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林及其对黎族地区经济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鳌山集》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50
颗粒名称: 毁林及其对黎族地区经济的影响
其他题名: 1986年11月在广东省民族学会年会上的书面发言
分类号: K296.6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乡镇山区资源破坏严重,影响自然生态、气候物象、生产生活和防病治病,黎族传统敬山爱山护林养林精神遭受破坏。
关键词: 黎族 资源破坏 海南岛

内容


  海南岛境内的黎族乡镇,百分之九十散居于中南部山区。山区经济是黎族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近年来,自然林遭受大面积的破坏,使自然生态、气候物象、生产生活和防病治病诸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对黎族人民保护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利用山区优势开拓致富之路,造成了为害不浅的恶果。
  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生产力极其低弱的景况下,“居山靠山”“吃山用山”,才得以生息繁衍。就是在往昔饥荒与祸乱的岁月,黎族人民也能“耕其田,处其地,数年生长积聚”①。刀耕火种,所收甚微,如在汉族聚居的沿海平原地带,哪怕维持三五年生计,也非常艰辛。而山区,黎族人民却能以伐薪、狩猎、畜牧和采集山中自然食物得以补救,强度荒年。明洪武年间,廖永忠、朱亮祖奉诏征南,声势浩大,战乱连年,当时水旱无常,沿海郡城“难储半月之粮”,而深居内地之黎却“比岐犹勤耕作”,“生息甚繁”,“举皆无恙”②。平安无事或风调雨顺的年头,好些地方家家糊起竹囤①,封存一至二年的黄谷,如崖州千家、抱由、志仲一带的黎峒。熟黎地区的黎人,则以大量的山兰糯和山货猎品,与汉族广通贸易,以物换物,或以物换钱,过着清贫但不致断炊的日子。山林,赐予一个民族在生存与发展中多么伟大的恩典。
  黎族人民世世代代取之于山,用之于山,因而具有敬山爱山、护林养林的传统。黎族创世的传说,和以山为图腾、祭山鬼拜山神等迷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黎族对山林的崇奉。“阿哥割藤莫割根,阿哥砍黄(枯)莫砍青;阿哥莫逐伤心鹿,阿哥莫捉流泪羊……”②,这首民歌,表现了黎族爱惜山中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的真实感情。
  在黎族居住的大部分山区,山岭密布原始森林,五指山腹地更是林海茫茫,人迹罕至,就是沿海的几个县,也可见到古木森森的自然图景。20世纪50年代初,崖县名胜“落笔洞”可闻猿声,“小洞天”仍见流泉潺潺,与清代地方志所载原貌无异。当时,如果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森林,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纵然由于后来的历史原因,至今森林被破坏的程度,也不会如此惨重。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山林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1970年以来尤甚。全岛森林,除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黎母山等国有林区由于交通闭塞、无法攀援的林区外,几乎都遭到乱砍滥伐。据林业部门统计,近年来,造林面积以算术级数递增,而毁林面积却以几何级数递增。1957年至1976年这20年间,以崖县为例,年均毁林面积39000亩,等于平均每天砍光一座面积为108亩的山头,1956年至1980年,每年毁林80000亩,而造林每年仅2634亩;60年代初,以出产珍贵林木和珍稀动物名闻远近的温家岭、甘什岭、雅林山、抱龙山、回风岭,已由原始天然林变为稀树灌木丛,临海山地的天然林也变为多刺灌木丛或稀树荒坡;花梨、子京、坡垒、青梅等贵重木材所剩无几,沉香已难以寻找;坡鹿、孔雀雉、黑熊、云豹等珍稀动物近乎绝迹,常见的黄猄、野猪也已逃向密林;雅林山区著名的黑冠长臂猿,进入60年代后已经无处栖身;高峰乡的山民说,现在十次出猎九次空。自治州全州1956年有林面积430万亩,至1976年削减至120万亩,1980年仅有98万亩。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近几年来,乱砍滥伐现象有所改变,但并未完全制止,局部地区甚至比过去更为严重。如崖县、乐东县、东方县等西南沿海一带,附近的山头被砍光后,农民拉着木轮牛车或开动拖拉机,到村外几十公里远的大山采伐桁桷等建房用材和薪火柴;山脚的林木砍光了,就修凿“柁道”,拉着“柁架”上山顶砍。①于是,从外围向纵深,从沿海至腹地,一片片山头被“吃掉”,老林、幼林横遭厄运。1983年前,崖县育才、雅亮交界处尚有近800多亩因不能作为建房用材而幸存下来的“鸡尖”林,仅1983、1984两年,就被沿海汉族乡村的农民统统砍光,高价出售给渔民用以造船。
  二
  毁林,引起了恶性连锁反应,造成了多方面的“奇难杂症”。据气象部门反映,自古以来,海南岛中南部雨量高于北部,山区雨量高于沿海。近年来,北部雨量却高于南部和山区地带。自治州西南部连年出现干旱的迹象。古代“崖州八景”之一的鳌山,60年代中期尚可睹“中藏蛟蜃虚无市,时露神仙缥缈台”的所谓“鳌山云雨”的景观①,因森林覆盖率下降,这一景观20年来不再重现。琼中县营根镇周围,70年代初还是一派林深木秀的景象,如今秃岭相接,气候干燥,河水断流,环境污染。据琼中县卫生防疫站资料,营根地区每年约有8万公斤有毒气体和尘灰排放。自治州八县珍贵林木和珍稀动物均进入濒危期,名贵的海南坡鹿,除两个人工养护场外,其他地方已捕获一空。
