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之战”功臣顿遇失节刺配吉阳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66
颗粒名称: “采石之战”功臣顿遇失节刺配吉阳军
分类号: K820.866.3
页数: 2
页码: 97-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采石之战”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宋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败金军,逆转了南宋的颓势。朝廷为了奖励立功的将领,对他们进行了嘉奖和重赏。其中,顿遇因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而获得了嘉赏,但后来却怯阵弃城而被罢官,剌配吉阳军。虽然顿遇立有军功,但仍被严格处罚,体现了宋代时期对军纪严格的态度。
关键词: 崖州 历史人物 顿遇

内容

宋代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史称为“采石之战”的宋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宋军大挫金军,使朝廷转危为安。为此,朝廷庆功重赏了一批立战功的部将,其中有一位名叫顿遇的前后统军制大将。然而,这位曾在“采石之战”立军功受嘉奖的顿遇,后来却因怯阵弃城而逃,被罢官剌配吉阳军(今三亚市)。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征调大军,企图一举攻灭南宋。海陵王亲率金军主力,自南京开封府出发,首攻宋淮西地区,宋两淮驻军退至长江南岸。金军趁势直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渡江。
  当时,宋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王权因无能被罢官,所部一万八千兵马退至采石。因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士气一时涣散,防守告急。
  到采石犒军的中书舍人虞允文见采石形势危急,便当机立断宣布朝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鼓励士气并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军事防务顿为好转,兵定计安,做好迎战准备。
  金海陵王误以为宋军已经败退溃散,遂督兵过江。宋军凭借长江天堑,利用水军优势,在江中截断金军船只,金军败回北岸。次日,宋水军乘胜直迫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军海陵王被迫移军扬州,强令金军冒死从瓜洲渡江,结果被部下杀死。金军败退,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这次宋金战争,史称“采石之战”,是中国转败为胜的典型战例。
  顿遇,宋代隆兴至乾道年间(1163—1165),曾任前后军统制兼知寿春府。在“采石之战”中,他作为一名部将,跟随李显忠渡江作战。在战斗中,他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在横山涧陷阵与金兵交锋时身受重伤。战后,朝廷命“采石之战”主帅李显忠开具立功人的等次,顿遇获列为“见阵立功之人”,得到了朝廷的嘉赏。
  顿遇虽然在采石之战中立功受赏,但未能忠勇始终。乾道元年(1165年)正春,金军又再次大举南侵。顿遇与部将孔福为淮西守将,在金军压境之时,怯阵而弃城逃遁。
  为严明军纪,惩办怯阵之将,乾道元年(1165年)正月,朝廷下诏以“屯兵戌守边郡,金人未至,弃城逃避”治罪,伏诛了孔福。因念及顿遇曾在“采石之战”中奋身作战,立有军功,故免于处死。就这样,顿遇被诏“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剌配吉阳军牢城。”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顿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