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与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23
颗粒名称: 黎锦与服饰
分类号: K288.1
页数: 7
页码: 112-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妇女是织黎锦的专家,她们使用原始的纺织器具和自然植物染料,将自然元素和日常生活赋予织品图案,其中绞染技术别具一格,深受宋代纺织家黄道婆推崇。黎锦自前一世纪就被载入史册,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并在服饰上得到体现。
关键词: 黎族 织黎锦 服饰

内容

织黎锦,是黎族妇女最拿手的工艺,农闲或即将到“三月三”节前,你只要到黎寨去,就会看到不论是房屋前,或是大树下,都有黎族妇女席地而坐,穿棱引线,编织黎锦的情景。
  黎族的纺织历史是悠久的,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也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起来的。很久以前,黎族妇女就学会用木棉和野生麻作为纺织的主要原料,也有少量家种棉花及麻类。后来她们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学会了选用各种野生的和培育的植物和染料,她们把采集到的草料和有色的树皮放到料缸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提取料水后在水里再加进适量的草木灰水,最后才按需要把纱线染成黑、青、蓝、黄、红。黎族姑娘一到十三岁就要开始学习纺织。黎族妇女的纺织器具很简陋,净棉的有木质手摇轧花机,也有手槎去籽十字棍,纺纱的有脚踏单纱纺机,也使用原始的纺锤;织布的除美孚黎地区会制造和使用座式脚踏织机外,其余地区都是使用原始的踞织机。这种踞织机只需几根横木及一块压板,使用时用两根横木编好经线,操作者席地而坐,将经线一端的横木用绳子在自己腰间系好,两脚前伸撑着另一端横木就可进行操作。黎族姑娘就是用这种竹木构成的“锯织机”,织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图案。有的心灵手巧的妇女,还用金银箔,彩丝线挈花织成的黎锦、〓裙,其工巧不亚于杭州的“织锦”。对此,古人曾留下:“缠木成器漆成文,黎锦光辉艳若云”,“机抒精工,百卉千华”的赞誉。
  其实,黎族妇女织造的“广幅布”,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被载入史册。《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说:西汉武帝末(公元前87年),驻朱崖太守孙幸,因强征“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攻破城郡(按郡治在现在的文昌、澄迈两县境内)杀死孙幸,揭开了历史上黎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序幕。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是贯头式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的。后来班固《汉书·地理志》里记述的黎族人民的先辈们“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指的就是这种上衣。唐代中叶,海南岛振州的“盘斑布”、“食单”(即桌布)等被列为上贡封建王朝的珍品;特别是宋代,志书上记录的关于黎族妇女在纺织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就更多了。
  后来班固《汉书·地理志》里记述的黎族人民的先辈们“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指的就是这种上衣。唐代中叶,海南岛振州的“盘斑布”“食单”(即桌布)等被列为上贡封建王朝的珍品;特别是宋代,志书上记录关于黎族妇女在纺织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就更多了。据《宋会要辑稿》披露,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闽广一带主要输入京师杭州的二十四种棉织品中,明确来自海南岛的产品,有“海南的布”、“海南棋盘布”和“海南青花布”等三种,另外,还有“吉贝布”、“吉贝纱”、“吉贝花布”、“皮(被)单”等。这都出自黎族妇女之手。《宋会要辑稿》里还记载了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次上贡京师的棉织品几十种,海南就独占五种之多,即“海南棋盘布”、“海南吉贝布”、“海南青花棋盘皮(被)单”、“海南白布”和“海南白布皮(被)单”。上织细字花卉,被誉为广东棉布最美者的〓布,早在十二世纪初已出现于黎族聚居区了。此外,在宋人的笔记里,我们还看到的黎族地区的“黎饰”、“黎锦”、“黎幕”、“黎单”、“黎毯”、“黎〓甬”、“黎幔”和“鞍搭”等等的记录。品种繁多,技术精巧。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不得不用“桀然若写”四个字来形容黎族妇女在“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技术的匠心。至
