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无所不在的幽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亮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71
颗粒名称: 孤独:无所不在的幽灵
分类号: I267
页数: 6
页码: 70-75
摘要: 本文探讨了宇宙造物主的寂寞及其在宇宙和人类孤独感中的体现。作者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和人类都是孤独的,无法亲近,而人类对动物的误解和偏见加剧了其孤独感。哲人们对人类的孤独感有深刻的感受。
关键词: 造物主 孤独感 散文

内容

如果宇宙中真有一个造物主,我打赌他一定是非常寂寞而又孤独的。理由有两点:
  ——首先,他因为智慧超绝、法力无边,所以不可能有敌手,也不需要从众,自个儿即可以承包一切。又因其地位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所以也不可能有朋友。一个既无敌友、又无部属的大神,还能不孤寂么。想来他老人家平时一定是自个儿龟缩在某个“黑洞”里发呆,呆得不耐烦了,就随手捏一个星球,然后把球踹上一脚,让它冷不丁的飞出去,转起来,就象牛顿那老头儿当年想象的一般。
  ——其次,他所创造的宇宙所包容的一切,全都带着他那副孤独的德性。我们评论作家与作品时总是说“文如其人”,或曰“人如其文”。这是极正确的。既然宇宙是造物主的作品,我们自然也可以说“宇宙如造物”,或者“造物如宇宙”。你想想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哪样东西不藏着一个孤独的造物的影子?
  第一点理由已很清楚,用不着多写。第二点理由却颇值得展开谈谈。
  从大的方面看,宇宙中的天体虽然多得数不清,但每个星球都是一个孤独的封闭系统。虽然它们也三五成群地凑成一个个什么星系,但其实是互不相通也无法亲近的。而它们也万万不能“亲近”,否则会产生碰撞。想想这么多星球撞到一块儿的可怕情景吧!我写不出来。但可以肯定的结果是宇宙的迅速热寂。这一“热”可不得了,别说那些被当成“刍狗”的弱不禁风的生灵,便是造物主本人也要遭殃,除非他立马逃到另一个时空领域去。所以他老人家只能让每个星球都各守其轨,老死不相往来,以免闹出什么乱子。
  远的不讲,就说咱们这个太阳系吧。它名义上是一个“家庭”,但其成员却都是远远地疏离着的。地球人花了漫长的时间,也还没有认清自己所在这个星体的几个邻居的真面目。不说对遥远的天王海王冥王一无所知满头雾水,即使对离地球最近的月亮,我们知道的也还十分有限。人类把它封为地球卫星实在是自作多情,它可不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保镖或跟班,因为它总同地球坚决划清界限并绝对保持一定距离,而且说什么也不肯向地球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月尚如此,其他成员就更别提了。
  在我们已知的天体中,没有哪一个比地球更为孤苦无依。作为宇宙大漠里的一块小小的绿洲,它孤独地承担着生命的重压,孤独地经受着人类的野蛮而贪婪、狂妄又残忍的掠夺和蹂躏。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第二块可供迁徙以分担地球压力的理想的栖息之地。我们借助望远镜、飞船及其他探测工具所能认识的四围的宇宙仍是一片荒芜。尽管我们可以推断在人类所处的这个时空领域中应还有无数地球似的天体,但遗憾的是它们迄无踪影,所以那种推论目前还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而任何想象都很不可靠。可靠的只有地球的孤独。
  在这块宇宙绿洲上繁衍的人类也是非常孤独的生灵。正如造物主因为超智超慧、无敌无友而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样,人类在地球万物中“打遍天下无敌手”,心灵未免也感到分外寂寞。这些被苔丝蒙德·莫里斯毫不客气地称为“裸猿”的物种以地球球长的面目出现,未经选举而自封为“万物之灵”,不屑也无法与其他生物勾通,于是被魔鬼似的孤独感追踪着咬啮着,只好不惜花费金钱,扔几个仪器到遥远的星系去寻找“知音”。但不晓得是星外高等文明瞧不起人类(就象人类瞧不起猪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至今仍然一点回音也没有。
