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转引自陈立浩、陈兰、陈小蓓著《从原始时代走向现代文明: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变迁历程》,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第70页。
① 陈立浩、陈兰、陈小蓓著《从原始时代走向现代文明——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变迁历程》,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第19页、第26页。
②参见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第288~289页。砍山栏是与落后生产力相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较为原始,种植地离住所较远,在将山砍为耕地后,用木棒等工具在地表戳出浅穴,即开始耕种,不翻土,不施肥,纯粹靠自然积肥,种一至三年便丢弃十至二十年,再进行耕种;另一种方式在技术上有所进步,砍山种植一年后,便进行翻土,将收获后的稻秆压在土下以为天然肥料,并挖坑种植番薯,来年春季借挖出番薯之机松土,再种上稻子,以此往复循环直到收成锐减后抛荒,待10~20年后,重新砍树种植。
③ 《道光琼州府志》卷十二《海黎志》,海南出版社,2004。
① 广东省编辑组:《毛枝乡调查》,《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第84页。
②根据考古发现,早期黎族的主要生产工具包括:石斧、石铲、石锄、木棒、木锄等,石质工具虽然坚硬,但是系打磨而成,非常粗糙,劳动效率低下,而木质工具虽然便于使用,但是容易损害,使用寿命也较短。
③ 陈立浩、陈兰、陈小蓓著《从原始时代走向现代文明——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变迁历程》,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第25页、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