”汉奸被痛斥得一无是处,劝降一无收效,迫使日军小队长亲自登场,下令灌辣椒水,坐生电梯,针扎指甲,吊打等等惨灭人伦的酷刑,陈氏咬紧牙关,晕倒了又被冷水泼醒,她咬舌含血向日军小队长脸上唾,日本鬼子恼羞成怒,纵军犬将陈氏活活咬死。围观的群众看在眼里,怒火从心生,不约而同地把日军团团围住,日军见势不妙,架起机枪,鸣枪制止。陈氏宁死不屈,顽强斗日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流传着,鼓舞着人们,成为当年抗日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后语:这是一起普普通通的女性伟大壮举,感人肺腑。在陈氏身上,使人们看到:炽热的爱国之心,浓烈的爱夫之情,铮铮凛然的民族骨气,是她斗日顽,视死如归的强大精神武器。正是由于有了像陈氏这样成千上万的革命家属的支持,仲田岭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23年红旗不倒!陈氏离开我们已有60多年了,虽然当今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也未必理解她的理想和追求,但她影响了那代人,她是一位傲骨铮铮、正气凛然、顶天立地的无名英雄,她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亮海棠湾的海港、田野、山川!
  (写作组)
  树在人民心中的烈士纪念碑
  ——介绍赤田西村罗南昌、罗明仁烈士纪念碑
  罗南昌又名罗亚丰,三亚海棠湾赤田西村(今南田农场)人。中共党员,1944年当赤峰乡乡长。赤田西村等附近村庄,在他的宣传发动下,组建起各村抗日救亡会,采用各种形式,巧妙打击日军,保护村庄和村民少遭日寇摧残。1944年冬,罗南昌到南土岭村发动群众筹粮,发动青年参军支前活动中,因汉奸告密,日军包围南土岭村。罗南昌同志在激战中被捕,被日军当场下毒手,砍断头、脚、手,搞“五马分尸”。赤田西村民众获悉罗南昌同志被害的噩耗后,全村人不约而同地集中到村前榕树下,手持粉枪、大刀、长矛向南土岭村进军,抬回罗南昌烈士的头颅和曾当红军排长的罗明仁烈士一起安葬。为永远缅怀他们的功德,村民们你拾石头我和泥,在村前筑起罗南昌、罗明仁两位烈士纪念碑。每当清明节,赤田西村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学生都为烈士扫墓、凭吊,被称为“树在民众心中的烈士纪念碑”,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小基地。
  编者按:在敌强我弱,炮火连天的抗日年代,三亚海棠湾的每个人似乎都在敌人的屠刀下生存,而罗南昌、罗明仁两烈士为什么博得赤田西村民众冒死相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赤田人民,在日伪的眼皮底下,为烈士树碑?二米长的土碑和不像样的碑文是百姓们自己写的。它是用血写成的碑文啊,是历史的见证,它闪耀着罗南昌、罗明仁为祖国、为人民而生,为祖国为人民而死的伟大理想的光芒!他们的死,使人们看清了敌人罪恶,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是赤田西村人民奋不顾身地营救烈士,为烈士树碑的强大动力。一块不为人们注意的土碑,揭露了三亚海棠湾人民受敌人折磨凌辱的一段历史,它呼唤我们要深切记取惨痛的教训,在百年积弱崛起的今天,更清醒、更坚定地听党的话,以先烈为榜样,开拓美好的未来!