  今,我们从黎族的许多原始黎锦中,还可以看到了反映在织品上的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据初步统计,有水波纹、藻条纹、彩虹纹、云雾纹、方块几何纹、星月园点纹、草树纹、竹林纹、牛鹿鸟纹、槟榔林纹、昆虫纹、古人舞纹、房屋纹、谷类纹、青蛙纹、生活工具纹等120多种。她们把自然界中的事物和人们的生活都织进了那光彩夺目的装饰图案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黎族地区那别具一格的绞染技术,这种古代称为“绞缬”的印染方法,早在黎族聚居区已相当盛行,妇女们用自己的灵巧的双手把理好的纱线作经,紧缚其两端于一个3×0.5公尺的木框上,先用青色或褐色的棉线在经线上打绞,随心所欲地结扎出自己喜爱的花纹图案,然后从木框上取下来,放进染缸里着色,染后晒干,拆除线结,露出白色的斑花,再在斑花上织入彩色纬线,这样就成了一幅富有民族特色的精致产品。上面提到的唐宋时期黎族人民上贡的“盘斑布”、“海南青布棋盘(被)单”、宋代输入内地的“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儋、万两州著名的“缬花黎布”(见吕诚的《来鹤亭集》)都是用这种绞染技术织成的。难怪元代著名纺织家黄道婆要不惜劳苦地向黎族妇女学习,在与黎族人民相处的四十年的日子里,把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学到手,并于元成宗元贞年间返回故乡后,立即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三脚踏纺车,同时还把黎族妇女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各种技术,结合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运用到棉纺织品上来,织出桀然如画的花、草、鸟、兽、团凤、棋局等花纹图案、深受人民的喜爱。为了纪念这位在纺织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着黄道婆与黎族人民相处的日子,如今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屹立着一尊黄道婆的塑像,在海南岛的古城中和镇,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宋代石塔——黄道婆塔。
  黎族妇女智慧的结晶,高超的纺织手艺不仅体现在黎锦上,而且表现在服饰上。
  不同支系的黎族妇女,其穿戴的服饰是不一样的。人们不仅从黎族妇女的面纹里可以辩别出不同支系的黎族来,也可以从服饰上判别,她们是属于那个支系的黎族妇女。侾黎妇女穿的是对襟上衣,有的地区直领,前襟长,后襟短,边沿绣花;有的地区园领齐襟,不绣花而镶蓝边或绿边。盛装的上衣还绣有几何花纹,下沿系着铜铃,铜钱,绒穗。〓裙由〓头、〓腰、〓身、〓脚等四幅布逢接而成,〓身是主花部位,一般情况上,〓腰至〓脚都织有花纹。〓裙上下一样宽园,〓裙的长短根据不同地区而定,短的不盖膝部。过去侾黎男子的服饰也很有特色,上衣开胸无钮,衣后有长穗,下身系一条类似三解裤作为窄小的遮羞布。这样的服饰现在只有老年人才有,他们以此作为寿衣保存着,以备死后入殓时用。
  杞黎妇女的服饰又有所不同。上衣对襟开胸,直领无钮,也有对襟园领的,衣的前胸有一排装饰性的铜元般大小的金属钮。合亩地区的妇女穿上衣时,胸前要先挂上一幅菱形抹胸。杞黎的〓裙长的仅及膝,但是,有些地区,如保亭县城附近却演变为长〓,其花纹也由复杂鲜艳简化为只有横条纹了。杞黎的男子同样穿对襟无钮开胸上衣,但是下身则与侾黎男子的穿着不同,他们下身系着前后各有一块布的“吊蟾裙”,露出大腿外侧。
  本地黎妇女的上衣更独具特色,它们是贯首式的,两侧饰以构图,色彩都颇有独特的风格,绣工精湛的双面彩绣,有些还缀以贝壳、玻璃珠、铜钱、流苏。〓裙特短而窄,〓头仅及小腹,〓脚在膝盖数寸以上,但织工十分讲究,喜欢嵌入银箔、云母法、羽绒。男子的服装,与汉族基本相同。
  美孚黎男女的上衣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特色,都是无钮窄袖,黑色开胸布衣,其衣襟上方左右镶两条红色或棕色布条,领后饰一块象海军风领的
  方布。女子的〓裙宽而又长,齐及脚面,用缬染花布缝制,色调典雅。男子下身穿黑色白边,左右开叉的短裙。
  此外,黎族妇女佩戴的饰物也是品种繁多光彩夺目的。如发簪、项圈、耳环、手镯、戒指、脚圈等等。但是,不同支系的装饰也是不同的。侾黎戴的耳环大而且多,有的地区的女孩子平均每加一岁就得增加一个耳环。等到成年了,两边的耳环覆盖在头上,好象一顶帽子。杞黎的妇女喜欢戴蓝、白二色的小玻璃珠相间串成的或金属制成的新月项圈,头上戴着风帽式头巾,在黑底上织红、黄色几何纹;尾端留着长穗,覆在脑后。本地黎的妇女则爱插银质的或雕刻精美的骨质发簪。美孚黎头上缠黑白二色相同的头巾,其发簪是用豪猪毛作的。
  总之,黎锦和服饰,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工艺史上是有名的,为中国纺织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如今这种闪烁着民族精华的传统工艺仍然保留着。每逢佳节,黎族妇女总爱穿上自己织造的彩色〓裙,以表达她们始终如一的美的追求,其生活气息浓郁,耐人寻味!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