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肃反”左倾路线导致革命走向低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8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肃反”左倾路线导致革命走向低潮
分类号: K247.5;F562.9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福建打败蔡廷锴的部队,并发现内部存在“AB”团组织。之后,特委开展了全琼的“肃反”清查“AB”分子运动。然而,这样的清查行动却使很多红军战士被迫离队,从而削弱了革命武装的力量。在围剿和内部清查的双重牵制下,革命陷入了低潮。
关键词: 工农红军 福建 AB团

内容

1932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在福建打败了蔡廷锴的部队,从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我们内部有“AB”团组织,这些文件转到了海南。琼崖特委先抓了冯勋等人,开展了全琼的“肃反”清查“AB”分子运动。同年8月,特委从机要室派林诗耀以巡视员身份到陵崖抓“肃反”运动。在红军连长王贻起和一个排长护送下,林诗耀上仲田岭见到王克礼、张开泰、林鸿蛟等同志,传达了特委关于开展“肃反”运动的指示,指出陵崖存在40余名社党,并圈出一批干部名单,把县团委书记廖仕英,县妇联会主任王玉花,红军连指导员林才尤,排长欧朝庆及黎学林、陈保卿、占行诚、占行周、占行亲等当AB分子杀害,许多红军战士也被无故解除武装,勒令离队,干部家属也被遣散,有些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害怕被株连,偷偷逃离。县自卫队和运输队被迫散伙,回村不敢上山。群众也被吓得不敢接近红军。500多人的革命武装,最后仅存30多人,武装力量大大削弱,许多干部战士在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怀疑。沸腾的仲田岭陷入沉思中。
  1932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遣他的警卫旅和一个空军中队,由旅长陈汉光带领来琼配合地方武装,执行蒋介石的反共内战方针,大举向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10月,陈汉光派其飞机配合步兵围剿陵水县太平峒至大里一带革命根据地。时值中共陵崖县委书记王克礼出差大里指导工作,被叛徒黄大忠(原大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出卖,带敌围剿,不幸壮烈牺牲。红军30多人阵亡,红军连长王贻超等12人被捕到陵水县城英勇就义。有十多名红军冲出重围,隐蔽深山。陵崖县委书记王克礼牺牲的噩耗传来,在仲田岭的中共陵崖县委负责人张开泰和琼崖特委派来抓“肃反”工作的林诗耀,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赶到大里,四处寻找,从六弓潜入吊罗山大里乡一带,找到脱险的十多名战士,带回仲田岭根据地。
  陈汉光和崖县伪县长王鸣亚闻悉陵崖县委的情况后,下令军队和地方民团分兵驻扎仲田岭周围的村庄,实行移民并村政策,仲田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敌人围剿封锁,贴出五杀公告:“当匪者杀,投共者杀,见共不报者杀,济共者杀,藏共者杀。”来自内部“左”倾的伤害以及外部敌对势力的清剿,形势极端严峻,处境十分恶劣,革命又一次走向低潮。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