  (写作组)
  王金革命历险记
  刘明炎 陈世骥 陈世瑜
  王金,我们的革命母亲,现年78岁,离休,现住在陵水县城一居民巷里。她身材高大,体质健康,听到我们要拜访,早早走出路边迎接我们。我们采访组向她问好,说明来意。稍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母亲,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她死里逃生的三次革命历险记:
  王金于1921年10月生在三亚市海棠湾镇洪李村一个农民家庭里,19岁那年嫁给风塘村符明华为妻。抗日战争时期,符明华当了中共崖三区委书记。1940年她参加革命,组织安排她留在村中搞地下工作,负责接济下山来活动的同志,搜集传递情报。
  1942年8月的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把米饭放在粪箕底下,上面放着木灰,挑到田地里给山上下来的同志吃。不料被汉奸陈皮怀疑,他跑过去喊着:“王金站住,你挑的是什么东西?”跑过来用手一拨,看到了米饭,狠狠地哼了一声:“原来你是通共的!”王金想:我得用瞒天过海的计策支走他。王金微笑着说:“老哥啊,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一个女人家不这样做,岂不是被白狗吃了我这黑狗挨饿啰!”那汉奸觉得在理,用手摸摸她的脸,笑着走开了。支走了汉奸,把饭送出去,通知同志们马上转移做好应变的准备。
  第二天早晨,天下着大雨,王金在屋子里梳妆,突然听到一阵狗狂叫,她警惕地向屋外观察,汉奸领着一队日本鬼子兵正冲着她家走来。她撞破自家椰子叶织的墙壁,向村外奔跑。鬼子兵和汉奸一边追一边喊:“抓住共匪王金有赏!”王金奋不顾身地向村外跑,鬼子开了枪,子弹“嗖!嗖!”地从她耳边掠过。正巧碰到村里年青有名的“豆腐公”廖德传,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赶着一群黄牛出去放牧,看到此情景,他叫住她,把自己的蓑衣给她披上,把斗笠给她戴上,装成是姐弟俩在赶牛,一左一右吆喝着。鬼子追上来问:“那人往哪跑了?”“豆腐公”指了相反的方向,把鬼子骗走了。王金躲过一劫,然后向仲田岭奔去,这是王金首次历险。
  老人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吃一堑,长一智。
  1943年5月初,组织派王金和陈维能乡长和“豆仁”(外号)中队长到藤桥保境村向群众宣传抗日,发动男女青年参军参战,筹集粮款支持前线。一天傍晚,乡交通员阿成叛变投敌,带来一队日本鬼子兵包围整个保境村,陈乡长和中队长为掩护村民撤退,跟敌人展开枪战。王金正好在厨房里做饭,突然听到枪声,探头一看,陈乡长和中队长中弹倒在地上,王金急忙从厨房冲出,向深山奔逃。夜色已经降临,看不清前面的一条水沟,一下子跌进沟里去,被敌人抓住。王金被押到藤桥长田母坝日本据点监狱关押。监房有三间,每间长五尺左右,宽三尺,高五尺,上面是用尖尖木签吊顶。每间监房关三四人,只能坐不能睡,留一个坑大小便。吃的是一块锅巴,一片菜叶,一点盐水。王金在狱中受尽了严刑毒打,灌辣椒水、受电刑,敌人把电线捆绑住她的脚拇指和手指拇,接通电源,一下子把王金从板凳上重重地扔到另一个角落,晕死过去。她坚贞不屈,敌人用尽了酷刑,也无法从她的嘴里获得情报。敌人软硬兼施,派叛徒黎明(曾任我三支队二大队长,后投敌当汉奸)、张民、符常东等叛徒来劝降,都被她一一痛斥,灰溜溜地走了。王金被拉到藤桥镇游街示众,被折磨了40多天,同外界失去了联系。