  毁林,使黎族地区的农业生产陷入困难的境地。黎族地区的可耕地,低者为酸性深湴田,常年积水成沼;高者为旱地,遇雨而作,难得一年二熟。两者产量均低。大面积毁林造成前所未有的干旱缺水,使黎族地区水田变为旱地,不少中小水库,也由于受旱常年蓄水不多,而黎族地区地势较高,受益面积就更少了。毁林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涧泉绝流。在崖县,仅羊栏至梅山约60公里的沿海一带黎族地区,每年受旱的农田面积不少于20000亩。大旱之年,连晚造生产也无法开耕。琼中县地处五指山雨林地带,以12月份为期,60年代平均雨量为202.4毫米(什运),70年代平均雨量为139.8毫米(什运),1977年以来曾三度出现8个月之长的干旱期。该县60年代农田受旱面积平均约7000亩,70年代农田受旱面积增达16000亩。1977年3号台风,洪水冲毁农田2700亩,冲垮水利工程61宗。由于受旱,自治州境内早期建成的一批小水电站也已终止供电,形如虚设。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科学途径。黎族人民只有扬山I区之长,发挥山区的独特优势,才能开拓致富之路,反之,则步步艰难。崖县南山乡,过去年年学汉族村乡的生产模式,年年钱粮两空。1980年以来,这个乡根据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副业和畜牧业,利用山坡地种耐旱作物,丛林草地养牛羊,引山泉灌田、发电、建自来水设施,一举改变贫困面貌。过去没钱买牛,现在有钱买汽车;过去家家茅屋,现在户户瓦房,富裕户还盖起了宽敞的混凝土楼房,高档用品一应俱全,中央一级报刊曾介绍这个乡的致富经验。举凡黎家“万元户”,没有一个不是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致富的。崖县华丽乡农民王世江,挖山坳地种植槟榔、香蕉等热带作物,成为全县“年超2万元”的黎乡首富。五指山区的黎族山民,采集五指山天然茶和南药,既成倍增加收入,又为国家创收了不少外汇。
  毁林,使黎族人民逐渐失去了依靠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经济的先决条件。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个区域内发展经济,要考虑它的各种自然的经济条件,即地区优势。”而失去了这个地区优势,就意味着经济前景黯淡,或者说,是从优势转为劣势。
  流经保亭县和崖县的宁远河,原是海南四大河流之一,《崖州志》(卷二·舆地)上说:“宁远水,俗名大河,源出陵水县雅康黎村大岭……绕城南,复南行汇于港门西南之保平港入海,约行二百余里。”自古以来宁远河终年舟楫不断。近年来,除一两个截流处外,整个河道已经变为一条小溪流。过去,黎族农民利用水道,将山货顺流运到崖城等圩镇出售,每天源源而来,沿海汉村的农民也将自己的产品,满载舟船扬帆进山。河水干涸使山门紧闭,贸易活动中止。山区虽有公路可通,但载运量小,且小雨便不能通车。宁远河下游河水近乎止流,河床升高,一俟台风山雨,洪水泛滥,河流自行改道,而一发大水,两岸乡村又苦于防范。交通较为便利的黎族地区,如自治州各县县城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市镇,方圆百里之内,山区资源又长期处于劫掠之中,宝贵的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如崖县高峰、育才、雅亮等黎乡,家家采集红、白藤,自编藤具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现在藤山被采空了,黎族青年结婚用的藤制品,须到沿海市镇购置。山里人到山外买山货,这不是历史笑话吗?破坏山林,实质上是切断了黎族人民发展山区经济的大动脉。
  三
  破坏山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各级领导和群众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森林法》及有关护林政策、法令贯彻不力。(二)林业生产计划没有体现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重采轻造,重伐轻育。(三)不能很好地处理胶、茶、林争地的矛盾,多垦少种。(四)生活用林和生产用林使林木的消耗量远大于生长量。(五)黎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即伐岭为园种山兰的传统农业是对森林毁灭性的破坏。
  这些虽已普遍为人们所认识,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山林。应该强调:第一,吸取教训,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山林的管护工作。第二,根据不同的毁林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毁林既有汉族农民,也有黎族农民。有的用于建房和薪火(包括烧砖瓦),有的用于出卖;有的只毁不保,有的毁中有保。既要教育其明法执法,又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建房用材和燃料的困难问题。对木材投机商则要坚决查办。对毁林的农民,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吃山爱山,用林护林,制订行之有效的护林规约。第三,改变制糖业、砖瓦业的燃料。全岛各家大小糖厂和砖瓦厂全部采用木材为燃料,耗量过大,同时导致封山育林工作的困难。第四,不提倡在深山毁林搞“专业户生产基地”的愚蠢做法。第五,要充分认识黎族山民沿用几千年来“种山兰”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大面积毁林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崖县年均伐山兰园面积6000至8000亩,琼中县平均伐山兰园面积9000至10000亩。1978年,琼中县伐山兰园时共造成20多次山林火灾,毁林面积达16000亩。只有护林养山,利用山区资源,才是黎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长久之计。
  收录于《广东民族研究论丛》1987年第二辑。

知识出处

鳌山集

《鳌山集》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文学、文史及学术作品合集。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新诗和旧体诗词),文史及学术作品有随笔、答问、论著等,形式多样。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时间跨越古代、现代和当代。作品基调积极、健康。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