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坚决抗击敌军,保卫区苏维埃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坚决抗击敌军,保卫区苏维埃政权
分类号: K261.9
页数: 4
页码: 84-87
摘要: 三亚藤桥古镇在1927年12月藤桥起义胜利后,建立起崖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国民党反动当局憎恨并害怕我崖县革命运动,多次进犯藤桥市,但我军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加强防御,构建战壕、篱笆等防御工事,共同建立起海上防御,得到陵水县方面的支持。至1928年2月,王鸣亚以重金和美女收买原陵水县农军总指挥王昭夷,使其彻底叛变投敌,形成包围藤桥镇的战势。我军在沿海平原、山区和海上均遭遇进攻,因弹药奇缺、火力不足,无法攻破敌人防线,只好收兵回守。
关键词: 三亚藤桥古镇 崖县 区苏维埃政府

内容

三亚藤桥古镇,面积0.6平方公里,面临藤桥合口港、文昌洋,背后是3公里开阔的龙楼田洋。跨过田野便是群山,从北至南,山岭连绵相扣,自然构成“绿色长城”。藤桥东河西河把镇夹在其中,有人形象地把藤桥镇比喻为绿盘中的“一粒红珠”。
  1927年12月,藤桥起义胜利后,建立起崖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崖县委员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三亚海棠湾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出了彻底决裂的斗争誓言。国民党反动当局既憎恨又害怕。崖县伪县长王鸣亚不甘心失败,乘我开展打土豪分土地之机,悄悄派县团丁100余人潜入海棠湾地区,企图侵犯我崖三区苏维埃政府驻地——藤桥市。消息被我军获悉,县委、区政府派陈保卿带领区赤卫队和农军200多人,事先开到竹络岭伏击,打死打伤伪军30余人,敌军残败溃逃回老巢——三亚港。
  王鸣亚吃了败仗,但贼心不死。第二次他亲自率领兵丁百余人来犯,我农军分两路包抄,打乱了王鸣亚步步深入的部署,击毙敌兵30余人,王部残败溃逃。不久,王鸣亚又集民团乡丁来扰田尾、龙江,企图再进犯藤桥。我方从万宁县龙滚市撤回的红军补充连一排和农军一个连出击敌军,敌军慑于我军威力,抵抗片刻,逃之夭夭。在龙江坡阻击战中,补充连连长陈保甲不幸腿部负伤,转移到保亭营一破庙里治疗,3月26日因叛徒出卖,遭敌兵包围住所,拒捕英雄就义。
  敌人的不断扰乱、侵犯,使中共崖县委和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意识到,起义胜利仅仅是迈出革命的第一步,要彻底把敌人打垮,推翻旧世界,斗争会更激烈、更残酷。于是,在李懋文的提议下,县委召开委员扩大会议,统一大家的思想,向全党和农会发出“团结一致,提高警惕,加强防御,做好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通告。广大军民,在中共崖县委的领导下,加强藤桥市内构建防御工事,在市四周安木桩扣上竹刺刀篱笆,在篱笆后挖1.6米深的掩体战壕沟。在东河两岸、西河两岸挖战壕,垒土堡,设岗哨,驻扎防守。派员同陵水县苏维埃政府联系,共同建立起海上防御,得到陵水方面的大力支持。陵水县海员工会,把渔船编为海上巡逻队,同万宁县北营港、芒港和陵水县新村港、赤岭组成海上联防,主动承担保卫海棠湾海面防御任务,使之成为保卫万宁、陵水、藤桥红色政权的“海上长城”。
  1928年2月,国民党崖县伪县长王鸣亚,在盘踞海南岛的军阀势力扶植下,以广东省南路“剿共”司令的身份,派员用重金和美女收买了原陵水县农军总指挥王昭夷。王昭夷因当不成陵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闹情绪脱离了革命。此时在王鸣亚的煽动下,彻底叛变投敌,成了敌人的御用工具。王鸣亚还四出招降纳叛,招兵买马,扶植民团,网罗了汉黎民团兵丁3000多人,分兵两路,从沿海平原和山区向我猛攻。在沿海平原一带,派反动民团团长蒙燕章大搞迁村封锁,烧毁民房,抢劫民财,强奸妇女,对被怀疑为“赤色分子”的群众严刑拷打,诱骗逼供,强迫当壮丁,充当炮灰。在山区,王鸣亚利用王昭夷的黎兵,分别从保亭的南林、罗葵、北弓等布下封锁线,派兵从仲田岭、走马园从西面来犯。在海上,乘陵水县战事吃紧,海上联防失控之机,伪装10艘渔船封锁海上,割断广大群众同我党联系,形成了包围我县委、苏区政府驻地藤桥镇的战势,企图玩弄“瓮中捉鳖”的阴谋。
