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鳌山集》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27
颗粒名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我接触游师良和他的作品较早,他的一些作品还是我直接向他约稿并催促他完成的,可以说我是他作品的见证人。后来我担任三亚市作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他担任副主席,我们一直都很投缘。而今翻阅着他的书稿《鳌山集》,颇感欣喜,感慨良多。
  早些年,我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当文学编辑,编那时全岛公开发行的两家文学杂志之一的《五指山》,读到游师良由本刊发表的历史小说《钟芳中进》,深为他描写复杂环境的准确、刻画i聪慧人物的机智所折服。。他的又一历史小说《望阙亭》也由本刊首发,描写唐宰相李德裕寓居崖州毕兰村的遭遇,塑造了一个逆境中对君王与朝廷既有怨恨又有愚忠的贬臣形象,文笔老辣。此两篇小说,为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家符浩勇过目不忘。符浩勇于2008年编小说集《二十九种激情》,推出他“充满敬意”的海南本土作家29人38篇作品,当中就有游师良上述两个短篇。符浩勇在书序中写道:“值得一提的是游师良的两篇小说《望阙亭》和《钟芳中进》,透过历史,切及时弊,是海岛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文本。”2013年,符浩勇又编一部本土作家小说集《落潮后的滩岸》,再次收录了游师良的《望阙亭》。我们在敬重符浩勇支持本土创作的同时,也为游师良的作品获得肯定而感到欣慰。
  既然小说创作呈现了如此可喜景象,游师良因何不乘势而为呢?我想应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游师良兴趣较为广泛,并未刻意专营小说。小说他所爱也,散文诗歌亦他所爱也,且多有实践,收获不俗。其实他并不在乎品种,在乎者乃内容具有两千年建置史、作为八朝州郡治所的崖州家园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才是他心驰神往的,文体仅是他面对内容时选择的表达样式。他探究三亚的历史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对海南唯一参加戊戌变法的举人林缵统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对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天一柱”四个字的题书人的追寻,以及对大小洞天景区“石船”的重新发现,就被誉为对亚历史文化的“三大贡献”。
  另一方面,游师良始自20世世纪90年代初所承担的责任,也难以让他潜心于小说创作。鳌山大小洞天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自宋代开辟后,在朝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动乱中已然荒废了近800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师良受命于鳌山大小洞天百废待兴之际,出任景区管理处主任。梳理景区历史遗存,研究漫山遍野的摩崖石刻,规划景区游览线路,乃至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他全身心投入,忙得不亦乐乎。
  他为鳌山呕心沥血,鳌山也虔诚地回报了他。
  《鳌山红豆》是鳌山给予游师良的诚挚回报。散文所写并非一般视野里的红豆,而是“露几分欢欣、藏几分羞涩、掩含着花之烂漫和草之芳菲”的鳌山相思子,独具韵味。我捧读细品,芳香满口,掩卷之余,尚回味再三。写鳌山的形貌、气韵、风物,写鳌山凄美动人的传奇,都与“凝丹结黛、晶亮玲珑”的红豆紧密相联。通过描绘“触发悠悠情思”的红豆,寄托着他对鳌山深深的情结,“我在鳌山怀里,鳌山在我魂里”。情感炽热而强烈。“我登上高高的鳌山之巅,把经年珍存的几斗红豆撒归鳌山,撒归金银坡。”真是洒脱之极。“来年早春,我到坡上一望,红豆比往年发得更旺,挂满了千树万树,映红了沟沟壑壑。这时,我觉得,我,红豆,鳌山,已经物我一体,丹黛与共,风雨相随,生死相依。”真情真性,潇潇洒洒,形散神聚,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文辞,充满灵气,获评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令人念念不忘的当是他的侠义心肠。游师良性情率真,敢怒敢言,敢爱敢憎。屹立于深沟营岭之巅的文峰塔,古建精品,历经千百次台风雷电袭击而安然无恙,却被相信离奇传说的崖州人用炸药摧毁了。他义愤填膺,久久不能释怀,以一篇《文峰塔十年祭》表达了他的愤慨与谴责。他仗义执言,当年知州陈新槐迁学宫建文塔,实指望崖州“鹏翼大振”“此心耿耿,安有邪举?”“而鹏翼不振,咎归一塔,有悖常理!”“为何不怨世怨道怨国怨朝,却去怨天怨地怨山怨水?!”连连发问,问问见血。此外尚有对古塔雄姿的追忆,古塔冤魂的祭奠,保护古建的疾呼,以及今日崖州盛世的告慰,义正词严,颇值一读。
  游师良不跟风,不苟且,有主见,有风骨,有担当,这在《唱响天涯文化主旋律》一文中又一次充分显露。这是一篇以思辨见长的文化散文,根据他作为三亚市作协副主席应邀在三亚市政协文化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彼时我在三亚市政协任社法委主任,就在研讨会现场聆听他论道。他毫不含糊地批驳三亚是“文化沙漠”的论调,抨击伪文化、歪文化和有毒文化,阐明三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论述天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旁征博引,洋洋洒洒,铿锵有力。他指出并呼吁,天涯文化是三亚多元文化的主旋律,我们要昂首阔步、理直气壮地唱响天涯文化主旋律!真知灼见,掷地有声!
  这一多元的包含文学、文史及学术作品的文本,自成气象,反映了游师良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物、事件与活动的描述和思考,融合了他对三亚本土历史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我是“先睹为快”了,扪心自问,不虚此读。
  记得有一年,省作协来三:亚采风,市作协陪同,在山海天大酒店的草坪上茶叙,提起崖州家园,游师良豪兴而谈,谈黄道婆的身世,谈钟芳中进,谈鉴真东渡,谈林缵统与“公车上书”,引经据典,语惊四座,仿佛椰风也在洗耳恭听。他这一肚子崖州家园故事,我总祈盼着如今赋闲在家的他全都付诸笔墨,再继华章。他朗声笑着表示,鳌山常青,文思长流,永做崖州家园的歌唱者。我呢?也就永做他忠实的读者,也总奢望第一个拜读。

知识出处

鳌山集

《鳌山集》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文学、文史及学术作品合集。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新诗和旧体诗词),文史及学术作品有随笔、答问、论著等,形式多样。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时间跨越古代、现代和当代。作品基调积极、健康。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灯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