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鲜花·赤子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亮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76
颗粒名称: 荆棘·鲜花·赤子情
其他题名: 访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爱莲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舞蹈艺术家陈爱莲的成长历程和舞蹈艺术成就,重点描述了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表演技艺。
关键词: 陈爱莲 舞蹈艺术家 成长历程

内容

报社领导让我去写她的专访,我忙打听她住在哪个高级宾馆:因为这人太出名了。
  “她就住在舞台后面,同普通演员在一起。”
  噢,是这样。
  我找到并叩开了她的房门。她刚练功回来,脸上还带着倦意。年纪四十开外,中等个儿。头发黑而且浓。身体削瘦,似乎弱不禁风。我立刻联想到曹雪芹笔下那个体弱多病的林黛玉。而她将在民族舞剧《红楼梦》里扮演的,正是这角色。
  她就是陈爱莲——一位驰名国内外的舞蹈艺术家。
  (一)
  如同大多数成名人物一样,她的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有甘露也有苦酒。
  她10岁就失去了双亲。好在这时已解放,政府把她送进了孤儿院。也不知什么缘故,这个不幸中有大幸的小人儿老爱跳舞。12岁时,她被吸收到训练班学习舞蹈。每天,总比别人早进练功房。7年后的1959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并因成功地主演了舞剧《鱼美人》而一举出名。3年后,她在芬兰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中,夺得了四枚金质奖章。
  就这样,她从孤儿长成了年轻的舞蹈家。生活象玫瑰色的梦,在她的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可惜好景不常。正当她满怀信心地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时候,“文革”风暴卷地而来,她一夜之间成了“三名三高”的典型和专演“才子佳人”的“牛鬼蛇神”,被“扫”到乡下种田去了。
  可是,她却从未停止练功。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了“死心塌地”的地步。曾有数月时间,她被关押在一个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隔离审查”。房子那么小,又放着三张床,可她还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每天踢腿弯腰,弄得看守她的人大惑莫解。被放出来后,紧张的劳动、频繁的批斗弄得她精疲力尽,但她仍每天按时做完自己规定的动作。那时候,许多与她一起被赶下乡的舞蹈演员都停止练功了,但她还坚持着。……
  在逆境之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节操。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与挚爱,她顽强地撑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今天,当她对我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口气却是平淡的,仿佛讲的是别人的故事。我打量着她,心里想:这个看上去很弱小的妇女,心里却充满刚韧的毅力。而毅力与成功,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现在,她已被誉为“具有炉火纯青技艺的民族舞蹈家”。“天道酬勤”,她得到了应有的荣誉。这荣誉,凝集着她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二)
  陈爱莲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也表现于她对角色的态度上。舞剧团的李团长对我说:“她总是一点不放松,全心全意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回,她扮的是林黛玉。她有演好这角色的客观条件:身材窈窕,扮相颇有东方的“古典美”;因历经坎坷,人又聪敏,从小就象林妹妹那样多情善感。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作为一个舞蹈艺术家,她还应具备更高的条件,那就是:对自己的扮演对象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准确恰当的形体动作(也即舞蹈语汇)把角色创造出来。
  陈爱莲是毫不含糊地做到了这一点的。
  她告诉我:为了演好这个剧,她已把《红楼梦》原作认真地通读了几遍,还研究了一些有关资料。我问:“你对林黛玉这一形象是怎么看又如何把握的呢?”她说——
  “这个形象很丰满,也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但我认为应抓住她主要的方面,即她身体的虚弱与心灵的刚强这一矛盾,来加以表现。她是一个弱女子,但又充满了叛逆精神。总之:外柔内刚。”
  我认为,她的理解是准确而深刻的。
  当然,光有理解还不够。看了她昨晚的演出,其高超的技艺确是令人叹为观止:舞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疾徐有序、出神入化。举手投足之间,内涵十分丰富;每个眼神、动作,都很有表现力,令人产生宽广的联想。
  她确实把角色演活了。特别是《焚稿》这一场,她演来尤其催人泪下。其时,宝玉与宝钗成了婚,黛玉受到了沉重打击,痛不欲生。将要告别人间之际,她的心情极为凄怆、复杂,而舞剧又不能象歌剧那样可以长歌当哭。但陈爱莲却能以各种舞蹈动作细腻入微、淋漓尽致地表述了林黛玉内心的矛盾冲突与痛苦挣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陈爱莲告诉我,她演林黛玉已演了七八十场。不管演哪场,她都认真对待,周密准备,一丝不苟,总象是头一回演出那样专注。
  交谈中,她对记者说:她老家就在广东番禺。哦,是乡亲呢!她仍能讲广州话。时而说上几句,还挺标准。她对故乡怀着深深的感情。难怪她去年到广东来,同省音乐舞蹈艺术院舞剧团合作,编导并主演了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这也是她献给故乡的一件礼物吧。
  她还说,这回是第二次来海南了。第一次是在1978年。那时候,她刚赴美访问演出归来,便参加了中央慰问团,来海南慰问部队。她随团去了西沙群岛,上过几个主要岛屿。时值九、十月间,风急浪大,男子汉都受不了,她自然更不行,吐得一塌糊涂,简直只剩“半条命”。但她还是挣扎着参加演出——常光着脚,冒着毛毛雨,在甲板或水泥地板上给战士们跳舞——跳《春江花月夜》、《印度拍球舞》。有的同志看她那么辛苦,劝她说:“你来了,同战士们见见面就行了。身体不好,这么跳可吃不消啊。”她笑笑,照跳不误。“我又不是首长,怎能见见面就完了呢?”她说,“我是舞蹈演员,总得向保卫家乡的战士们献上自己的舞艺啊。”
  “七年过去了,您这次重来海南,有什么感受?”我问。
  “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但草草瞭了几眼,觉得海口变化是很大的。新楼多了,马路宽了。人们还是那样的热情,对健康的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强烈了。”
  当问她有什么话要转告给读者时,她说:“我是回来探望乡亲的,我希望能通过舞蹈来沟通与亲人们的感情。但愿我扮演的林黛玉能给乡亲们留下好的印象。我还将在准备公演的一些小舞蹈节目中,以跟林黛玉截然不同的风貌出现。乡亲们先看我演林黛玉,再看我演的另外一些角色。希望大家也能喜欢这些角色。”
  我想,观众是不会辜负咱们的广东老乡——陈爱莲这番美意的。
  1985年12月7日凌晨两时许写毕,
  于《海南日报》社宿舍

知识出处

月亮雨

《月亮雨》

出版者:广东旅游出版社

本书讲述作者与散文家跃虎的交情,以及对其散文集《月亮雨》的评价。跃虎生长在海南岛,曾经经历贫穷和困难。他秉承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将其深厚的亲情和乡恋融入了自己的散文中。作者认为,跃虎的散文以其情真意切、具有哲理性、充满爱国主义和爱乡主义等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尽管跃虎工作繁忙,但他依然能够在夜间精心创作,展现了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爱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