  监狱里天天都杀人,天天都有人被抓进来。原来和她在一起的三个男狱友,已被杀害,又抓进来两个男的。一天,王金同他俩聊起来:“你们是哪里人,为何被鬼子抓进来?”那两个年纪仅20出头,人高马大是兄弟俩,陵水县拾信人(黎族),因老大的妻子被保长勾引,感情暧昧,激起兄弟的义愤,揍了贱女人一顿,被保长向日本鬼子诬告兄弟俩是“反日”分子,就被抛进监狱。
  当年端午节那天,刮了大台风。夜里暴风骤雨交加,鬼子兵龟缩在炮楼里。傍晚时分,阿弟说:“阿姐,我们来想办法逃出去。”说着,两位小弟把喝水的瓶子打破,用玻璃片不停地刮木门的柱子,一个小时后,碗口大的柱子终于刮断了,姐弟仨看到了希望。“还有一道门啊,怎么办?”王金问。天无绝人之路,恰好铁门旁边放着一个大油桶,兄弟俩轮流站在油桶上,不断地用力刮,铁门的合页被抠断打开了。兄弟俩扶着王金跨出大门,消失在风雨交加的夜色中。
  兄弟俩说:“我俩是陵水人,不认得路,一切就听阿姐的指挥吧。”王金说:“过藤桥西河很快到了军田村,那里是老革命根据地,是我们的地方。”雨不停地下着,风一阵阵地刮着,又渴又饿,又累又冷,王金两个多月来受尽鬼子的折磨,在风雨中行走,一点力气也没有。兄弟看在眼里安慰说:“阿姐!你放心,有阿弟在就有阿姐,我们是同甘共苦的患难姐弟。”王金听了很感动,热泪流了下来。
  天黑路泥泞,兄弟俩扶着王金来到藤桥西溪边。刚停下,一转身兄弟俩不见了。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王金走不动坐在泥水中休息。兄弟俩又回来了,王金惊喜地问:“刚才你们到哪儿去了,阿姐认为你们丢下我不管了。”大兄弟笑着说:“姐,我们不是那种人,是试探水去的,水流很急没过人头。”“那怎么办?”王金问。小兄弟幽默地说:“阿姐,女人下水是浮起来的,你不会被水淹死。”王金苦笑着问:“是吗?那是姐托你们兄弟俩的福了。”兄弟俩把王金双手分开用绳子绑住两手腕,脸向上,一人一边,把王金拖到了溪对岸。
  上岸停下来,王金说:“阿弟,你们俩跟阿姐一起上山闹革命,打鬼子吧!”大兄弟说:“鬼子把我们兄弟俩抓来时,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现在又不知道我们的死活,老人是很焦急的。闹革命打鬼子是好事,我们回去见上老人一面再说吧。”兄弟俩重新蹚过溪去,朝着陵水英州方向冒着风雨走了。(后来,崖三区委书记、王金的丈夫符明华按照王金的指引,找到兄弟俩,每人分给两块光洋和一双鞋。解放后王金找不到他们了。)
  兄弟俩离开后,王金拖着疲惫的身子,跨着蹒跚脚步,爬行到文尖岭,在以前接头的一个草寮休息了下来。
  天亮了,雨过天晴,太阳也出来了。王金爬上山丘,向山脚下眺望,看到一头水牛在山脚下啃草,她下山悄悄把牛拉到小山丘边拴在小树上观察。有人来牵牛了,她定神一看,是表弟韩昌连,她捡一块小石子扔过去,正好落在韩的肩膀上。韩转身一看,是表姐王金,连忙跑过去问其缘由。听了王金诉说,韩惊喜地说:“怪不得天还不亮,日本鬼子就把洪李村、风塘村围起来,搜遍各家各户,原来是你越狱了。”王金听了,警惕起来,又转移到北山岭上。
  王金在一个革命老屋主的山兰地里,看到一个妇女(我党地下交通员的妻子)在玉米地里除草,用扔石子的方法,使那妇人抬头看到她。那妇人惊讶地问:“阿姐啊,你是人还是鬼,人家都说你死了……”王金说:“我命大着呗,我还活着!”王金说:“回去叫你男人(外号“耳聋中”是我党地下交通员),马上到仲田岭报信,说王金回来了,派人来把我接回去。”
  仲田岭上的党组织派驳壳班战士阿次等四位同志下山来把王金接回驻地,这就是王金的第二次历险记。
  战争是残酷的,战火是激烈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1945年9月,中共海南区党委在儋县南丰墟鹿瓦村举办第二期“琼崖公学培训班”,陵崖保乐边区派王金和李庆花等八位同志去参加学习。她们从仲田岭出发,经过八天的艰苦跋涉,才到目的地。
