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抚黎”政策对黎族封建社会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抚黎”政策对黎族封建社会的影响
分类号: K514.2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海南岛历史上的抚黎政策,即封建王朝通过招抚黎族首领和给予上层黎族人官爵利禄的方法,来稳定黎族封建社会。文章提到了宋朝、明朝和清朝在抚黎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介绍了黎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手工艺水平。
关键词: 抚黎政策 黎族人民 海南岛

内容

黎族人民起义,猛烈攻击官府,动摇了封建王朝在海南岛的统治,因此,封建王朝不得不寻找新的治黎方略——抚黎。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从广西经略转运使,诏诸郡来海南慰抚黎人,以示朝廷恩信。六年(1170),黎人王用休为乱,令万安军事、同主管本路巡检孙滋等招降①。在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朝廷视其因设置“黎兵万户府”,助长了黎族上层人物,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武装,勾结汉族地主、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压榨剥削人民,迫使黎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造成黎人动乱。于是,在当年的五月,罢掉海南“黎兵万户府”,以其军归属琼州路军民安抚司。
  “招抚为主,武装镇压为辅”的政策,虽然出于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但也起到稳定黎族封建社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宋真宗曾诏说:“朕常戒边臣无得侵扰外夷,若自杀伤,但用本土之法,苟以国法绳之则致生事,羁縻之道正在此尔。”史称“羁縻政策”,尊重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黎族的上层首领实施“羁縻笼络”,用官爵利禄进行收买,通过他们来统治黎族人民。所谓“服者请于朝,假以一命,而岁与其禄”②。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黎族上层人物符元享率领30余峒黎族人民归附,被封为“承信郎”官职,并令子孙世袭。此外,授封各种官职的尚有30余人。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诏封五十六峒都统领王二娘为“宜人”,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对黎族人民暴动尽量采取招降的方法。招降有功者给予奖赏,“激黎生变者”给予问罪。据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记载: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经略安抚使王祖道抚定黎人达907峒,丁口6万4千人,通道路120余里,汉唐以来不臣之地,皆入版图。
  兴学治教,开化黎民。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起,北宋统治者在海南各州县建立学校,儒者讲学之风大盛。由地方政府划拨一定的田地和经费给学校,以供学校师生的吃粮、灯油及其他费用。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淳熙九年(1182)间琼管帅韩壁,南宋琼州通判刘汉,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蒋科,他们向朝廷进言献策:“抚缉黎峒”、“修崇儒学”,并建社学,对黎族教以诗书,“南蛮多遣子弟受学”。宋王朝的抚黎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崇宁大观年间,就有十万多黎人归顺。据宋都监庄芳记:“虽黎獠犷悍,亦知遗子就学,衣裳其鳞,踵至者十余人。叹曰:‘前未有也。’”又“瞻士招黎人子弟入学,教之以诗书,率之以孝悌,而民俗于变,可与中州比”(宋·庄方《琼州通守刘公创办小学记》)。兴社学治教于黎民的政策,为发展黎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历史进入1368年,明朝统治者鉴于元朝滥用豪酋峒长,任命黎首为知县,并且授给他们实权,结果造成“政令难行之弊”。因此,实行由州县统一治理,“革去抚黎知府等官”。各州县根据所归附黎人汉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第一类,将其黎村峒统一编入行政区划(乡、都、图),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海棠湾是汉化较早的黎族地区,均被编入脚一图或石岭图;第二类,凡自祖躬耕有地为良民,但因住近生黎州县统治困难者,“则纳粮当差”,俱由峒长催办不编入都图;第三类,深居黎村,耕作省地,与黎田交杂,半在羁縻,急难呼唤者,“纳粮不当差”①。洪武二年(1369),琼州知府宋希颜,办事廉平,政声甚好,在建造公署的同时,修建学教,“规模宏远,士民称之”。王伯贞于建文初(1399),连任15年琼州知府,“辟田野,兴学校,政教大行”。余鉴字子明,宣德五年(1430)由户部郎中奉敕守琼,教民树艺,兴学课士。徐棐,江西丰城进士,为广东按察副使,成化六年(1470)任兵备道,七年(1471)来海南巡视,曾下令全岛府州县官员井顿和扩大学教,又命各州县择地建立社学。到明成化十年(1474),全岛社学达179所。《明史稿》本传说:“自棐始修学舍,崇儒术,举隆兴废,民黎怀其德,至今黎峒称徐公。”
  清代仿照前明以来海瑞诸人开通黎峒十字路之议,推行《抚黎章程十二条》,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长达267年。抚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黎族封建社会文明开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黎族人民使用农具和生产耕作,与汉族的一样。他们还懂得用竹筒引水或用竹筒制作风车日夜引水灌溉农田,择山地采取“削枝留杆”式方法种山兰、玉米等作物。他们种的山兰稻米粒大,色白味香,甚得汉人的青睐。一年所产稻谷,除一年之食有余。手工艺也具有极高的水平,黎族妇女的织绣品,如“黎幕”、“黎锦”被誉为“东粤棉布最美者”。商人评价为“机杼精工,百卉升华”。黎族人民制作的银器木器具等,也得到商人的高度赞美。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