  王鸣亚指挥属部多次进犯,屡遭我军的阻击而溃退。他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大骂手下为饭桶。于是就指派反动分子李尊洲(藤桥东溪人),利用同姓兄弟的关系,劝说李懋文。李尊洲呼号:“懋文啊,你的哥哥懋生已被杀死了,你的弟弟懋忠也已被捕,你应该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李懋文一听,怒不可遏,大声驳斥:“李尊洲,你这只跳蚤,民族的败类,看你还能跳几下,等着我们来结束你这条狗命吧!”李懋文大义凛然的形象,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决心为保卫县委和区苏维埃政权而血战到底。
  面对这一严峻的势态,县委派员到陵水县报告情况,请求派兵增援,时值陵水县也发生战事,兵力不足,只派参谋长谢育才同志带领红军一个排20多人前来增援。在情况刚刚好转的时候,混进红军和赤卫队里的投机分子朱仁高动摇叛变,赤卫队班长陈继充、陈继元两兄弟投敌,给敌人通风报信,泄露我军内部机密,致使王鸣亚命令所部不停地炮击我军。我工农革命军坚守在战壕里抵抗敌军的进攻,每个战士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经过12个昼夜的奋战,因弹药奇缺,我军无法再发挥强大威力。第一连、第四连和补充连都是经过战火锻炼的老兵,他们怀着革命必胜的雄心壮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决执行军事指挥陈可源的命令,有效地阻击敌人的进攻。王尧领导的第一连和谢育才领导的第四连,出击外围的敌军,敌人不敢应战,往后撤退。我军因缺乏弹药,火力不足,不敢贸然追击,无法攻破敌人防线,只好收兵回守。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困难日增。幸好市内粮食、物资还算充足,除早晚两餐,中午还有玉米粥吃。眼看弹尽粮绝,后无援兵,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敌人又不停炮击,我军屡有伤亡,战况对我十分不利。我军总指挥陈可源登上屋顶观察敌情,发现敌军在外围加紧筑建工事,设据点。敌人以市东的关公庙作为据点,封锁水路,在市西面利用河边的村庄为防御,设立指挥据点,在东河北岸也修建工事,形成了四面围攻的战局。王鸣亚还从海上增兵,用重金雇佣临高船民运来十多门荷兰炮,炮击我方的房屋,军民伤亡不少。为了蒙蔽敌人,我军采取“以假乱真”的战术,让号兵登上屋顶,吹起冲锋号,军民喊杀声冲天。敌军以为我军要突围,乱成一团。匪兵头目恐慌叫嚷:“快装炮弹,开炮。”敌兵惊慌发抖,装弹失误,引起炮筒爆炸,炸死炸伤敌兵七八人,被迫停止炮击。中共崖县委书记李懋文等县委和军政领导,及时召开战地会议,对战事进行讨论研究,一致认为:“我们后方没有援兵,乡村已被封锁,弹药已尽,粮食缺少,难于坚守下去。”于是决定于3月16日晚上8时开始突围。由谢育才参谋长率领一连打先锋,冲破敌军北面防线,向陵水县新村港方向突围成功,胜利到达新村港。第二队由总指挥陈可源带队阻击敌军,掩护县委、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家属撤退。突围时,由于人数较多,刚冲出门口就被敌人截击,全部退回市内。第三队,由第四连负责掩护市民撤退,但也因人多拥挤,没法施展火力掩护,伤亡不少。部分市民被敌军抓捕,一部分散撤上龙楼岭山区。第四队,由补充连负责销毁工事和一切物资,不让落入敌人手里,但由于撤退时指挥失误,时间未到就开始行动,被敌人发现而不停地炮击,引起混乱。后面部队原计划向陵水方向撤退,却被敌军发现集中火力封锁,不得不退回市内。为突出重围,李懋文命令林诗润、朱运隆、郑庭丁、蒙传良4人,带一班人举着火把,佯装向西突围,把敌人火力引开;派农军“虎将”,双枪射击手王文贵带领祝兴礼、陈保辉、曹必有、王为录、梅帝魁、黎学江等10人袭击敌人“关公庙”据点,全歼守敌十多人,开通了西撤通道,发出讯号,李懋文指挥部队、群众迅速转向东南面,强渡西河,从海丰狗子坡撤退,越过番墓田,进入龙海坡山界,次日早晨到了洪李村。在洪李村疏散部分群众,重新组建起一支80人的红军连,由陈可源为指挥,张开泰任连长,黎德炳任党代表。中共崖县委和区党政军领导人李懋文、张良栋、陈可源、张开泰等带领200多名红军战士和党政干部及家属、群众共300多人,迅速沿着山界撤入深山,向保亭山区进发,1928年3月19日下午抵达保亭营,余下200多人。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