  10月底,正准备开学,区党委获得情报,国民党正准备围攻“琼崖公学”,情况危急,“公学”被迫停办,学员们须返回原单位。撤回时,每人仅分两个番薯作为路上口粮,王金等八位同志重新登上返回的征途。
  11月中旬,回到陵水县吊罗山。这时,有身孕的李庆花(边区工委书记林诗耀的妻子),将要分娩,组织决定让王金陪着李庆花,住在苗族首领王仕义家山兰园的草寮里帮李庆花分娩。一天早上,王金陪李庆花洗头,制作婴儿衣服,准备迎接新的生命。发现一队国民党军包围过来,她立即一手拉起庆花,一手抓床上放着的衣物和银元等物。庆花身孕行走不便,为让王金脱险,她挣脱王金的手。敌人追上来了,看到有人逃跑就开枪,王金钻进深山密林,李庆花被捕了,国民党兵忙着抢床上的银元,顾不上追王金,王金有幸脱险,躲在山里观察着庆花。李庆花认为王金被打中死了,哭泣着:“王金啊!我们姐妹今天永别了……”
  李庆花被押到当地苗族“上帝堂”关了一夜,第二天押下山去。王金始终在山林里观察着李庆花的情况,这时李庆花已觉得肚子里的小生命即将降临,在敌人强迫下,她走三步停两步,走不多远,小生命出世了,几个敌兵也躲开不管,随便庆花自己处理。李庆花强咬牙关,忍着阵痛,用自己的牙齿咬断婴儿的脐带,用自己的外衣裹着可怜的小生命。对这种伟大的母爱,敌人没有丝毫的感动,强押浑身污血淋漓、身子十分虚弱的母亲抱着襁褓的婴儿徒步下山,小婴儿几天后因破伤风死亡,李庆花被押到陵水河畔杀害。
  夜里,王金重回到原来的草寮附近,等待组织派人来接应。不久,有两个苗族妇女上山来大声呼喊:“王金姐,王金姐,出来跟我们下山喽!”王金在山里猜想,可能是王仕义叛变,接头暗号不对,不应声。下半夜,又听到有人呼喊的声音。“妚三!妚三。”仔细一听,是熟悉的声音,王金才回答:“妚四”。是林诗耀书记派来的三位同志同她接头,摸黑下山,发现不远有火焰,走近一看,草寮里住着人。他们敲门进去,对男人说:“我们要到陵水军田十八坡村去,请你带路,我们给你钱。”那男子见他们个个全副武装,不敢推辞,点头同意带路。他把王金几位同志带到敌人的炮楼附近就溜掉,机关枪扫射过来,迫击炮轰炸过来,王金他们急忙退回,顺着小溪流行走,走了一会儿,看见远处有火光,他们就悄悄地靠近看。草寮里住着一对苗族夫妇。他们机警地上前敲门,门开了,男主人热情招呼同志们进来说话。他的妻人还把罐子里已经煮熟了的玉米拿出来叫同志们吃。实在太饿了,王金他们每人吃一个,还喝了一点汤。同志们一边吃,一边问那个男人,我们要到十八坡村去,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多长时间。男的说不远了,现在出发,天亮了不久就到。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同志们格外小心,不过,这次真的碰到好人了。他带领同志们抄小路,翻过几座山头,越过几条涧流,顺利到达十八坡村,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仲田岭革命根据地。这是王金第三次大难不死的革命经历。
  革命斗争锤炼了王金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在解放海南的战斗中,她和男同志一样,驰骋琼崖,转战南北,冲锋陷阵,浴血战斗。毁军车,炸据点,接大军,救伤员,处处都闪现着她英雄的身影。解放以后,她历任陵水县二区妇联主任、陵水县妇联委员。1981年离休。讲完了王金的历险,我想用群众中流传着的一首歌谣来做结束话:“王金姐样样长,杀敌保琼卫家乡。”这歌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