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学总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26
颗粒名称: 黎族文学总体观
分类号: K288.1
页数: 14
页码: 143-156
摘要: 本文概览了黎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自发性的口头文学到表现黎族人民革命斗争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再到新时期的黎族文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 黎族 文学 发展情况

内容

黎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文化发展方面,是比较孤独、闭塞和落后的,其文化发展也是低层次的,缓慢的。但是,做为一个民族,他仍然有着本民族的感情、气质、理想和愿望,在历史变化的过程中,他们跟其它的少数民族一样,都去竭力创造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口头文学,并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创作出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因此,随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必要对黎族文学来个总体的概观,以便理清黎族文学发展的线索,找出黎族文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以便进一步繁荣黎族文学的创作。
  一
  黎族文学的发展跟其它民族文学的发展一样,道路是是坎坷的,它经过启蒙,发展、夭折、复苏四个阶段。而它的启蒙阶段是以自发性的口头文学为标志的。由于黎族社会发展和别的少数民族一样,都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无阶级社会,所以,黎族自发性的口头文学首先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形象地表现了本民族的起源和洪荒时代那神奇的世界,塑造出一系列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如《洪水的故事》、《螃蟹精》、《大力神》等,就是黎族社会童年时期在口头文学中的折光。在此同时,他们还将本民族那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或者路有拾遗,也将遗物挂在路边树上,让失主自行认领的美好道德观念,通过口头文学在优美的故事中体现出来。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出现,黎族口头文学又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人民性和阶级性,出现了比前更为广泛,丰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如《勇敢的打拖》、《乞丐》、《五指山大仙》、《椰子壳》、《甘工鸟》、《鹿回头》等等,其内容褒善、贬恶、奖勤、罚懒,既有爱情忠贞的颂歌,又有歌唱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高尚道德的情调;既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各种丑态,又批判了私有制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黎族的传统民歌中,有生活歌,劳动歌、恋歌、仪式歌、摇篮曲等。生活歌,其调子低沉,充满着哀怨;劳动歌,声调刚健有力,响亮高昂;恋歌感情比较复杂,有的表现得情感真挚,委婉缠绵;有的怨意重重,哀情不断;有的表达对破坏婚姻的恶势力的蔑视和抗议,也有的反映男女情侣之间猜疑、埋怨,直到最后和好。如流传于海南岛东方、昌江一带的《大路歌》、《枉然相恋难成亲》、《难忘的伴侣》,流传于保亭、琼中、通什一带的《你的手镯亮闪闪》、《盖山寮》、《难舍难离》……等,就是表现黎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痴心向往,大胆追求和单恋、初恋、热恋、失恋等复杂微妙的心理。但是,更能表现这个民族独特的心理素质的口头文学,是从1926年后黎族人民和海南各民族一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战争的烽火岁月,创作出民间故事和民歌。它们直接控诉了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如《穷人叹》、《国贼来了民遭殃》等,出现了显示黎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鬼子不灭不收枪》、《伤员住在〓茅屋》和歌颂党和毛主席及人民军队的《五指山咧五条溪》、《毛主席是〓父亲》、《大军不亲谁个亲》等。
  这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强烈政治鼓动性、战斗性的歌谣,较好地为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服务。其中有表示誓死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歌谣《逼〓上山拿起枪》,激励伙伴克服困难,敌忾同仇,革命到底的《我们都是兵》以及鼓动参军杀敌的歌谣《解放〓家乡》和赞扬海南抗日健儿的《来了〓的兵》等,都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这些歌谣不仅记下了黎族人民走向革命道路的一页,而且在黎族口头文学史上记下了不可磨天的功绩。不过这些口头文学,绝大部分在解放前均没有被抄录和整理,所以;基本上还是属于低层次的,在黎族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开端,跟其他兄弟民族文学相比,只能说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
  二
  吴重阳在《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一书中指出:“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十七年,是少数民族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尽管有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历次反地方民族主义等极左思渐的干扰,少数民族文学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想,黎族文学的发展流向,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这一时期也是黎族文学的发展阶段。
