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舞蹈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27
颗粒名称: 黎族民间舞蹈初探
分类号: J722
页数: 8
页码: 157-1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黎族民间舞蹈的三种类型,包括宗教舞蹈、反映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舞蹈以及体育舞蹈,黎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祖先舞蹈、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舞蹈以及体育舞蹈。
关键词: 黎族 民间舞蹈 类型

内容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是那古老的宗教舞蹈,在许多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均可找到黎族先民“击鼓鸣钲,跳舞号呼”狂跳宗教舞的记载。记得宋代流放海南的大文豪苏东坡1100年遇赦,黎族人民以“黎族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写诗寄给他的儿子苏迈与苏迨,记下了“蛮舞与黎族,余音犹杳杳”的情景和感受。
  黎族的民间传统舞蹈,丰富多彩,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祖先舞蹈(也叫宗教舞蹈),这种舞蹈有:《祭神舞》、《古老舞》、《平安舞》、《打鹿舞》、《打鼓舞》和《敬祖舞》。反映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舞蹈有《舂米舞》、《打柴舞》、《丰收舞》、《劳动舞》和《钱铃双刀舞》等。
  宗教舞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独具特色,从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可以看出当时黎族先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如“古老舞”这种群众性的广场宗教舞蹈,其表演形式与汉族的“游神赛会”相似,每年春节期间,为了祷告当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由巫师带领群众跳着各种图形变化的舞蹈,他们成群结队村过村,寨过寨地去互相祝贺;又如带有戏剧性的“打鹿舞”,主要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故事,表现出巫师的法力,把附有“鬼魂””的“山马”打死(黎家称鹿为山马)永保全寨人平安;再如表现巫师作法的“打鼓舞”,舞蹈主要表现巫师作法驱除“恶鬼”,最后战胜了“鬼”,使被鬼害病的人痊愈。特别是黎族最古老的《敬祖舞》,其表演形式与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说明问题。这种舞蹈一九五一年前在海南岛的保亭、琼中、乐东、白沙等县相邻的一大片地区盛行。时间一般在每年十月秋收以后举行。跳舞时由巫师领头,一般十人或二、三十人不等,男女各半数。男的头上扎红布,插上雉鸡毛以显示自己英武威严,女的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从椰子树或槟榔树上取下的嫩叶叶尾,以象征绿的生命,象征庄稼丰收。男女都以舞姿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他们边跳边摇着翠绿的椰子叶尾,以显示心头的喜悦。此外,整个舞蹈程序里,还有好几种队列变换和简单的敬牲口动作、敬酒动作,这些都表现出当时黎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意识和单调简陋的生活情绪。不可否认,上述的宗教舞蹈与中国古代的“六舞”、“傩舞”和寺庙中的“打鬼”、“跳神”等祭祀舞蹈是同类型的。它们正好是黎族先民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足,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作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思想体现。
  当然,黎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演变是与他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
  《舂米舞》是黎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海南电力碾米机和打谷机前,黎族吃的大米主要靠舂。舂米从动作到声响,都带有一种古朴的美,反映了黎族过去的生活情景。过去,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你只要走进黎寨,就会看到一群群黎族妇女围在木臼旁舂米,听到从家家户户舂来时传出来的拍击的杵臼声,其声铿锵有力。黎族姑娘舂米时,不仅动作有节奏感,而且有很强的音乐感。虽然,舂米是一种比较重的体力劳动,但是,每逢节日、结婚、迁入新屋的大喜日子里,人们会常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黎族姑娘围在米臼旁舂米助兴,她们随着舂米时发出的拍击声,表演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动作,口里唱着舂来谣……。黎家的舂米舞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相似。
  “双刀钱铃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强暴,爬山跨涧,能跑善跳,耍弄刀枪的生活写照。跳舞者,多数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猎手,他们身穿传统服装,头缠红巾,一对对手执五寸长的双刀和另一个手执二尺长的钱铃棍,各占一方,随着有节奏的音乐,他们互相格斗,银刀闪闪,四面飞舞,钱铃铿锵,上下左右前后拼力招架。舞刀者如同与野兽撕打,千方百计要刺到对方,拿钱铃棍的,却巧妙地躲避飞刀,个个表现得机智勇敢,充分显示出黎族猎手武艺的高强。整个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豪放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审美感受。很早以前,跳这种舞蹈时,一般局限在一个特制的大簸箕里进行,刺者显得非常激奋,呈现出压倒一切的气概,而挡者却临危不惧,看上去泰然自若,一副大将风度。
