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黎族封建社会形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黎族封建社会形态
分类号: K269.3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岛三亚市海棠湾地区黎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原始社会,再到主奴、君臣社会,黎族社会逐渐进步,但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和压迫。明代时期,黎族已经编入黎都黎图,纳赋服役,并被设有“土舍”进行统治。历史告诉我们,黎族同汉族一样,都经历了封建统治的痛苦和压迫。
关键词: 黎族社会 历史发展 封建统治

内容

三亚市海棠湾镇藤桥东河湾口两岸出土的夹砂粗陶文化遗迹见证,从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类生活繁衍在海棠湾这块土地上。据史书所说,生活在海棠湾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和分布在海南岛各地的居民一样,是黎族先祖,先称为“越”后称“俚”,是海棠湾的土著居民。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海南岛的原始社会实质就是黎族社会。黎族居民当时普遍都居住在靠近河流、港湾的山冈台地和沙丘上,使用装了柄的石斧和石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处于采集经济时期。为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常常把农业和狩猎、捕鱼和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氏族公社是当时分配和消费的基本单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逐渐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再分裂小型的父系氏族家庭,那时已经是原始社会的末期了。此后,黎族社会和汉族一样,开始进入主奴、君臣社会。黎族由母系氏族公社(合亩制)时期,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合亩制)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西汉开郡以来,封建中央政权就开始了对海南岛的控制,但对于黎族地区实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据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生黎之巢深邃,外人不复有迹”,“生黎质直犷悍,不受欺压,不服王化,也不出为人患”。黎族各峒同姓占据,共耕分收,不归附入政府户籍,同汉化的黎族比生黎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因此,封建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遭到强烈的反抗(《正德琼台志》卷10《户口》)。据记载:元代对海南岛“奋师大伐”,分兵四路“深入千万年人迹未到之处。刻石黎婺五指山而还”。这对于黎族居民来说,不仅表现为异族的统治,而且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所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三亚海棠湾地区,当时黎族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他们居住在海边、河边一定范围的地域内,有一定的疆界,当地称为“峒”。他们和其他地区的黎族一样,在他们不满汉族封建王朝统治的时候,很容易联合起来反抗,或整个部落迁移,因此给封建统治者统治造成了极大困难(这也就是造成三亚海棠湾黎族同胞居住靠近山区的原因)。可是,到了明代,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开发、经营,黎族社会情况和前对比大不相同了。在16世纪40年代,大多数黎峒已经编入黎都黎图,与当地汉族百姓一样纳赋服役,即使是个别远离汉族地区的黎族村庄,封建统治者也在那里设有“土舍”进行统治。他们虽然不当差,也不报户口土地产籍,但一样耕田纳赋。历史告诉我们,从汉开郡至清末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论熟黎还是生黎,同汉族广大人民一样都逃脱不了封建统治者的压榨,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