  黎族的口头文学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抄录整理,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只有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初,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黎族口头文学才正式被记载入册。随着新的生活的开始,发自黎族人民肺腑的新民歌便不断地诵现,有歌唱救命恩人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歌谣《翻身全靠共产党》、《毛主席来过五指山》;有歌唱解放军和渡海作战胜利的山歌《千军万马过海洋》;有赞颂民族团结的民歌《黎汉一家亲》,有歌唱妇女翻身、黎家学文化和汽车来到黎家寨的诗歌《妇女解放歌》、《风吹书声门过门》、《绣朵红花英雄戴》等等。在此同时,也出现了象符其贤,王环大等声誉很高的黎族歌手。随着黎族民间文学搜集的开展,由杜桐整理的第一部黎族叙事长诗《甘工鸟》相继问世;由汉、黎艺术家编导的反映黎族生活的歌舞,如《五朵红云》、《三月三》、《半边裙子》、《打柴舞》、、《双刀舞》、《斗牛舞》等等,纷纷登上了艺坛,其中《半边裙子》还荣获世界青年艺术节的银质奖。从五、六十年代初期的发展趋势来看,黎族文学的确出现过一些好的兆头,也搜集、整理、出版过一些有价值的民间文学佳作。但是,它毕竟还是口头文学的产物,黎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也没有出现过一名作家。所以,黎族文学的形式是单调的,小说、散文、戏剧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黎族文学即使在发展阶段,比起兄弟民族的文学发展来看,还是相当缓慢的,低层次的。
  三
  十年浩劫,使中国各民族的文学遭到扼杀和摧残,黎族文学也濒致绝境。这十年,连发展阶段出现的反映新生活的黎族文学均统统被否是了,不是遭到批判、查禁,就是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加以销毁。刚刚稍有起色的低层次的黎族文学,被扼杀在摇篮里。黎族歌手沉默了,黎族民间再也听不到那些表现黎族的心理特征、气质,反映他们的愿望和理想的口头文学。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的号歌,占领对歌台的是红色语录牌。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黎族文学才真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黎族文学的发展是令人高兴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不但复苏了,而且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调查队,采风队纷纷深入到黎族地区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一九八三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黎族民间故事选》,第二年花城出版社又出版了民间文学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偏,张跃虎译注的传统黎歌汉译111首的《五指山风》,接着又出版了张健人写的反映黎族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魔谷》。这部长篇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较为广阔的黎族生活画面,揭示出一个背负重压的民族从落后、愚味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在此之前,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还出版了由韩伯泉、郭小东编写的《黎族民间文学概论》,从而使黎族民间文学眉目清楚,弥补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空白的一页。尤其值得庆贺的是,新时期诵现出了以龙敏,王海为代表的第一批黎族作家,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从而结束了黎族文学史上单一化的民间文学的局面。
  出身于黎族农民家庭,受着“山肉”(野味),和山兰稻哺育成长的黎族第一代作家龙敏,终于在新的时期,在民族的沃土里步上了文学的创作道路。他一方面从黎族神奇瑰丽的传统故事中汲取精华,在色彩缤纷的民族生活中掇取生活的浪花;另一方面他用“猎人的眼睛”去捕捉时代的信息,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近年来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老蟹公》、《青山情》、《卖芒果》、《年头夜雨》、《忏悔》等,都取材于五指山区的黎族生活,所反映的都是新时期黎族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从小说《老蟹公》里,我们看到了黎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旺景象,看到了黎族人民那传统的勤劳、扑实、忠厚、善良的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在青年一代的身上的“返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要算《卖芒果》,原来以物换物,以草结计算的黎族,在农村商品经济的冲去下,终于露出了商品交换的幼芽。从龙敏的这篇小说里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黎族农民的“脚步声,扁担的磨擦声、有节奏地震动着沉睡的山洼和丛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黎族农民为繁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扬眉吐气。尤其是作品里那意趣盎然的山区市景的描写,五颜六色的摊棚画廊,都在告诉着人们。在党的路线政策的指导下,边疆黎寨的商品经济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另外,从他以后相继发表的其他短篇,如《年头夜雨》、《忏悔》、《青山情》等作品里(其中《年头夜雨》荣获广东省一九八三年度“新人新作奖”)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看到黎族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多彩多姿的生活及蓬勃向上的生机。龙敏还创作了黎族文学史上第一部中篇小说《黎乡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农村生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它象黎家素有美酒佳饮之称的山兰酒一样,芳香扑鼻,甘甜清醇,令人陶醉,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龙敏的小说,虽然才刚刚开始,但是已经引起不少读者的瞩目,他塑造出的一个个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的艺术形象,他描绘的那幅幅洋溢着民族生活气息和山野味的五指山风光,以及语言上运用富于民族生活特色的生动比喻,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龙敏以外,在黎族作家中,有一定成就的要算王海了。王海今年才二十六岁,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黎族第一代青年作家。近年来,他在省、市、地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有十多万字。王海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本民族人民的生活,较好地把握住本民族精神的流向,而且把笔触伸内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去追求应有的哲理高度,去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小说创作方面,作者自己认为较有份量的是《走过了那个路口》、《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我家门前有条河》、《欺骗》、《他们都在爱》、《梦的旅程》、《失落在深山里》、《轻风,掠过夏日的山拗》等,其中《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轻风,掠过夏日的山拗》、《失落在深山里》、《我家门前有条河》等,是描写黎族生活的作品。在黎族题材的作品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一个黎族血统而又长期生活在汉族地区的黎族作家的眼光去看自己的本民族,如《失落在深山里》、《走过了那个路口》等;一类纯粹是反映黎族人民那淳厚、诚朴、勇悍、豪放、善良的传统美德和黎家山水的旖旅风光及观念变化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但看到作者对哺育自己的父老乡亲的敬重。对更新观念的赞美,对黎家山水的爱慕,对旧的传统观念的鞭挞,而且看到作者创作领域里的新的视角,和思想上的跨度,文化素质上的跨度。
