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之战”殃及元世祖皇孙流吉阳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76
颗粒名称: “两都之战”殃及元世祖皇孙流吉阳军
分类号: K820.866.3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四世孙帖木儿不花是元代云南王,被流放到海南岛吉阳军。元代封王按照六等印章顺序来显示权位,忽必烈一朝仅有四人获得最珍贵的金印兽纽,帖木儿不花则是金镀银印驼纽诸王之一。他被流放是因为父亲王惮参与了“两都之战”,帖木儿不花随后受到牵连。元代的流刑对宗室皇族只是一种非刑制约,在所流地方仍享有宗室权贵并任地方要职。
关键词: 崖州 历史人物 帖木儿不花

内容

在元代,曾有一位元世祖第四世孙、世袭云南王,被处流刑来到海南岛吉阳军(今三亚市),他的皇族名字叫帖木儿不花。
  帖木儿不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四世孙,元泰定帝时云南王王惮之子。
  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按照一些汉族大臣的建议,分封诸王子为王,统兵外出藩屏朝廷,这就是史称的宗王出镇,亦称封王。当时,所辖镇戍地区只要有四个宗王,即漠北前线的北平王、晋王,吐蕃地区的武靖王,云南地区的云南王、梁王,扬州地区的镇南王。
  云南王在元代封爵中,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元《诸王表》曰:“元兴,宗室附马,通称诸王。然初制简朴,位号无称,惟以印章以为轻重。厥后遂有国邑之名,而赐印之等犹前曰也”。元世祖一世孙甘麻剌,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封梁王,受金印兽纽,出镇云南。二十九年(1292年)改封晋王,出镇大斡耳朵。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甘麻剌卒,由其子、元世祖第二世孙松山袭封梁王。
  松山与泰定帝同为甘麻剌之子,因此泰定帝一登位,便将松山的儿子、元世祖第三世孙王惮由云南王晋升为梁王,食邑益阳州六万五千户。同时,以王惮之子、元世祖第四世孙贴木儿不花袭封云南王。
  元朝以封授给诸王的印章爵号来显示权位。元世祖忽必烈时确立了六等印章封爵制,六等印章顺序为金印兽纽、金印螭纽、金印驼纽、金镀银印驼纽、金镀银印龟纽、银印龟纽。其中,最珍贵的是金印兽纽,因金印兽纽的国邑仅一字,所以又称为“一字王”。忽必烈一朝仅有四人获得金印兽纽。帖木儿不花祖孙四代世袭了梁王和云南王,其中,甘麻剌、松山、王惮均为金印兽纽诸王,贴木儿不花在泰定元年袭封云南王时,获授金镀银印驼纽,为金镀银印驼纽诸王。至泰定帝时,王惮父子成了泰定帝朝中要人,在云南地区势力日增。
  帖木儿不花被流放吉阳军,是由于父亲王惮在元泰定年间参与拥立皇帝的“两都之战”而被牵连。
  元泰定帝崩后,元朝皇室内部发生了皇位继承的争夺,并引发了一场内战,即史称“两都之战”。
  忽必烈称帝后,以北京为元“大都”,又在原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帝国领地内建城邑,为元“上都”,实行了两都制,即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自忽必烈始,元朝历代皇帝都要两都巡幸,冬季住在大都,夏秋住在上都。
  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崩于上都后,丞相倒剌沙和梁王王惮等,立即在上都拥立泰定帝九岁的皇太子阿剌吉八继位。随后,留守在大都的签枢密院事燕帖木儿,以他家世代掌握的京都宿卫军精锐钦察团为主力,与西安王乘机发动政变,于九月拥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在大都即帝位,称为文宗。由于同时拥立了两个皇帝,便形成了大都与上都两个皇帝对峙局面,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拥立上都皇帝的梁王王惮奉命率部南下攻打大都。王惮作战悍强勇猛,屡挫大都之军,但终被燕帖木儿打败,单骑逃遁。
  文宗称帝后,当即诏谕中外:“诸王王惮等,兵败而逃,有能擒者,授五品官;同党之人,若能去逆效顺,擒王惮等来归者,免本罪,依上授官;家奴获之者,得备宿卫;敢有隐匿者,事觉,与犯人同罪。”文宗天历二年十一月,王惮被擒获处死。十二月,没收王惮第府、弓矢,连同王惮奴婢赐于诸王。
  至顺元年(1330年)二月甲辰,因受王惮的牵连,虽尊为皇孙、云南王的帖木儿不花,被从上都流放到了吉阳军。
  元代的流刑与唐宋有别,对宗室皇族的流放,只是一种非刑制约,在所流地方仍享有宗室权贵并任地方要职。《崖州志》对帖木儿不花未见有载,但其中所载元代职官中,仍有疑似姓名,有待考证。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帖木儿不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