  以本虎之愚见,人类与其自作多情、徒劳无益地去星外苦觅同伙,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如何就近同地球上的其他动物做朋友。人类对动物的误解和偏见实在太多了。相骂时总要拿它们来“垫嘴皮”,诸如“狼心狗肺”、“鼠窃狗盗”、“蝇营狗苟”、“狐群狗党”之类。其实,卑劣小人和极恶之徒,比起狼犬狐鼠来,不知要坏出多少。动物无言,百口莫辨,只好含诟忍辱;在自命不凡的人类所炮制的无数冤假错案中永远倒霉受罪,永远无法平反。而人类呢?也只能在“天下老子第一”的心态和错觉中永远孤独下去。
  人类总体的孤独感,象魔影一样投映到其每个个体的心上。他们为了逃离这魔影的追随,才要结成团伙,要往人多的地方靠拢。我推想城市的出现,固然是生产发展的结果,但与人类的这种原始心态也不无相关。然而,身身相靠也很难使人挣脱孤独的魔影,——它象网一样纠缠着心的翅膀,心越想远走高飞逃离劫数,它就缠得越紧。有些人意识到这点,只好直认了庄子那句话: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于是听其自然,干脆各行己道。人间由此出现了独行侠,以及与这相类的“个人奋斗分子”。极端如林逋者则索性遁入山林当隐士,茕茕然“梅妻鹤子”去也。
  聪明的哲人最先也最痛切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孤独,并悲哀地慨叹人的痛苦、人的心灵之不易沟通。伟大的鲁迅就作过这番感慨,并因此倍加珍惜他同瞿秋白的深厚情谊。他给瞿送了这样一副对子:“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雄才大略、洞悉今古的毛泽东,也不能例外。他辉煌的《沁园春·雪》,在大气磅薄之中,也隐隐透出一种兀立苍茫、心藏寂寥、欲语无伴的深沉的孤独感。而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更明白无误地把人类的孤独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千古“独”唱了。
  孤独的感受人所共有,而下列三种人尤甚:一是地位很高的至尊(如本国皇帝就自称“寡人”,古代臣仆对外称其国君为“寡君”,虽似自谦,却是事实);二是德行超迈的圣徒;三是大智大慧的天才。这三种人除了“承包”根植于自身的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之外,还必须负担社会及庸众分派给他们的许多“额外的孤独”。所以他们要具备比常人更强健的神经、意志和耐受力,否则倘不是发疯,便要自杀或者早夭。而沉重的孤独感加上膨胀的权欲和野心,则往往会麻翻了“至尊”而使之变成危害人类的独裁者。他们是神经短路的政治狂人,与疯子应属同类。
  但平心而论.“孤独”可不尽是坏东西。——由它而来的压抑或可成为生命的杀手,但在通常情况下,这压抑又象蒸汽启动活塞一般推转生命的车轮,促使人们去奋斗和创造,去寻找安全与依靠,并为此结成集体,培养起某种心灵归属感和团队精神。因此.对粘附于宇宙万有而无所不在的“孤独”的幽灵,我们既不必划它为什么“坏分子”而加以管制,也无需象李谪仙那样躲入酒壶去逃避它的纠缠。其实,人类用于治病的药品,大都是带有某种毒素的。只要洞悉其性能并合理运用,则毒素便成了良方。孤独这幽灵不也是如此么?
  1993年10月21日凌晨2时15分初稿毕;
  11月24日凌晨2时许改成,于广州寓所。

知识出处

月亮雨

《月亮雨》

出版者:广东旅游出版社

本书讲述作者与散文家跃虎的交情,以及对其散文集《月亮雨》的评价。跃虎生长在海南岛,曾经经历贫穷和困难。他秉承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将其深厚的亲情和乡恋融入了自己的散文中。作者认为,跃虎的散文以其情真意切、具有哲理性、充满爱国主义和爱乡主义等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尽管跃虎工作繁忙,但他依然能够在夜间精心创作,展现了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