  《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鹿鸣》1984年3期)反映了黎族破除旧习惯,迎接新生活的情形。黎家有这样的旧习惯,女人出嫁后是不能长久留在夫家的,特别是没有生育的妇女,一旦丈夫逝世,她就得回到娘家去。作品中所描写的朱雅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朱雅婆十六岁就当了后娘,辛辛苦苦把前妻的儿子养大、成家,但是,丈夫突然逝世,按黎族的习惯,朱雅婆必须离开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小村寨,离开她哺育长大的儿子和贤惠孝顺的儿媳妇,离开可爱的孙子。但是,她的儿子不甘守着旧习惯过日子,决心与旧习惯决裂。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战胜习俗的偏见,让朱雅婆留在自己的身边。从作品里,我们不但看到黎族那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且看到黎家破除旧观念的思想意识。所以,读了文章使人就象吃了五指山上的红荔枝一样甘美清香。此外,在王海的其它黎族题材的作品中,我们还看到民族意识与当代意识的交融。如《月光照在小路上》(《广州文艺》1984年3期)作者写的是黎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观的变化。按传统观念,黎族姑娘心目中最俊美的男子是猎手,但是时代变了,新的科学知识传授到农村,新的信息打开了黎族村寨的封闭窗户,于是姑娘们便有了新的要求,她们要求自己的情人要有科学文化知识,事业上也应有所长进,所以形成了旧的民族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矛盾冲突。在生活实践中,她们终于抛弃了旧的民族意识,选中进取心强,肯把学到的知识为农村的生产实践服务的回乡知青。而原来的猎手也被新的思想所感染,从而下决心向他(她)们学习。总之,在王海的行文中,人们会看到这个有着黎族血统而长期居住在城市的黎族作家,他总是以自己本民族的眼光来看自己民族的发展的,用自己的情感和审美心理来描写本民族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新时期的心态变化和观念更新的。
  此外,黎族作者王术的《洗衣歌》(散文)黄学魅的《东方夏威夷》(诗歌),符玉珍的《年饭》(小说)等作品,都可称为黎族当代文学中的佳作。在一些地区刊物上,还可以看到一些黎族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处女作。这些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此,他们在表现民族意识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风格,都能较好地进行思考和研究,较好地把握住民族精神的流向,体现黎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反映黎族人民在新时期的生活风貌,可以说,在黎族文学发展史上,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
  四
  黎族文学发展的主滚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与各兄弟民族的文学发展相比,必须经过相当艰巨的努力,黎族文学才能腾飞起来。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家,并初步形成队伍,但是从创作现状来看,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认识生活和把握生活的能力,都有欠缺。对于土生土长的黎族作家,如何提炼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是极为紧迫的问题。因为偏狭的视野,往往致使他对生活的的把握无法深进去,有的甚至跟不上信息世界的前进步伐;而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黎族青年作家,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但是,由于他们的把握生活欠缺功力,所以反映出来的生活是浮浅的,有的作品甚至连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心理现象都体现不出来。如果黎族作家之间,能把各自的优点互相渗透,既开阔视野,又勤于、善于寻找到不同时空。不同文化心理的多视角,深信他们就更加能够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就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表现富有自己本民族特征的生活内容及文化心理。
  当然,对黎族作家来说,由于黎族的生产和文化至今仍然落后,要振兴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还必须有个过程。但是,从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来看,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暂的。因为随着经济的腾飞,生产力的发展和山区的开发,现代文明的距离将缩短,外来文化的传播一定更快,黎族作家将有机会汲取更多的新鲜营养,创作出反映黎族新生活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好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飞快发展,随着现代商品的冲击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黎族的某些纯真质朴的民族心理很可能会减弱。民族意识可能会大大加强。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形成巩固和发展正确的民族观,并防止非马列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提头。一方面要加强对黎族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对一些即将消失的口头传说及时挖掘、及时抢救;另一方面,要求黎族作家要更加艰苦地深入生活,到底层去寻找和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生活的整体,生活的演变,生活的深化,从而写出真正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来。
  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文学圣殿,是由各民族的文学精华汇聚而成的,让我们乘着海南建省的东风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孜孜不倦地探求和开拓,从而创作出更多、更美、更能反映海南黎族人民生活的佳作来!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