  除了“双刀钱铃舞”外,黎家还有一种格调与此完全不同的“钱串舞”。这里的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意喻山兰玉米丰收。跳舞时同样舞着钱串,可是响声却不再是粗犷的格斗,而是把人们带进丰收快乐的情景中。气氛热烈,欢快。
  《打柴舞》是黎族文体综合性的民间舞蹈,黎族称“转涉”,也叫跳竹竿,黎语叫“卡咯”,形式一样,区分仅是“柴”与“竹”。这种舞蹈无论男女老少都感兴趣,只要到了农闲季节或有月色的夜晚,黎寨的男女老少就会借着月光在打谷场或是村寨里空旷的地方摆起柴架,先将两根20公分大,4米长的竹或木杆平放在地上,间隔二米长宽左右,杆上横放着四双长三米半的竹竿或木棍,然后由四对男女蹲在地上手抓双杆有节奏地在预先平放地上的粗竹竿或木棍上张合打击,即时就会看到单人或双人一闪而入,在双杆的张合间隔内敏捷地上窜下跳,前冲后退,左转右躲,他们勇敢地跳跨过双杆张合击打时设的各个关口,跳者每通过一个险关,围观者就会发出“嘿!嘿嘿!”的呼喊声助兴,等到进入高明时,双杆会变成时低时高,跳者更加欢快。如果此时稍不注意,被竹竿或木杆击中,跳舞活动就要停了下来。司击的人们(往往是姑娘)便用柴抬着被挟者(往往是小伙子)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而有的善跳的小伙子,却机灵敏捷,应变自如容易博得姑娘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黎家《打柴舞》的祭祀气味几乎消失了,人们跳得更为自由、欢快,从激越的木柴叩击声中,人们可以听到黎族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他们前进的脚步声……。上述提到的黎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越过时间的关隘、汇百川、纳细滚,奔涌直到今天,是因为这些黎族民舞留下的翩跹影像的本身,就凝聚着民舞内涵深广的显著特色,留下了黎族人民不同历史阶段人们那不同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信仰习俗,就象我国殷商的巫舞,西周的雅乐,春秋战国的新乐,秦汉的百戏杂使,隋唐的燕乐,宋代的队舞,明清的民间歌舞等一样,都是在歌唱欢乐,倾诉哀怨:鞭挞丑态、颂扬良善,以真诚和激情去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愿望和感情意志的。这都为我们探究我国各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精神趋向和美学意识提供了值得珍视的史料。
  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各族文化的频繁交流,黎族民间舞蹈又有所的发展和创作。它现在的神采风韵,正是昨天、前天黎舞的延续。是经过社会群体的历史抉择。时间的筛选,民族文化心理机制的作用,在继承和扬弃的抉择中保留下来的,把反映民族心灵和人民心声的精华突现出来,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它们那永恒的存在价值。对原始舞蹈进行提高,将原始状态的民间艺术素材升华到一个高度。如一九五七年广东民族歌舞团创作的黎族舞蹈《三月三》,艺术家们把美孚黎(黎族的一个支系)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心态,情趣、场景、画面活龙活现地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个舞蹈在参加莫斯科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受到各国艺术家们的喜爱和欢迎。
  草笠是黎家姑娘的日用品,也是黎家姑娘寄托激情的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黎家姑娘除了用山葵叶精心编织外,还配上一种炫跃心灵美的彩带。1960年,广东民族歌舞团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创作了《草笠舞》,用优美灵活充满着深情的舞姿,来表现黎族姑娘追求美的情愫,形成了“瞧,我们多么漂亮”的这一主题,该舞在劳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
  “打柴舞”也搬上了专业艺术团体表演的舞台,广东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野营大年过山来》这一体现军民团结的舞蹈里,就纳下了黎家儿女以跳舞的欢闹场面迎接野营的解放军,充分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情怀,其场面欢跃,热烈,令人心旷神怡台。
  《喜送粮》是广东民族歌舞团1972年创作的,是从黎家庆丰收,脱粒挑选最好的谷子交给国家做公粮的生活插曲中提炼的,欢快、活泼,既看到黎家庆丰的喜悦,又看到他们热爱国家的精神风貌,舞蹈公演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艺团体都争相效仿上演。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还带着它到日本、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交流。《喜送粮》舞蹈形象的特制绢人,还成为中国艺术使者送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上述提到的舞蹈,中国纪录片《南方之舞》、《彩蝶纷飞》,香港纪录片《月是故乡明》、《万紫千红》都将其--摄入。每当人们看到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时,人们岂能忘记著名民族舞蹈家陈葛翘所立下的显赫奇功!?岂能忘记这些源于海南黎乡的歌舞给人们带来如此高的美的享受?!这些各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都以典型的民族性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赢得了中外艺术家们的关注。黎族舞蹈的发展变化把原来的原始社会风貌,简单的劳动操作动作和一般的民谣风韵及旋律提高到新的高度,使黎族民间舞蹈之花更为光彩夺目,更富有新的精神活力,表现了黎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