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建名贤郑瑞星崖州化解民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87
颗粒名称: 明代福建名贤郑瑞星崖州化解民患
分类号: K820.866.3
页数: 2
页码: 144-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瑞星是明代中进士,后任福建崖州知州。在治理崖州方面,他通过安抚政策,化解了当地的民族矛盾,使村寨重新安定繁荣。他还因治崖有功,升任刑部员外郎,但因触怒宦官而被降职,后又因治水有功,被封为尚书渠。他除了擅长治理之外,还喜爱学习,努力涉猎文史,是一位具有仁政的好地方官。至今,他的故居仍被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崖州 历史人物 郑瑞星

内容

郑瑞星,字廷奎,福建仙游人,于明代万历年间知崖州。《崖州志》仅载其职官,未列入名宦以志。从福建地方史籍查考,郑瑞星是明代一位治乱安民的好地方官,现被彰为福建仙游历史名贤。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瑞星中丙戌科进士,任河南信阳知州。在信阳,有一富户枉法,被郑瑞星捉拿下狱。那富户赂托一权贵请求开脱,被郑瑞星严辞拒绝。因忤逆权贵,他被调往边远的广东知崖州。在《仙游古今》一书中,记载了郑瑞星在崖州治乱安民的事迹:
  明朝政府曾在海南岛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一度激化了民族矛盾,影响了边境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安定。郑瑞星莅任崖州时,虽然当地“峒蛮久为民患”,但他并不采用朝廷主张的征讨政策,而是以安抚为政,“恩威并用”,使踞山立寨的少数民族归化入籍,化解民患,安定了边陲。
  在郑瑞星莅崖之前的明正德年间,由于驻地方营兵及官吏的侵掠,挑起了崖州境内黎汉民族冲突,寇首从中作乱,造成村寨自危,使一度兴旺的崖州出现了田园荒芜、贸易阻绝、百姓困苦的衰落景象。当时,琼州兵备道王倬曾奉命提军崖州,重创了为乱寇首,使村寨得以解困。在王倬的抚定下,崖州境内又重现了安居乐业、商贸繁荣的生机。崖州进士钟芳曾撰文对这一由乱而治后出现的兴旺景象,作了这样的记叙和描绘:“于是,尽崖之疆内,出入者各摒弓矢。牧畜恣于野,商旅歌于途,垦田尽于荒莱,贸易通于深谷”。
  郑瑞星莅崖已距王倬近百年之后,其间虽民患又复起,但在他的抚定和治理下,崖州又再现了钟芳当年笔下的耕商兴旺景象。在保寨安民的同时,郑瑞星还通过彰表先贤,启迪教化,诱导汉黎民族和睦相融,使世风得以和畅,百姓安居乐业。
  郑瑞星因治崖有绩,经考工后,自崖州升刑部员外郎。时有国子祭酒范应期遭诬陷致死,范妻击鼓鸣冤,他极力为范应期雪冤,受到了朝臣的称赞。后因依法惩治失职的太监,触怒宦党,降为赣都郡通判。在赣郡,常有寇贼在江河上打劫商船,为一方之祸。瑞星上任后,“擒斩贼首”,使“商船赖以无虞”。告老回乡后,献出积蓄的俸禄,在榜头溪口处筑坝截流,引水灌田,百姓将其倡修之渠,称“尚书渠”。福建地方志对郑瑞星评价是:“性嗜学,虽莅事,亦以文史自随,录乞养归”。
  郑瑞星在崖州事略,亦佐其平生文治之仁政。郑瑞星故居在今福建蒲田市榜头镇,1997年1月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瑞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